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景时期尊老养老制度及其现代启示*
2020-02-11汪磊
汪 磊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一、文景时期尊老养老制度的体现方式
(一)国家制定政策,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1.赐王杖
王杖,即由王朝赐予的拐杖。赐王杖是尊老养老制度的突出表现,充分彰显了老年人的特殊身份和尊崇地位,主要目的是使老年人垂范乡里,教导乡民。向高年者赐予王杖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曰:“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1]75汉代统治者对《礼记》中所提出的“仗”进行了沿袭并进一步发展,形成汉朝所独具特色的王杖制度。文帝时期便已存在着王杖制度,至汉武帝时期又有“二年冬,赐淮南王,菑川王几杖,毋朝。”[2]42只是此时仅代表帝王对老臣的一种特殊礼遇。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至汉宣帝时期形成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王杖制度。通过赐王杖,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执行尊老养老制度,提高了老人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
2.受鬻法
保证老年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是尊老养老最基本的要求。受鬻法指官府根据一定的政府政策,为符合救助条件即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予一石米,以维持其基本物质生活的制度,这一制度深得百姓拥护。受鬻法早在汉文帝之前就曾经存在并被实行,但汉文帝指出当时的受鬻法执行的并不严格,官吏给老人分发的都是陈粟,企图以次充好,这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因此,汉文帝针对这一不良行为发此诏令,以图改之。这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从政策和法律的层面上为年老之人提供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品,保障了老年人的养老利益。
3.赐物存问
赐物存问即文帝在想办法解决老年人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再向其分发一定数量的布帛酒肉,来改善年老之人的生活标准,这一慰问及尊重老人的制度得到普遍推广。汉文帝对当时的尊老养老制度感到不满,因此又做了改进。从中更能充分体现文景时期的统治者对社会上尊老养老问题的重视。将赐物存问与受鬻法分开表述,表明赐物存问与受鬻法是两种不同的养老方式,又对鬻米发放流程及受赐人群的身份做出了规定。汉文帝颁布的养老诏书中的内容正式开启了对老人赐物存问的先河,而后代皇帝也都继承发展了此项制度。
4.举孝廉
孝悌力田即举荐有孝行的人和努力耕作者入仕为官。汉代从汉文帝时期开始便奉行“以孝选官”的政策:“孝悌,天下之大顺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梯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3]30汉文帝之后的历任统治者也不断颁布举孝选官诏令,这一措施既解决了国家任用人才问题,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接班人。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大量拥有孝行的人被举荐入仕,对引导当时整个社会树立了积极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也使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愈加浓厚。
(二)社会宣扬传诵,营造尊老养老氛围
1.置三老
三老制始于秦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盛行于汉代。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曾以诏令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三老选拔的标准、条件和待遇:“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以十月赐酒肉。”[4]8可见,三老都是一些道德修行高尚、社会声望高、有一定影响力的年长者。汉高祖时期重视三老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了三老的职责及其作用影响,巩固了汉初政权的稳定,净化了社会风气,并被之后的历任皇帝所继承和发展。至汉文帝时,将三老与孝悌力田并列奉为西汉社会民众道德的模范,受到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礼待。
2.“孝经”文化
两汉时代,“孝经”思想逐渐变的社会化,从而将孝道演变成了一种家庭伦理并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行为,于是孝敬父母便蔚然成风。汉代统治者同时也躬身垂范,要求读书人都得将《孝经》熟读并传扬,直至后来将其普及到了全国。汉朝对《孝经》的重视普及,是为了做到以德治国,以家安邦,从而达到一种社会的和谐。将“孝”用来对国民施以教化,将“忠孝”的伦理道德思想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来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真正做到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
(三)家庭养老敬亲,实现汉代养老文明
赋税历朝历代都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具体包括盐铁税,人头税等税收,而一定的徭役也给百姓带来了身体上的负担,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西汉文景时期的统治者除了给老人发放米粟、布帛、酒肉之外,政府还采取了三十税一甚至更低的税收政策,对需要赡养老人的家庭减免一定的赋税徭役。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对于农民征收的赋税徭役传统上相对较重,因此,减免赋税徭役这项措施在推行尊老养老制度中所起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实施减免赋税徭役的政策,既减轻了老人自身的负担,又减轻了需要赡养老人的青壮年的生活压力,这就难免不是统治者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确实是一种实惠,这有利于子女更好地履行尊老养老的义务,推动尊老养老制度的发展,为后世历代统治者通过减免赋税徭役的方式来尊老养老做了很好的榜样。
二、文景时期尊老养老制度的社会作用
西汉文景时期的统治者不仅对老人给予米粟、布帛、酒肉等物质层面上的帮助,而且给予免除赋税徭役、放宽刑罚、置三老、举孝廉入仕、赐王杖等制度层面上的优待和尊重。这些措施对汉代早期社会稳定发展,民风民俗文化建设,社会孝道风尚的传播,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汉代即将到来的盛世做了铺垫,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一)巩固政治统治,为政治发展提供合法性
汉文帝颁布尊老养老制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汉王朝政权,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汉初统治者认识到了养老与致天下太平的关系,力行养老之政,制定各项措施,颁布法令保障实施,厘定了封建社会养老制度的基本内容,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奉行不变,把养老制度作为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羁縻之术。”[5]87也就是说,尊老养老是同治天下太平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汉初文、景时期的统治者才大力提倡养老尊老,试图通过稳定社会秩序来达到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同时通过建立与以孝治国相关的政策方针,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确保有效落实尊老养老制度的实施,并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了相关制度,对中国古代尊老养老制度的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促进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西汉文景时期的统治者力施仁政,宽政爱民,其制定并实施的尊老养老制度,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猎。”[3]33又有:“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言文景,美矣!”[6]38由此可见,在汉文帝和汉景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施行一系列与时代相适应的开明的治国之策后,汉王朝当时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国力雄厚,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而“文景之治”下出现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繁荣的盛世局面,与当时的统治者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和尊老养老制度的执行是分不开的。
