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管理者角色理论看高校党支部支委班子队伍建设

2020-02-11侯伟达张丽娜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支委班子党组织

侯伟达 张丽娜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党支部委员会班子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尖刀班”、“领头羊”,不仅担负着领导基层党建业务工作的使命,同时也被赋予了管理者的角色特征。如何充分发挥支委会班子成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课题。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认为,应把管理者看成各种角色的结合体。高等院校党支部委员会领导集体既存在内部的权责归属、职能划分,又体现集体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在此情形下借鉴管理者角色理论明析成员的角色界定,对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特征进行考量,将有利于支委会班子成员履职效率、管理效益的提升,同时为基层党组织结构的优化、党建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以及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解决提供灵感与思路。

一、明茨伯格角色理论简述

20 世纪70 年代,被誉为“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的亨利·明茨伯格通过真实记录经理人的管理活动,得出了一项被后世广为引用的结论:作为正式机构或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理人”们并没有墨守成规地按照的管理职能理论来实践工作,而是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外做了大量其他工作。明茨伯格将这些工作总结为10 种角色,并划分为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三大类,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完整可视的管理实体,相辅相成且不可分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来源于正式官方的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内部成员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关系”①。“代言人”角色主要体现礼仪色彩、赋予象征意义,进行法律性或社交性的代表活动,行为代表所属单位的形象,而非个人。“领导者”权力连接着责任,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管理、组织、宣传、教育、监督、激励、服务等具体环节负责,实际上介入所有下属经手的工作。“联络者”通过维系个人与单位内部门小组成员的合作形态、利用个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为组织内外部获取信息、谋取机遇、搭建良好信息网络。该网络建立在私人关系的基础上,其活动不属于公务活动。

2、信息角色

信息角色主要负责在任务活动的进程中,为大量准确消息的获得和情况报告内容的保障提供支持。整个组织的工作人员都依赖其信息传递的角色功能,可以说是组织内部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柱。“监督者”是各种关乎组织发展命运讯息的观察主体和摄取角色。在对不同环境的识别和与身边对象的接触中,监督者需要果断识别对组织有利的机会和可能对组织造成损失的潜在威胁。“传播者”充当智能媒介的角色,将获取的大量事实情况及重要关节人物的价值观点有选择性地分配出去。“发言人”是将信息传递给组织以外的人,需要富有战略眼光和政治敏锐性,并掌握大量一手的资料和数据,让服务对象和接收信息主体能够直观、客观地对组织作出认识。

3、决策角色

决策角色的工作内容是客观研判信息后的主观运用。管理者对已有信息进行价值评估,负责任地做出决策,确定行动方式和路径,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企业家”是一个抽象的名称,是对已发现的新机会投入资本、加以利用的关键角色,工作是根据现实需要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开发出最适合的方案并监督实施。“干扰应对者”需要直面随时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并在风险对组织造成危害前将其排除。“资源分配者”顾名思义主要负责现有资源的合理流动,通过询问、调度和授权为组织提供包括财力、设备、时间、信息等在内的指导和分派支持。“谈判者”则是与内外各方面角色进行协商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多向意见的交换促进目标任务的达成。

二、高校党支部支委班子角色体系运行的特征

1、集体领导的管理模式

高校基层党支部委员会在开展工作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支委会班子其成员数通常为复数而非单数,以党支部书记为核心“舵手”,形成领导集体。其中“集体领导力并不是每个团队成员个体领导力的简单叠加,而是建立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具有合理分工的领导团队,通过一定的内部整合流程、使用变革的手段影响他人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②。几个人无法共享一个管理职位,除非他们能像一个实体一样行动。那么支委会班子承担了党建任务的管理责任,自然而然地需要扮演十种角色。但由于领导集体的属性和角色的不可分离性,使得并非内部个体均分或挑选扮演十大角色,而是根据分工与能力重置了角色的权重,以职责来确定较高比例权重的角色。

2、经理化的工作特点

一是处于组织内部与外界联系网络的“沙漏之颈”。企业中的经理在完成工作过程中与上级董事、外人、下属三个方面进行联系,明茨伯格的统计数据显示三者联系时间占比约为7:44:48。党支部书记是最接近企业管理中“职业经理人”全能、高效属性的形象。作为整个党支部第一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处于支部委员与支部党员的关节点、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入点、支部主角与党委配角的结合点、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落脚点,起到平衡全局的作用,理应形成天然的“领导者”角色,统领三类十种角色的职能行使。但与首长负责制不同,党支部书记并无权通过独断处理问题,需要交支委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讨论通过。如此看来,决策的诞生与角色职能的行使与支委班子整体相关联,并非个人的脸谱化定义,有相互提醒的职责,而非直线型的命令与执行。党支部书记人际关系中“代言人”、“联络者”的角色背景被强化,具体工作可能由支委完成。在与各相关部门、上下级打交道的过程中,支委班子整体体现承上启下、联结内外的集体意志。

二是口头交谈方式的普遍性。明茨伯格的观察研究显示,职业经理人们持续半个小时以上不被手头以外事务打扰的时间段几乎没有,这种近乎窘迫的工作节奏被他戏谑为“连点支烟都来不及”。所以经理最高效的交流方式为口头交谈。明茨伯格自己的统计为:经理工作中有78%的时间都用来叮嘱、汇报与交流。与经理人的工作环境类似,高校基层支委班子也需要做繁冗复杂的工作与零星琐碎的任务。支委班子在履行主体责任时通过支部委员会议作出决策部署和重要问题的讨论决定。除了按照“每月一次”的时间节点召开会议,由于不断有新的任务和问题介入,支委会议也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如此一来,非正式会面和“临时碰头”进行的意见交换便成为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是,正式会议也通常会无意间提及一些主题以外的事务,而这些事务的讨论常常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现阶段高校党支部支委班子角色瓶颈

