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区域联动:抗战前夕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研究

2020-02-11

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四省特产国货

抗战前夕,随着粤汉铁路通车、南北统一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兴起,粤湘鄂赣政府经济部门联合发起组织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具体由四省商人团体分别向各省征集特产,汇聚一堂,先后在粤、湘和鄂布展,以振兴国货和经济互助为宗旨,开展各类特产展销活动,后因抗战爆发江西展览被迫中断。实际上以政府为主导和商人团体为辅助联合举办的四省特展会,组织形式新颖,征收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泛。通过展览会促进了各省观摩比较,提高了国货辨识与推销,基本上取得了预期成效。虽然其实施过程存在不足,诸如筹备期短、经费有限、规模较小、展品保管不当等,但四省特展会仍是跨省官商合力推行跨区域性国货促销的成功尝试。

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中国博览会、国货展览会着力颇多,研究成果丰富,但总体而言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正如马敏回顾博览史研究指出的,博览史研究侧重清末,对民国的研究较少;形式上单篇论文多而专书甚少;内容上以个案性叙述和介绍较多,从不同视角深入探讨分析较少。[1](P159、P165-171)实际上,学界对特产展览会研究仍显得不足,跨区域性联合举办特产联合会鲜有关注,研究更是薄弱。笔者拟通过系统梳理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的筹议、概况及其实际影响,考察抗战前夕四省商人团体实施跨区域性官商经济合作的新趋向,诠释跨区联动推销特产的独特方式及其成效。

一、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召开之动因

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后出现的文明产物,也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在全球化意识的推动之下出现的人类文明交流、汇集的新形式和大舞台。[2](P569)晚清政府努力倡导各省筹设博览会,并促使各省成立商品陈列所。与此同时,清末商会积极参与博览会的建设,并派人出洋参加国际博览会。清末商会通过搜集国货,参与各种博览会、商品陈列所和各种劝业会。该时期商人主要侧重从西方引进博览会知识,通过陈列方式向社会推介,因此更趋向知识层面上。清末的《商务官报》上刊载了多篇时人对世博会的认识。民国展览会形式多样,灵活机动,内容广泛,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风情等应有尽有,而且针对性强。该时期不少外国展览会先后来华展出,从内容和技艺上,给中国展览会送来宝贵经验。[3](P648)近代中国展览会有国内自办和国外参与两大类,范围广泛,官商均有涉足。而学界主要集中探讨展览会知识输入、表现形式、影响等方面。

近代中国商人团体是参与展览会的重要力量,早在20世纪初国内外华商团体即积极沟通合作,参与展览会,谋求振兴国货。1909年,新加坡成立振兴国货研究会,得到华商的赞成,并指出此举是关系国货强弱之关键。[4]该研究会章程规定以兴土货和挽利权为宗旨,设立评议、执行两部,评议部设立正副部长各1名,执行部设正副总理各1名,评议部有决议一切的权利,然后将议案交由执行部办理。[5]1928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商议筹备国货银行,以为振兴国货之根本办法。[6]1929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提倡在马来半岛召开国货流动展览会。[7]此外,其他国家纷纷组织国货展览会,呼吁国内商人携带国货前往参加。1919年2月,菲律宾开展览会陈列各国物品,以期工商业发展改良,华侨获得数百张入场券,交给政府分配商人,希望工商界携国货前往参展。[8]1929年12月,汕头总商会参加比国独立纪念日时所举行万国博览会,选择征集国产良品出席。[9]1936年,河内举行第十三届商品展览会,广州市商会征集商品参加,设立展览会征品办事处,主要征集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饮食品、医药品、艺术品、化妆品、矿冶品、教育品、原料品等,制定一系列征收方法与统计办法。[10]由此可见国内外商人以国货展览会为纽带构建起商贸联络的“桥梁”。某种程度上而言,近代中国商人团体是各种国货运动及展览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主导者。

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简称四省特展会)召开的具体历史原因,可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考察。从纵向看,自20世纪初至民国时期商人团体以国货陈列为媒介,与国内外建立商业联系,已初步形成跨地域性的商业网络。民初广州与上海国货维持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13年4月,伍廷芳发起组织上海国货维持会,得到海内外中国商人的积极响应,伍派刘泽回粤组织支会,并将章程及组织粤支会理由呈请内务司核准创办。[11]五四运动以后商界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国货维持会如火如荼进行。1919年5月13日,土布行商黄福征、杂货行商邓汉等联合商界组立广东国货维持会,以提倡国货为宗旨,拟立章程,呈请政府立案。[12]6月17日,国货调查会开会并宣布简章,第一条规定该会专为调查国货及输入内地之劣货而设。[13]粤省国货会自成立后,便积极联络商情,派员赴沪联络上海国货维持会,协力共同提倡土货。11月27日,商学两界起草维持国货规约草案,同时将组织相关人员宣传国货和筹办国货展览会。[14]1927年,广州总商会会长胡颂棠联合各行成立第四次国货展览会,并拟定章程,以“提倡国货,促进工商业之发展”为宗旨,陈列农林、渔牧、蚕丝、矿产等各类国货。[15]1928年,建设厅筹设国货陈列所,请总商会共同筹备。[16]1932年,广州设国货征销场,以积极推销国货为宗旨,征销场摊位每个征收月租20元,以制造国货各行为单位,各自征集国货。[17]1929年,广州总商会接到暹京中华商会来函,称暹京筹设中华国货展览会,征集全国出品赴会陈列,请总商会征集粤省土货出产,以期增进对外贸易。[18]1935年,广州市为划一监督商营国货市场起见,特订商营国货市场监督通则,商人均须依照通则规定办理。[19]无论是从“私利”还是“爱国”的角度来看,在民族大义面前,多数商人还是能够坚持原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的爱国热情,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20](P41)由此也不难看出清末民国中前期广州商人团体是参与国货推销的中坚力量。

