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偏误谈敦煌文化翻译人才培养

2020-02-11崇天霖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敦煌学敦煌译者

崇天霖

(兰州城市学院国际文化翻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人文学术领域中最先具有国际学术视野与国际交往的学科,敦煌学已经率先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代表与先锋之一。加快敦煌文化外译与对外传播,推动敦煌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敦煌学国际身份,成为当前学术界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敦煌学著述外译与国外敦煌学汉译之间,却存在巨大的翻译“逆差”。在当代中国敦煌学者的海量研究成果中,只有屈指可数的一些成果被译成了英文。究其原因,国外敦煌学家大多通晓中文、以及敦煌学在国外受众相对较少固然是客观事实,也不排除敦煌文化翻译难度较大、高级翻译人才缺乏等因素。本文通过观察分析自建敦煌文化翻译语料库中收集的翻译偏误语料,归纳总结敦煌文化翻译中常见错误类型,并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习实践等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高水平敦煌文化翻译人才提出相应建议。

二、基于语料库的敦煌文化翻译偏误分析

通过检索分析自建敦煌文化翻译语料库(崇天霖,2019),可将敦煌文化翻译偏误大体分为以下类型:

1、语言错误

敦煌遗书及相关文献所反映的时代,主要是我国魏晋到北宋初这段时期。在敦煌文化汉译英过程中,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英汉双语语言基础,特别是要有较好的汉语文言文知识,否则就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影响译文的准确性,甚至出现译文与原文含义大相径庭的现象。

原文:“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系景教经典,是教会举行宗教仪式时颂唱用的赞美诗,1908 年伯希和在敦煌鸣沙山石室发现,现保存于法国巴黎。

译文:A Nestorian canon,the Nestorian Hymns in the Qin Dynasty is chanted as part of the liturgy in ceremony.In 1908,it was found by Paul Pelliot in the Library Cave in Dunhuang,and later taken to Paris.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是中国最古老的基督教赞美诗,635 年由第一个到中国传教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教士阿罗本传入中国,后被唐代景教僧人景净在760 年翻译成中文。其中的“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本例中,译者望文生义将其译为“the Nestorian Hymns in the Qin Dynasty”,属于明显的原文理解错误。

2、历史文化背景知识错误

敦煌文化涵盖内容丰富多彩,除佛教外,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领域,其纷繁复杂的内容必然会对翻译工作造成极大的挑战。如不具备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出现错误。

原文: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 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宕泉河西面的断崖上。我们从敦煌文献伯希和3720 卷子上可以找到唐人关于创建莫高窟的最早历史记载…

译文:Mogao Grotto,alias“Thousand Buddha Grotto”popularly,lies on the cliff west of Dangquan River between Sanwei Hills and Mingsha Mountain,25km to the southeast of Dunhuang county.The earliest records related to establishing Mogao Grotto written by Tang’s personnel can be found from “Boxi”and No.3720 Vol.of Dunhuang literature.

本句中,由于译者缺乏敦煌学历史背景常识,误将法国文化强盗“伯希和3720 卷子”理解为并列关系而翻译为“Boxi”and No.3720 Vol.of Dunhuang literature”,令人啼笑皆非。与语言错误相比,这类由于缺乏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而导致的类似错译数量更多,影响也恶劣。

3、专业术语错误

敦煌莫高窟最初为宗教场所,而藏经洞所藏的文献资料,原本为莫高窟前三界寺的图书(荣新江,2001)。因此,敦煌文献中包含大量有关敦煌历史、地理、军事、官制、经济、宗教、文学、文献、文物、遗址等方面的各种术语和专有名词。在敦煌文化翻译中,译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特别是佛教、石窟建筑、艺术等领域。

原文:飞天是印度佛教中传说的护法神,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

译文:Flying Devi,legendary those protect Buddhist doctrine in the Hinduism,and to be the combination of Gandharvas and Kinnara.

在佛教中,“飞天”一般指八部护法中的乾达婆和紧那罗,她们仅凭借美丽的天衣和柔软的腰带,加上轻盈多姿的身态,在空中翱翔飞舞。英语佛教词典中并无Devi 这个单词,译者将其译为“Devi”,有可能是“Deva”的拼写错误。而“Deva”一词源于梵语,在佛教中是天界众生的总称,与龙、夜叉、乾达婆、紧那罗等并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众之一。因此将本例中“飞天”翻译为“Deva”或“Devi”均属于错译。

三、敦煌文化翻译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错误分析,本人就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如何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敦煌文化翻译类人才提出一些粗陋意见。

1、培养目标

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周明伟(2014)指出,相对于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的需求而言,翻译水平与能力都有明显的较大差距,特别是“中译外”的水平与能力方面的矛盾与困难较为突出。所以,敦煌文化翻译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需要,以培养复合型、国际化、高水平翻译人才为目标。

所谓复合型翻译人才就是指掌握翻译以及另一个或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武光军,2011)。从事敦煌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要求翻译人才不仅具备优良的翻译能力,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敦煌学专业知识背景。因此,从事敦煌文献文化翻译的译者必须做到了解敦煌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熟悉其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所谓国际化,即要求敦煌文化翻译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本领域文化外译历史和现状,并积极参与国际性学术与文化交流。所谓高水平翻译人才,主要是指能够融通中外、有扎实的中国和对象国历史、文化知识背景,具有丰富翻译经验,能够翻译经典作品的人才。随着互联网支持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翻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对于日常生活类初级翻译的需求已大大降低,而真正有能力翻译敦煌学术文献、敦煌文化典籍的翻译与审校人才却非常短缺。

2、培养模式

传统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层次,但是由于每个学校自身情况不同,制定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各异,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缺乏连贯性,无法根据敦煌文化翻译自身需求实现定向培养和因材施教。实施模块制的翻译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不仅可以照顾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构成的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这些课程模块在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可以保持良好的连贯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国际化、创新型文化翻译人才所需知识与技能结构,一般应包括语言素养、翻译技能(双语转换能力)、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四个模块(仲伟合、穆雷,2008;庄智象等,2011)。相应地,敦煌文化翻译中所需的高级翻译人才也需要具备上述四种能力素养。其中,语言素养模块主要开展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知识方面的教学,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母语和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双语转换能力模块主要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和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具备较强的翻译实践经验,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具备良好的翻译批评能力,能够运用至少一种常用翻译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知识模块要求学生提高文化敏感性与文化自觉性,具备较强的文化传播使命意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百科知识;人文素养模块训练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高的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等。

3、实习实践

翻译实践是翻译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提升学生整体翻译水平与翻译能力的重要保证。常规的翻译实践主要包括课堂模拟、课后练习以及社会实践。对于复合型敦煌文化翻译人才来说,应大力加强翻译实践教学,积极拓展翻译实习实训渠道,努力实现翻译实践多元化:一方面应大力加强学校与从事敦煌文化翻译、出版、展览、演出等相关行业的公司、文化出版、文化贸易等用人单位,以及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外事部门的良好合作,拓展翻译活动的实践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各种文化体裁的翻译实践,如哲学、历史、宗教、民俗、社会、艺术等,为学生将来从事各种行业打下坚实基础,不断扩充学生百科知识,成为真正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水平敦煌文化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敦煌学敦煌译者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项楚先生与川大敦煌学研究
百余年来敦煌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