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关中地区色彩观研究
——以鞋垫刺绣艺术用色特点为例

2020-02-11王逸豪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关中地区兵马俑

王逸豪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陕西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处于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中的核心地带,一直处于文化发展的重要位置,衍生出了诸多流传至今的社会、艺术文化遗产,如鞋垫刺绣艺术、剪纸艺术、皮影艺术等实体艺术形式以及民俗形式,这对色彩观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证据。

一、陕西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背景

陕西关中地区地处黄河流域,当地的人们长期处于传统的农耕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发展演变出了蕴含浓厚地方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无不展示着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以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周边县区,特别是陕西省与甘肃省庆阳地区相交界的彬县、长武县的民间刺绣鞋垫最具代表性。这一地区鞋垫刺绣文化发展繁茂,当地的妇女热爱刺绣,俗称“扎花”。花纹和纹样都是吉祥纹饰及符号,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陕西关中地区的鞋垫刺绣是超出其实用价值,拥有特殊用途的文化媒介,其具体表现为在民俗活动中作为礼品。

丹纳说:“艺术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直接反映,它离不开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①。相较于我国绝大多数的刺绣艺术来说,陕西关中地区的鞋垫刺绣艺术的用色极为大胆,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主流的蜀绣、湘绣而言,其色彩的碰撞和对比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撞色、整体颜色配比艳丽而粗犷,这源于其深受黄土高原和秦川大地历史文化的影响,从而将这一地区的民间的传统、人们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地域性色彩观

人们对色彩的选取和运用都是源于人自身对色彩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促使人们发现并有意识地对色彩所具有的内在动力加以运用。人对于色彩的认知最初都是由直接的视觉感受得来的。

作为黄河流经的省份,黄河是黄色的,土地是黄色的,最直观的的色彩感受是黄色的。这种直观的、单调的色彩感受,直接造成了当地的原始住民渴望多变、向往丰富和鲜艳色彩的碰撞的色彩观。作为东方耕种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推动了这一色彩观的发展和保持。在农耕文明生活的促进下,陕西关中地区的鞋垫刺绣艺术、华阴县皮影、凤翔泥塑等一大批可以丰富劳动人民生活的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了,并且被这种地域性的色彩观念所深深影响。以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为例,它所使用的红、绿、黄、桃红等鲜艳的、有跳跃性的颜色,反映了当地独特的色彩观及居民对生活的向往。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鞋垫刺绣艺术是贴近当地民俗的。关中地区有句俗话叫“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陕西地区的色彩观念。红色、绿色都是直观的视觉上的感受,所体现出的是当地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感情;“吉利”则是展现出了这些色彩所具有的理想化特征,是一种“移情”,也就是图像学中的非第一性和第二性外的内在意义或内容。同时,比较关键就是色彩的敏感度。北方地区可以接触到的色彩种类没有南方多,陕西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色彩丰富性较之温带海洋性气候及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南方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民间工艺上直接的反映就是会使用很多日常不常见、色彩敏感度高的颜色进行创作。最典型的色彩就是纯度极高的红黄绿蓝等,这也符合了心理学特点。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北欧画家更喜欢画颜色丰富的风景以及赤裸在自然风光中的人体,究其原因,是因为北欧常年寒冷且白天时间比夜晚少,日常见不到才以之为题材进行创作,这和陕西地区民间工艺用色的心理学原理在我看来是大致相同的。

在鞋垫刺绣的创作中,自然界的石榴花、桃子和佛手等形象被大胆地使用了不真实的超高纯度蓝紫色和橙黄色的互补色,形成了突出的色彩对撞效果,视觉冲击力极强。碰撞的颜色表现出了和日常所见完全不同的色彩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当地相比色彩更加丰富、冲击力更强烈的色彩世界,加之附于其上的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所表现出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望。这些艳丽丰富的颜色并不是手工艺人凭空想象得来的,而是根据颜色的吉祥寓意以及物象的本身颜色进行的夸张,是与当地的地域性特征紧密联系起来的。

三、历史性色彩观

关中地区的地区性文化是从原始时代开始建立的,日复一日的原始农耕生活造就了注重传统、讲究礼仪的文化规则,同时也奠定了中华五色系统色彩观的重要基础。中华五色系统被各个朝代沿袭并完善下来,受“周礼”文化影响,这一文化在关中地区得以发展。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的主色就是红、黄、绿、桃红、白、黑。

与鞋垫刺绣用色特点一致的最著名的当地艺术品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给人的第一色彩感官印象就是土灰色,但是已经得到证实的是,秦始皇兵马俑每一个都是有颜色的。科学家通过采集兵马俑上的颜料残余进行化学分析,得到了这一结论。部分秦始皇兵马俑绿脸红衣黑发,可以看出秦时的色彩观就存在夸张的特点,并且自然地使用到了红绿撞色②。在这里就暂且将秦始皇兵马俑的红绿配色当做最早的符合陕西关中地区特点所产生的独特色彩观,后世的汉代陶俑、唐代的三彩颜色也是以这几种颜色为基础色而进行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色彩观完整流传了下来,并对后世民间工艺色彩观提供了可以追宗溯源的色彩创作基础。

在现今关中的鞋垫刺绣作品中,绣龙鞋垫上的龙身是红色偏桃红,而龙须、龙背鳍、龙爪以及背景色都是绿色,很清晰地表现出了使用红绿撞色这一手法。由此可以得出,使用鲜艳的颜色并且使用互补色撞色这一艺术手法传承于秦时期的色彩观,是有源所依的艺术现象,不是某一艺术家或者艺术家群体产生的色彩观的偶然创造。

从周礼中的五行之色,以及出自兵马俑的红绿配色,还有不同形式的采用高纯度颜色的艺术作品中可以得出,陕西关中地区鲜艳大胆的色彩观不是无源之水,是经过了历史长河洗涤后所留下的具有独特历史性的艺术、社会、文化现象。

四、总结

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工艺色彩观可以总结为色彩丰富、色彩纯度高、大量运用撞色三个特点,这与其地域性和历史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视觉传达角度来说,所有的创作者都会在民间艺术创作时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基于民间工艺受众的特殊性,它注定是需要贴合最普通大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环境的,需要用最朴实的手法来表达最深厚的意味。鲜艳的颜色在情感表达上是具有高“色温”的,可以直接地刺激到观赏者。同时,基于陕西地区的自然景象颜色偏灰种类偏少的地域性特点,高纯度的颜色就会带来更加强烈直观的感受。以历史角度来看,这种独特的色彩观实际上传承了这一地区的传统的主流色彩观念。

陕西地区传统民间工艺色彩观不仅是视觉上的直观表达,更多的寄托了作者的丰富情感,体现出本地民间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社会、艺术的认知和态度,以及追求美好的浪漫主义精神,所以人们应当以更丰富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民间工艺,同时也要了解民间工艺色彩观背后所具有的地域特和历史特性,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注释:

①〔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37.

②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关中地区兵马俑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兵马俑底座学问大(第六站)
兵马俑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