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心理的抗疫海报设计研究
2020-02-11崔帆李苇
崔帆,李苇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563006)
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危及公共安全,2020年初,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整个中国,各领域、各阶层、各群体都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贡献。重灾区的人们承受着流行病的痛苦,一线医护人员逆险而行、奔赴战场,保卫家园的基层工作者夜以继日防控值守,人民群众宅家防疫……
抗疫海报属于社会公益海报,这类海报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海报载体向社会提供宣传服务。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抗疫海报具有渗透广泛性、传播时效性、形式多样性、图像注目性、宣传导向性等特性与功能。能够在不同阶段向不同人群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图像化符号语言更迅速地使社会心态、公众情绪、公众参与、社会责任心等进行主流意识引导,从而减少公众焦虑,采取科学预防措施,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一、解析受众心理需求
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多数人会焦虑不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樊富珉教授认为:这一时期,大众会出现的恐慌表现为,过于关注疫情,心理暗示性增强,对传闻和谣言丧失一定的判断能力;回避近距离接触,过度洗手;对污名化敏感,疑病,抢购、滥用“预防性药物”;担心以后的生活工作、不知所措等。这些反应属于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一直持续就会带来危害,因此,对大众进行及时的心理引导非常必要。
抗疫海报作为特殊时期的宣传产品,设计师肩负着积极引导大众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调研阶段必须要解析受众在这一时期的心理需求,规划抗疫海报设计战略,在海报视觉信息传达过程中引起受众注意,扩大识读人群,降低识读门槛,让更多人通过海报图像获得心理支持,帮助人们远离失控心理,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建立心理安全感,从而使受众愿意并用良好的心态调整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抗疫,做到群防群控,最终达到海报宣传目的。
由北京设计学会等单位主办,以“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的引导受众进行积极心理建设的海报设计作品征集中,有从疫情防控一线挖掘素材,表现“逆行者”及疫区人民抗疫生活状态的海报设计,这类海报将帮助重点人群重建希望,释放情绪,科学调适心理,同时也能影响其他人群对重点人群的同理心;有从科普角度,将卫生健康专家教授的各种科学防疫知识,用言简意赅的海报形式,告知受众如何自我防疫,无论是居家隔离患者还是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相关人群,都能在轻松愉悦的画面中,接受丰富的科普知识,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在显示国家力量、万众一心抗疫方面,海报设计师从“武汉加油”等题材中通过不同的海报表现手法,让受众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中感受到国家力量的强大,感受到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看到全国人民抗疫的决心。通过海报宣传,在情感体验中,居家隔离者能更快地建立社会联系,增强信任感和归属感。救援者与志愿者信心更足,责任感更强。防疫群众也能增强个人应对能力,保持健康心态,共同构筑疫情防控线。
二、抗疫海报设计受众心理建设策略
(一)针对读图对象为一线抗疫工作者的海报设计心理建设策略
1.一线医务工作者
1月29日人民网发表的《你守护大家,我守护你》系列海报就是以新闻报道为依据,从不同角度用大家熟悉的手绘漫画形式刻画一线医务工作者,海报设计主要以情景再现方式,分镜头表现让人泪目的画面:如84岁钟南山院士奔赴武汉高铁上劳累小憩、解放军医疗队抵达武汉、隔离服上的加油话语、“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送别画面等。海报直观地让受众了解有血有肉的医务工作者的勇敢与无私,从而更能理解医务工作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鼓舞大众抗疫士气,给予患者信心,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更能让一线医务工作者获得情感支持及心理安慰,消除后顾之忧,进而学会自我调节,稳定情绪,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一线战斗力。
抗疫时期海报主要题材为一线医务工作者,他们既是治病救人者也是前线战士。抗疫海报是信息传达的宣传工具,在疫情严峻的特殊时期能有效发挥其宣传号召的作用,抗疫海报针对医务工作者进行主体形象塑造,能提高不同群体对宣传主体的认知。医务工作者在“主战场”救死扶伤,不辞辛劳,性命相托,肩负巨大的责任与使命,值得赞扬与宣传。同时,一线医务工作者处于高应激状态,在抗疫初期,白天黑夜连轴转,超负荷工作,容易出现过度疲劳和紧张焦虑,甚至面对患者的死亡会产生挫败感或自责情绪等。海报图像以形达意,将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战士”形象传递给大众,将极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2.一线基层工作者