(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公序良俗奠定基础
西汉文景时期尊老养老制度的施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了老年者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当人们进入老年,参与各种社会生产活动的能力就会下降。因此,就有必要提供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救济,使老人终其一生之后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西汉文景时期的统治者施行尊老养老制度,通过受鬻法与赐物存问,向老人定期或不定期的发放米粟、布帛、酒肉等物资,并表示慰问,解决了高年者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而放宽刑罚、免除其家人的赋税徭役等措施,减轻了老人自身及其家人的负担。同时又对德高望重的老人赐予王杖,授予其特殊的权利,并设立三老制度。三老所具有的社会声望得到了政府及普通民众的支持,其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各项特权,对文、景时期的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直至文景之后,凡是尊老养老问题均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尊老养老措施得到不断完善,其政治生态也相对比较清明,政权基础较其他朝代也相当稳固,经济更加繁荣。”[7]142统治者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充分普及了尊老养老的思想,使孝悌观念得以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价值标准及行为准则。
三、文景时期尊老养老制度的现实启示
历史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承载作用,汉代文景时期通过国家进行主导、面向社会、最后以家庭来对其承接的尊老养老制度为中国现阶段养老政策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保障老人基本生活
汉代的“受鬻法”虽然让老人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但是也由于汉朝当时物资匮乏再加上人的寿命普遍偏低,因而真正享受到政策的老人其实也并不多。单纯靠以农业为主的家庭来进行赡养会增加家庭负担。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方面,家庭养老依然是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就是其支撑。虽然这一新模式相对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不少养老压力,但依然有很多老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加紧完善健全城乡保障制度,落实城镇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居民的最低保障。将老人的医疗、护理等放入医保报销范围之内,给予老年人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在国家领导下,让社会进行参与并在市场一定程度的推动下来出台相关政策去鼓励扶持社会兴办养老机构,加大对三无老人和低保老人的基本保障。同时推广社区养老模式,加大对其的支持和优惠,可以让老人在家的同时享受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
(二)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汉代文景时期对老年人的尊重以及对孝道的推崇值得现代社会继承与发扬。在今天“孝”文化作为一个传统美德,除了伦理上尊崇与执行之外,当然还需要在法律法规上进行强化。汉代文景时期就是将“孝”纳入了国家律法,强制要求人们去遵守“孝道”规范,这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状态下,由于很多利益的驱使,使得各种虐待、遗弃老人的事件越来越多,所以完善对老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变得十分重要。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老人还应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由于很多老人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所以在面对家庭纠纷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去维护自身的权益。面对这一现状,应在城乡社区积极运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杂志报刊、包括邀请一些社会工作者去老年人家中,通过这些方式来进行知识普及,提高老年人的维权能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提升老年人的保护意识,在社会中树立尊老敬老之风,可以使人们不忘初心,对老人负其该尽之责。
(三)倡导敬老爱老孝德文化,打造德才兼备服务队伍
汉代文景时期的用人标准是以“孝廉”为主,通过选拔人才、传诵《孝经》等方式推动了整个社会尊老养老氛围的形成。这对于今天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利用社会在学校、社区、网络媒体等多个公共场所进行“孝”文化的传播与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强民众的公德心建设,让尊老敬老成为社会风尚。在行业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养老敬老服务行业,应借鉴汉代选拔标准,将“孝”、“德”纳入选拔标准,这样才能让其热爱自己的工作,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社会也应该对养老服务人员多加关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升各类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待遇等,让这些养老服务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也应重视对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来为社会培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
西汉文景时期受儒家“孝悌”思想及黄老之学的影响,采取“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与“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这种制度在之后为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所沿用,相关的制度随着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成为巩固封建社会力量、维持秩序稳定的有力武器,同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孝道观念有所衰弱,与此同时,我国现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尊老养老面临诸多困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感悟先祖重视孝道的价值观念,开发中国古代孝道文化中蕴含的宝藏,教化今天人们的道德行为修养,借鉴中国古代尊老养老制度的精华,树立积极的行为导向,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引导人们重视尊老养老问题,突出孝道传统的重要性。使人们从思想上重视尊老养老固然必要,但使其具体地实施更为重要,因此需要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应地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优待,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现代国情的尊老养老之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孝道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