APP下载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程意识培养的对策研究

2020-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意识教材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掌握课程设计与评价知识,了解课程开发知识,学会开发校本课程,设计、实施和指导简单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以上这些都对未来教师实施课程的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按照教材,“忠实”地实施课程,更应该是开发、评价、反思课程,即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前期知识储备以及发展需要等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调整教学计划,生成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然而,传统师范教育以“教学论”代替“课程论”,过于重视学生教学意识培养而忽视课程意识的养成,从而导致师范生系统性、整合性课程全局意识的缺失,而简单的以程式化教学替换系统的课程体系学习;另外,“老带新”的实践培养模式缩小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将理论转换成实践的途径,局限于旧有教学经验的习得,忽视了实践知识获得、反思、内化的过程;尤其是长久以来对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视相对不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相对欠缺。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教师课程意识普遍不足的现状,这无疑阻碍了新课改的有效推进。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充分重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程意识的培养,并将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在高校课程实践中加以落实;就需要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生成积极的课程意识,发挥其在课程发展中的主体性,并能自觉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课程反思与开发能力。

一、课程意识的内涵

中小学课程体系的特殊性,主要取决于课程对象的特殊性。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发展速率比任何时期都大,学习过程注重参与性与体验性,学习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较多地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并且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注意活动的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主要表现为教师在理解和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何为课程及如何实施课程的基本认识,同时体现为教师理解课程、知觉课程、进入课程、生成课程、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一种自觉性。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教师的“雏形”,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应更加重视课程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是教师课程意识培养的关键期,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基础。因此,重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在对其课程意识培养上应重视课程观的建立。其次应认识到教师是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反思逐渐树立课程意识,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余,抓住实践机会,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进行学习,从而建立扎实的课程意识。但是由于现行教育机制的限制,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磨练,更多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建立课程意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这一矛盾是当下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程意识普遍不强,缺乏课程设计、开发、评价意识的根源所在。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厘清课程意识的概念,结合应然和实然,寻找相应对策,帮助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郭元祥(2003)对课程意识的概念进行了非常深入而精辟的探讨。分析其文献可以总结其对课程意识有三个重要的认识,一是课程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二是课程意识是对课程系统的基本看法与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三是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以上认识对课程意识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深刻阐释,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中所涉及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对教育体系全面理解并形成相应的教育理念,即是对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反映,它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功能预设、课程的实施方式、课程的结果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核心观念。

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程意识培养的实然状态

1、重视理论学习和技能模仿,忽视课程设计意识的养成

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对课程内容、课程手段、班级环境等课程资源以及学生的前期学习情况等进行预先筹划的过程,目的在于优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出,教师应具备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能力。

现行教师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对课程设计意识的培养重视不足。这种教育机制,强调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课程的理论层面的理解,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的权威性,课程实施过程以预设的方案为准,忽视自由反思、批判和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计意识和课程设计能力的缺失。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开始。有“缺憾”的职前教育必定会影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状态,进行课堂活动时,仍然沿用传统模式,以教师知识传授为主,而不能结合学生的具体反应,灵活调整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重视现行教材的解读,忽视课程开发意识的培养

传统教育中,教材被奉为权威,不容置疑。而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课程意识则认为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文本资源,是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变更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能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由此可知,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更丰富资源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开发意识。

当下的教师招聘考试非常注重应聘者的教学能力以及对现行教材的理解掌握情况,这就影响着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导向,以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为重心,强化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把握。久而久之,针对教材的说课练习和模拟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更能体现职业素养的课程开发意识和教学开发活动则被忽视。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异化,将教师的培养直接等同于教书者的培养。这种教育的着眼点是树立“教材”的权威地位,通过机械的技能训练帮助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抓住所谓的教学重点。毕业后实施真正教学时,教材是课程活动开展的根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完全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呈现,课程开发仍然停留在教育理念之中,不能付诸实践。因此,一味迎合社会需求,而忽视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课程开发意识的培养,对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说,是不可取的。

3、重视教学评价意识,忽视课程评价意识的树立

课程评价是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对象设计到多个方面,包括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人员(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实施的结果(学生、教师的发展)等。《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培养的着重点是在具备全方位育人的意识,不仅具备清晰的教学评价意识,更应树立更高层面的课程评价意识。