人民网发表的《责任使命让我们向前》海报,以党员志愿者手捧方便面的纪实摄影图片出现在受众视野,海报上一行小字戳中受众泪点:“不是我们没有家,不是我们不害怕”。在抗疫后方战场,有许多一线基层工作“战士”,包括党员干部、警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他们不怕繁难,勇于担当,为人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一线基层工作者不仅要坚守岗位,还要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用高度的责任心温暖人民群众。一线基层工作者在过度劳累与防疫任务出现失败时,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出现精疲力竭、焦虑、歉疚、怕犯错误等情绪。面对一线基层工作者的海报设计,应传递一线基层工作者的爱岗敬业的讯息,让受众在海报图像中理解他们在全民抗疫工作中的艰辛,进而主动配合并支持一线基层工作者。
(二)针对读图对象为公众的海报设计心理建设策略
1.强调拒绝野味
面对公众的抗疫海报设计,应从普及科学抗疫的高度引导人民群众,在心理建设方面首先应强调对疫情的正确认知,拒绝野味就是正确的认知疫情来源,避免关于疫情源头谣言和传闻的消极影响。2013年的非典事件元凶来自于野味,2020年让中国人民不能合家团聚的元凶仍然疑是野味。拒绝野味管住嘴并没有达到人们的共识,才会引起这次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百度App、人民日报健康时报联合正式发布《百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拒绝野味篇》,在数据上显示人们对“野味”观念的转变。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期间人们对蝙蝠和果子狸的搜索热度明显上升,百度话题“拒绝野味管住嘴”的阅读量达到1亿,2020年1月底,一周内超过5000万人次关注野味危害。这些数据表明大众意识到食用野生动物带来了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指出:“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治病先治根,抗疫海报设计思路中,设计师有责任从拒绝野味主题疾呼,用图像语言揭示人类捕杀野生动物,贪吃野味满足口欲带来的危害,让受众认知人类与野生动物共生共荣的关系,在众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合理唤起受众的“恐惧心理”,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例如,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保护野生动植物》系列海报中的“一盘猎奇,无数眼泪”主题海报,将餐盘中的刀比喻为屠刀,伸向流血哭泣的动物,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2.普及科学防疫知识
正确认知疫情是大众心理建设的起点,抗疫海报设计从普及科学防疫知识角度出发,利用移动互联网渠道,通过各大网站、百度、微信等流量平台进行传播,能够及时止谣辟谣,阻止谣言扩散。在读图时代,以海报为载体传递科普知识不仅体现了海报的时效功能,还能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增进与受众的亲近感,使人更容易理解并接受科普知识。例如,2020年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牢记这9个要点》系列海报,就向大众解释了关于粪口传播、不要聚集、清洁卫生、接触电梯按钮、防止隐形感染、口罩使用等问题。这类海报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易读、易懂性,设计通常采用文字为主体,运用版式设计引导视觉流程,从视觉层级变化中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理解并记住海报内容。《不要聚集》海报设计,分为三个层级关系,通过字体的大小、粗细、色彩等变化引导视觉流程,第一层级为大标题:不要聚集;第二层级是提醒大众:少聚集,少出门,不搞家庭聚会,不搞同学聚会;第三层级为:山东发现聚集性疫情60起。简明有力的黑体文字信息,有理有据地普及了科学防疫知识。在海报图形应用方面,第二层级搭配了宣传喇叭图标,第三层级则是类似备忘录的图标,让人一目了然地明白每一层级的指向意义。海报主体色彩搭配为蓝色与白色,辅助色彩为黄色与黑色。蓝色与白色搭配在色彩心理中代表科学并能让人冷静思考,黄色与黑色为警戒色,引起读者注意。在《科学、节约戴口罩》里,宣传了“健康人戴医用外科口罩足矣”,提醒大众不用哄抢医用N95口罩,也不必为买不到这类口罩感到郁闷。图文并茂的海报设计,既普及了科学知识,又取得了公众信任,强化了个人应对能力,整个社会的心理建设自然会朝向良性方向发展。
三、抗疫海报设计涵养受众爱国情怀
《马斯洛精选集:动机与人格》中指出:健康心理之所以与不健康心理有着巨大的差别:在于健康心理是以善良、诚实、正义、坦率、公正、合理等思想作基础,而把烦恼、焦虑、恐惧等负面思想排斥出去。抗疫海报设计应体现设计师的责任担当,在海报中传递精神力量,激发受众内心的善良与真诚,引导抗疫时期受众的价值取向,鼓舞受众的抗疫士气,唤起受众的心理自觉性、能动性,弘扬真善美,涵养受众的爱国情怀。
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没有打倒中国人民,全国人民在面对疫情时团结一心,携手奋战。以事实素材为设计来源的抗疫海报,在艺术的张力作用下,将更具鲜明性与感召性。人民网重庆频道的海报《争分夺秒控制疫情——6天建造“雷、火神山”临时医院》是以基建工作者不舍昼夜团结合作建造抗疫医院为主题,海报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速度”,受众群体在海报图像中凝聚共识,感知到了团结就是力量,并从“中国速度”中产生自豪感,消解负性情绪,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精神动力,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群防群控,最终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从受众心理出发,抗疫海报积极发挥社会功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以图像为载体,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依托,不仅调节了受众心态,而且引导了受众认知,更注重营造命运一体感,提升受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在全民抗疫中起到了积极引领和有力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