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权力的展示与对抗
——论镜子在女性题材油画中的象征与隐喻
2020-02-11潘疆微
潘疆微
(南京财经大学 新闻学院,南京 210023)
一、引言
女性题材绘画是西方传统油画的一大类型,也是男权社会理想的视觉呈现。油画家们不仅用油画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图景,还融入了自己对美丑善恶的判断,并赋予被画者以地位。镜子与油画具有不解之缘①,在诸多油画作品中扮演了颇具隐喻性的角色。镜像在女性题材油画中的表现,是画家对人类之美的觉醒过程,也是性别权力的对抗史。在女性主义昂扬、女权意识觉醒的今天,回看女性肖像油画作品中对镜子的使用,颇能给我们以反思和启示。
二、镜子在女性题材油画中的应用
(一)镜子是女性的象征性符号
1.镜子是女子的装饰品
早期的绘画作品对镜子的关注集中在它本身的样式和装饰,而非镜子中的镜像②。在学院派的诸多作品中见到的梳妆女子的形象往往较为保守。譬如法国学院派画家奥古斯特·托尔穆奇的《虚荣》《赞赏的一瞥》《化妆》《为舞会做准备》等作品中,对镜女子并无其他多余的动作,只是静静地观赏自己映现在镜中的容颜。这类画把镜子作为女性美的烘托品,单纯地展示了女性之美,这在某个层面上是对男性主宰的社会观念束缚的摆脱。
略晚于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对女性照镜子的形象描绘更为直白。约翰·威廉·格维得的《The Jewel Casket》中的持镜女子包裹在层叠柔软的衣料中;《The Mirror》中的女子更是直接面向观众,全部的身材通过透明的薄纱料长裙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些作品中,画家对女性美的赞赏之情溢于纸面。
2.镜子是闺房的暗示物
镜子是美容的配件,作为伴随女性闺房的用具,它又代表着私密。与镜子同现的场景往往是女性的床榻枕衾,或者是衣帽首饰、脂粉胭墨,总之无不是与女性亲密接触的物品。杰拉德·杜的《梳妆的女子》,杰拉德·泰尔博赫的《照镜子的女子》展现的都是女子在仆人的辅佐下坐于梳妆台前的场景。
部分画家甚至借用镜子,把作品推上色情的边界。洛可可绘画的代表者弗朗索瓦·布歇于1751年完成的《梳妆的维纳斯》具有典型性——画中维纳斯置身于锦缎丝绸、珠宝首饰和金银器皿之间,怀抱鸽子搔耳转首,故作避不看镜的姿态。布歇特意描绘维纳斯宛如刚从缎子织物中起身的形象,并借镜子突出女性矫揉造作之态,增添了人物的性感属性。
(二)镜子是观赏视角的转换器
1.镜子是画家对模特的调向工具
在绘画中,人物的身体朝向不仅要与光线、布景等元素相适应,还要恰当地传达人物和画家的情感。在约翰尼斯·维米尔的《戴珍珠项链的少女》中,女主人公罕见地完全侧身对着观众,只因她凝神注视着墙上的一面乌木镜子。观众无法看到镜子里的镜像,但却能够从侧面观察整个人物和房间,展示一些并不突出的小细节。画家通过镜子来调度人物,设定令自身满意的形象和位置,而这些被理想化的形象也满足了艺术家的表达欲望。
2.镜子是观赏女性的附加屏幕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正常情况下,我们一次仅能看见事物的某一个面。镜子的存在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性,让同时观看事物的多个侧面成为可能。
在美国现代艺术家阿瑟·萨尔诺夫的油彩插画《Girl Arranging Her Hair》中,面容姣美的女人仅着纯白的内衣裤,盘腿侧坐在化妆凳上。在这幅画中一共出现了两面镜子,一面是女子手持的复古小化妆镜,另一面是女子身后梳妆台上的大方镜。女子对着小化妆镜整理头发,背朝化妆台,但我们绝不能就此认为它是一面“多余”的镜子——或许这面镜子最大的作用就体现在它对女子白皙秀柔的背部的完美投射——如此而言,这单纯是为观众而设的一面镜子。
恰如现代影片所使用的“多机位拍摄”手法,镜子能够让观众在脑海中拼合两部分图像,从而得到关于人物的立体全貌,仿佛为画布这一平面媒介增添三维效果,画面信息的承载量成倍增加,给观众带来妙不可言的体验。
(三)镜子是联通女性内外部的界面
1.镜子穿插女性在不同时期的心态
镜子一方面是女性展现美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同沙漏一样,宣告时辰的终结,让人意识到生命有限”③,因此容易激起女性对时光的敏感,反射她们不同时期的情感波澜。
现代派大师毕加索的《镜前少女》是耐人寻味的立体主义女性肖像。画家把镜外的女子表现为姿色艳丽、甜蜜温柔的少女,而她的“镜中姐妹”却发色暗沉,长着一只神秘巨眼,脸色阴沉严峻,胸部萎缩。画家借镜子混淆时光,两个人都透过镜子看到了自己的过去或未来,一个是饱满的少女,一个是干瘪的老太婆,她们在生育之网上轮回交织,顺应大自然的宿命④。画家有意运用轮廓的变形、色彩的抽象、空间的扭曲使所绘形象陌生化,从而引领观画者进入更深的审美层次,关注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镜子呈现女性内心与外界的矛盾
外在的压抑与内在的情感奔涌形成两股相互拮抗的力量,镜子是这种力量的一个出口。镜子外的人与镜中的映像彷如孪生姐妹,她们来自同一个体,但是她们又可以传递截然相反的讯息。
凯斯·凡·东根的《在镜子前的女人》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裙、脚踩高跟鞋的苗条女人。女人站在梳妆镜前,身体前倾,右手肘支在梳妆台上,侧面形成一条优美纤柔的“S”形曲线,极尽优雅。但是仔细观看镜中的她,眼帘低垂,双唇紧闭,右手垂搭于左胸前,似是欲言又止,攥领抚心,孤自沮丧。这般楚楚的神情与周围的实体格格不入,让置身于华美房间的女人显得更加复杂神秘,引人遐思。镜子是建立自我的途径,在对自身的观看中,“自身形象既不是真实躯体解构的复制,也不是社会存在的产物,而是一种起伏不定的心理投射,一个定格于当下的精心打造出来的概念。”⑤
(四)镜子是操纵女性的道具
1.镜子合理化了男性窥视的欲望
镜子可以营造出雾里看花的暧昧感觉,还能让观画者共同加入偷窥者的行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偷窥他人的欲望是每个人潜意识里都存在的”,在男权主义社会中,这种心理催生了一批以女性为窥视对象的画作。