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课程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较为重视“显性”方面,例如课程目标的是否达成,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忽视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教师是否得到专业提升等,有把课程评价直接等同教学评价的趋势。例如,优质课是现行教师职称评审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节课能够成为优质课的重要条件就是“是否达成预定目标”、“教学过程是否完善有效”、“教学方法是否多样”等。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单位的情况,当下的教师教育侧重训练学生如何上好一节课,重视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完整教学方法多样等,未从课程层面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进行教学时,仍旧习惯性地以“是否有效教学”而不是以“是否有效课程”来评鉴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为例,把学生能够识记“白花花”、“绿油油”、“红艳艳”、“黑乎乎”、“灰蒙蒙”五个形容词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如果能够识记,教学目标即被视为达成,视为“有效教学”;而以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简单的背诵记忆固定的知识点,并不是一节“有效的课程”,利用五个形容词,鼓励小学生进行词语创编并能结合生活体验加以运用,这才是课程的价值所在。

三、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程意识的对策

教师都具有自己的课程意识,教学行为或多或少地受到课程意识的影响,但关键是每个教师是否都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是否与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相符。[3]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形成的,而是理论加实践的长久积累的结果;教师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自觉生成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军,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事关重大。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程意识的生成及提升。

1、切实转变课程观,帮助学生树立课程“主人翁”意识

正确的课程观主要表现为教师能自觉地理解课程、知觉课程、进入课程、生成课程、创造性地实施课程。“自觉”意味着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去,主动思考、主动设计,绝不是仅仅依赖教材。换言之,正确的课程观要求教师能依托教材,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及发展水平,利用适宜的媒介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是协调整合诸多课程要素的主导。基于此,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从职前就开始树立课程“主人翁”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了解课程内涵,掌握课程知识体系以及实施过程,树立课程主体意识;其次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学生积极互动,要求学生调查、探究、质疑,使学生充分体验课程的生成性。积极的体验会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课程的动力源泉。最后,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课程内容,为学生主动开发设计课程提供土壤。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聆听课程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中小学等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情况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其主动设计课程提供灵感。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课程反思意识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动力。教师的反思性教育实践能力是课程意识生成的基础,所以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反思。为了让学生具备课程反思意识,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现行的高校课程体系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许多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枯燥抽象,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设定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则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机会将所学理论和技能付诸实际,进行检验,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同时,专业理论知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价值,更能激发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作用,加强学生课程反思意识的训练,需要作出如下努力。第一,创设优质的教育实践基地。加强校地合作,利用研习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参与;第二,增加见习的机会和时间,从大学一年开始,定期组织学生“蹲点”基地,“一对一”配备基地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对基地的日常教学进行全面了解;第三,延长实习时间,为学生适应一线教学基地提供时间保障。实习时间可适当延长,分散在最后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中进行,为学生全面进行知识转化、角色转换提供充足保障。第四,拓宽实践内容,可针对即将毕业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战演习”,要求学生到中小学承担相应的工作,体验教师或者管理者的角色,明确其责任和义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全方位感受基础教育的全貌,不仅可以帮助其提升实践能力,更可以帮助其树立专业情谊。甚至很多不愿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毕业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就业意愿,积极投身其中。

3、开放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开发课程意识

课程开发意识是树立课程意识的高级阶段,是成熟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前就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意识,无疑对其职后的专业成长又是一助力。

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开发意识,深入理解认识课程的内涵价值,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目的是第一位的。课程开发,意味着课程结构体系的重新建构,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高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放开手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理解把握不同课程结构体系,为课程开发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认真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从而树立科学的课程观。除了课堂学习,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还要拓展学习途径,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主动汲取课程的新理念,把握新课改的方向,提升自身的专业敏感性。再次,要勇于拓展专业视野,学习课程开发的新技术。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都需要课程开发者有过硬的技术。这包括对国家的课程课程标准、相关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预设方案的实施以及与生成环节的处理、课程方案实施结果的判定等。这些技术都需要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打破原有的思想桎梏,进行开放学习才能获得。

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基础教育教师的储备军,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更全面的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就是教师教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方努力才能使培养效果达到预期。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意识教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