1、角色多层冲突

冲突的产生是由于内、外两方面角色的交织重合所产生的可变性。从角色内部来说,主要表现为基层党组织日益繁重、琐碎的业务工作与支委班子相对滞后的思想认识、管理能力之间的不平衡。由于所处理问题的冗杂性,使得管理角色无奈承受着不间断的随机干扰,导致管理角色的无序交替。角色外部来说,主要是党建角色与行政、教学、科研等角色的冲突。支委会成员既要全力完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还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职称、职级,全方面、多职务、高要求的现实状况导致管理者角色的分身无术。另外由于长期“重业务、轻党建”思想的积习,部分党支部书记人际角色中“领导者”角色的遭到轻视,其履行职能的过程只出现在党建情境下,而更多时候则倚仗行政职务的威信力指导工作。

2、角色定位不清

认知能力的不足与认知程度的不够共同导致了角色定位不清问题的产生。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校对支委班子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甚至缺位,导致部分支委班子成员消极地认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是行政、教学、科研等主业的“兼职”,是“无位无为”的“额外负担”。另一方面一些成员并没有将基层党组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放在全局高度去认识,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被置于了并不突出甚至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干什么”、“怎样干”的疑问开始出现。一旦支委会成员在领导集体形成初始阶段管理角色权重配比模糊性较大,后期工作中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默契,此时成员间的角色结构便出现了瓦解,结构的紊乱最终又加重了角色定位的失真,导致支委班子的角色期待难以兑现。

3、角色匹配度不高

在高校中该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类组织。一是年轻教职员工领衔的党支部,二是学生担任支委班子成员的学生党支部。显而易见的,两者的共同点关乎年龄、经验与能力。从实际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富于威望、精于学术且有一定党务工作基础的党员碍于各种原因并不愿意担任党内职务,而一些涉世未深的、积极性较强的年轻党员被推上前台。不可否认新手更富于自信心、闯劲和活力,但“由于科研能力不强,或由于党务工作经验欠缺,或由于在师生中威信不高等原因,很容易陷入‘说话没人听、工作难开展’的窘境”③。长此以往反应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即容易出现组织生活形式化、活动内容简单化、制度落实不规范等问题。

四、深化高校党支部支委班子角色意识的途径措施

1、在“选”上做文章,强化角色标准。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只有真正把政治素养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热爱基层党务工作、具有个人影响力、党员群众信服的同志推选出来,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政治思想的领路人和业务工作的带头人。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换届选举中,应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选好配强学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委员。对没有合适人选的,上级党组织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跨教研室或跨部门选派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对支委力量较为薄弱的学生党支部或人数较多、业务较重的教师党支部,可以考虑增派专职党务副书记指导、协助开展工作。高校应当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通过合理搭配、优势互补,以确保班子整体功能最大化的量变,催生管理角色实现的质变。

2、在“育”上下功夫,优化角色素质。千淘万漉选育出来青苗还需要科学系统的培育方能成材。高校支委班子队伍在选定后,应当将培训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重要性、基本性的工作抓好落实。高校应从解决思想顾虑入手,通过岗前培训帮助支委班子成员规范业务、掌握方法、明晰定位,从而确定上岗的角色标准;将基层支委班子成员的培训纳入学校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总体规划,采取集中或分散培训的方式,保证教育培训的常态化;有计划地选派成员参加上级党组织发起的各类研讨班、培训轮训、挂职调训,强化不同岗位锻炼,体验不同角色维度;注重基层党组织的“传帮带”作用发挥,根据支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等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党务工作者角色的后备力量。

3、在“管”上求突破,筑牢角色框架。高校应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监督体系,对支委班子的思想管理与行为管理从严约束、从严要求。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对党员干部既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在政治上、思想上真诚关爱,做到纪法约束有硬度、批评教育有力度、组织关怀有温度,不断激发党员的政治热忱。做好容错纠错工作,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坚持宽严相济,鼓励探索、宽容失误,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让敢担当、敢创新的干部没顾虑、有舞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为学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委员按月发放适当补助,通过强化激励保障,让他们有干劲、有盼头。

4、在“考”上树导向,激发角色活力。年度考核是检验支部班子履职尽责程度、开展工作实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健全和完善好高校支委班子考核评价机制,运用好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轨制,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强化有重大意义。高校可以探索施行分层分类的差异化考核,针对不同类型支委班子和不同层级干部的特点,区别划分考核主体与角色,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与内容。要将支委班子履职情况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要综合运用考核结果,以树先进典型的表彰办法,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对标争先;以抓“底线”落责的管理思路,倒逼后进党支部支委班子承担起相应的角色使命。

注 释:

①周三多,陈传明,贾良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2.

②杨百寅,王念,张震.集体领导力理论基础探析[J].管理学报,2014,11(10):1429.

③罗富宴.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6):11.

猜你喜欢

支委班子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支委+团队”工作法的实践与思考
清华党组织公开
白云不再“空悠悠”——白云村“两委”班子的“自我激励”
“支委+”党建管理模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新班子 新作为 新形象
组织志 四任班子“接力史”——干部始终“钉”在领头蹚路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