乔凡尼·贝利尼于1515年绘的《镜前的年轻裸女》是西方艺术作品中维纳斯“对镜”形象的渊源。画中的裸女以正面示人,形体丰满,右手持镜,左手梳理头部,同时墙上的一面镜子又反射出主体人物的头饰。画家刻意让外光源从左侧进来,手中的镜子又让光线更多地聚焦在裸女的面部,创造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给观赏者带来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这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暧昧恰好满足了男性观赏者的窥视欲望。
丁托列托于1555年左右创作的《苏珊娜与长老》更是将对女性的观看推至极致。不同于以往该题材的作品中让两个长老躲在树后窥视的安排,丁托列托画中的苏珊娜身旁多了一面镜子,她正瞧着镜中的自己。这样,她自己也加入了观赏者的行列。
由于当时的绘画观赏者主要是上流社会男性,画家往往要首先迎合他们的观赏品味。对女性赤裸裸的观赏难免有损高格调,而“镜子纵容女子成为其同谋,着意把自身当作景观展示”⑥,恰迎合了男性本位的欣赏趣味。
2.镜子模糊了女性的个体身份
镜子外的实体,是具有明确的形状和质感的真实存在,而镜中的图像则更多对应主观想象。单方面突出形体而忽视面部肖像的行为极有可能导致人物主体性的缺失。
委拉斯开兹的油画作品《镜前的维纳斯》颇具争议。画面中,侧卧的维纳斯曲线优美,给观众留下一具光滑细腻的裸体背影;丘比特举着的镜子里反映出她的面庞。虽然有人说这幅画中的维纳斯有着摆脱繁饰的自信,但著名女性主义评论家格里塞尔达·波洛克则认为镜子中模糊不清的女性面容寓意着女性的个性缺失,强化了对于个体身份的忽略和轻视,体现了女性在历史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三、镜子对女性权利地位的影响
(一)镜子激发了对女性人体之美的赞赏
镜子用于全面细致地展现女性形象,是建立在对女性之美的认可的基础上。画家将镜子作为增添女性气质的道具,并默许她们自我欣赏的行为,甚至还调动光线、体态以为充分展现这种美服务。以持镜子的女子象征自然之美,这类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反宗教禁欲主义的特征,体现了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更是对人类自身之美的充分肯定。
(二)镜子推动了对女性内心的关怀
镜子凸显女性的局部特征,而且多用于放大女性的面部肖像,强化了对女性的表情描绘,从而吸引观众关注女性的内心情感。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更是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镜像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联。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性情感的复杂多变,也能捕捉到女性内心与所处环境的矛盾,这不失为人文关怀深化的体现。
(三)镜子拉大了男女之间的社会性别差距
镜子在塑造女性美的同时,也进一步固化了女性“被观看”的角色,“观看合理”的假象抵消了部分卑鄙的观看者的羞耻心,女性的形象成为某种被动的景观。这种反复的实践形成了男女性之间心理角色、行为方式、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差别,从而构成了男女社会性别间不平等的现象,使“女性在传统的艺术史中是个道具,是个文化的‘宠物’,而不是文化的主体”⑦。
四、结语
镜子不仅可以丰富画面内容、平衡画面结构,还是油画作品中的象征性物件,传达画家对画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本文通过分析部分女性题材油画中对镜子的使用情况,阐明了镜子具有的叠加图像、转变观赏角度、放大局部细节等功用,以及通过嫁接被绘者的观赏动作,使得观画者的观赏行为合理化等隐喻。随着人们对镜子和镜像认识的深入,它们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审美内涵,逐渐从依附性的画面补充物发展为独立的绘画题材,从神坛走向世俗,反映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共鸣,同时也展示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注释:
①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镜像得到画家们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油画之父”的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镜像在油画作品中的初现,画中的镜子不仅反射出室内场景,还使画面左右对称,更加有趣味,对后世画家利用镜子作画产生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绘画的局限性。
②韩创.“镜”生象外[D].乌鲁木齐:新疆艺术学院,2019.
③〔法〕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镜像的历史[M].周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④〔美〕凯·帕格里亚.毕加索的《镜前的少女》[J].世界美术,1997(04):42-43.
⑤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⑥〔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⑦贾方舟,主编.批评的时代(第1卷)[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