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精神及对当下中国青年人的意义

2020-02-11吴昌泽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鲁迅现实精神

吴昌泽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2020 年,中华民族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稳步向前,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抗击疫情,共克时艰,深刻体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说的“生命至上”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态度。然而,我们要知道,正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救亡图存,我们才有今日的和平与成就。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民族矛盾激化,危机重重的历史,催生了一大批渴望改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社会现状的有志青年,鲁迅便是其中的引领者之一。鲁迅先生及其精神对当下中国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鲁迅其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的立场。鲁迅先生既是作家,也是学者;既是思想家,也是社会批评家,多方面的巨大才能都兼具在他一身,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坛革命历史上的一代宗师。

鲁迅留学日本,对他进入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他在去日本之前,也是有着救国的雄心的。随着对西洋的新鲜事物的不断认识,以及对国人的认识不断深入,他认识到改变精神的重要性了。他曾经说:“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见,他当时已经认识到“吃人”的本质不在于身体,而在于精神。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日本留学学医的鲁迅先生“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从此弃医从文,希望唤醒国民意识,改变国人之精神。1909 年,鲁迅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国,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活动。他带着这种宏图壮志,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地戳穿丑恶的人性,毫无保留地揭露吃人的封建统治。不断探索,在文学战线上与新旧传统搏斗,最终引领了新文化运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从精神上使人民觉醒,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反抗封建统治,追求民主便是鲁迅先生的毕生追求。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重要参与者之一。他在文学批判、翻译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更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先驱。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在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用他那颗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中国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鲁迅用文字铸造了一个不惧强权、摒弃恶习、勇于反抗的勇士,他深刻地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懦弱、顾忌,他想凭一己之力把中国人唤醒。可以说,鲁迅是近代中国少数看清一切的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个人终生所追求的目标,是发自内心的追求,只有像鲁迅一样是自发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信仰。信仰给了鲁迅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给了鲁迅坚定不移的动力。

二、鲁迅作品及精神蕴含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充分体现了鲁迅的幽默、诙谐与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读者最远最深的遐想。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三、当下意义

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

关注实际,求真务实是鲁迅创作中的精神追求。在鲁迅无数的作品中,不论是批判还是讽刺,不论是激励还是赞扬,都紧密结合实际。真实是他文章的一贯作风。因为真实,所以有力。比如少年闰土的积极,热情,老年闰土的木讷,呆滞,都是当时社会普通群众最真实的写照。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他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时代主题。正是鲁迅求真务实、关注实际、是敢于批判、挑战权威。因此,鲁迅精神还有救国强国、敢于担当、勇于质疑等催人奋进的时代意义。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积极评价了鲁迅精神。其实,鲁迅精神不仅在当时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在当今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阿Q 的愚昧与自欺欺人,不仅讽刺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劣根性和人间百态,也才告诫我们要拥有民族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鲁迅先生时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是一个虽历经磨难,但延续了五千年,绝不屈服,决不放弃的民族,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无论是从文学,军事,还是政治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无数反抗侵略,致力于民族的仁人志士。

青年学生是天之骄子,肩负着民族和祖国的使命。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人必须肩负重任,在学习与拼搏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活到老,学到老。把鲁迅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种精神注入心底,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自我素养,才能将成为国家栋梁。

猜你喜欢

鲁迅现实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鲁迅,好可爱一爹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漫画:现实背后(下)
拿出精神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