民国时期汉口、长沙和南昌等地商会均设立商品陈列所,或参与推动国货运动,或推动特产展览会。1926年,汉口总商会的章程总则中规定在会内设立商品陈列所。[21]1928年,南京国货陈列馆为中外观瞻所,又作为提倡国货常设机关,征集出品,力求完备,希望推销和改良都能收到成效。[22](P9)1933年,汉口市商会为扩充国货和增加产销,避免国货外货混淆,因此请求制定国货标准,并呈请国民政府实业部核准。[23]同时期长沙和南昌等地商会均设立商品陈列所,限于篇幅不一一展开论述。

从横向看,四省特产会由四省政府发起,各省商人团体协助承办,以振兴国货为宗旨,促进各地货物贸易,因此它的召开也得益于当时社会、时代因素。首先,随着南北政局统一,国民建设运动积极开展,振兴国货再次提上国民政府议事日程。早在1932年蒋介石即认为中央与各省应设国货陈列馆。[24]蒋认为中国根本危机在于经济之残破,导致国民生活日益穷困,应挽救国民经济,使国民获得相当生活。在此运动声浪中,四省特展会应运而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高层领导都支持官商合作举办特产展览会。

其次,粤汉铁路的发展促进了区域贸易发展与合作。1937年林朝杰已分析粤汉铁路的完成与四省特产经济之间密切关系,并系统介绍沿线地区特产概况。[25]粤汉铁路完成以后,在交通上自然便利得多。粤汉铁路接轨后,四省已有干路联络,货物转运,随时可以流通,朝发夕至,特产销路可大增,促使各地土产品彼此互相推销,“挽利权而塞漏卮”[26]。四省为了庆祝粤汉铁路通车,沟通四省产销供需,促进跨区域合作起见,理应也需要联合召开一场四省特展会。此外,四省公路交通也已经基本修建完成,交通方面已经极其便利,经济方面也便于互助合作。总之,四省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特展会召开提供重要契机。

再次,召开四省特展会也符合当时国货辨别、振兴国货的爱国浪潮。在时人看来,召开四省特展会有提倡国货的重要意义:一,观摩比较,在观摩比较之余能改良和相互促进;二,使各省有需求者可以取给某地;三,积极呼应国货运动,提高国货辨别与认识。[27]而且,随着政治时局变动,“提倡国货”口号历经数十年发展,已经普及,在国难当头的20世纪30年代,提倡国货固然重要,但应该更进一步,努力地制造国货,从提倡国货到制造国货,然后才可以彻底排除洋货倾销。[28]可见,商人及商人团体提倡国货、振兴国货的爱国热情也促成四省特展会的顺利召开。

总之,从纵向看,清末以降,近代商人团体积极参与世界各种类型博览会;民初商人团体开始举办各种商品陈列所;20世纪20年代商人团体更趋积极参与国货展览会;20世纪30年代,针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商人团体更加积极推行国货运动,谋求复兴经济。由此可知,近代商人团体以国货展览会为纽带实施跨地域之间联动,由来已久。从横向看,四省特展会得以顺利举办主要在于粤汉铁路顺利完成、南北统一、振兴国货需求、四省经济互助合作等诸多因素促成的。概言之,四省特展会得以如期顺利展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促成的结果。

二、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之筹备

四省联合特展会前期筹备各项具体事务。四省政府令各主管机关发起召集有关团体和厂商分别组织成立各省筹备委员会,并设立四省特展会共同组织联合办事处,拟定7条组织规程,由各省推荐官商代表各1人,共计8人,以展览所在地主管长官为主任,主要负责展览会事宜、办理四省政府委托事宜、受理各厂商请求等事项。[29]随着展览会办事处的组建,各省相继成立筹备委员会,然后就开会规程、征集特产种类、展览日期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商讨,并制定审查出品寄售、筹备办事、预算规程和展览征集出品等规则。其中规定各省参展会经费暂由各省主管机关核定预算支配垫付,然后再由展览会收入清还。特产征集由各省市商会、国货陈列馆、国货团体及公司向各省商人征集。1936年10月,四省特展会召开筹备会议,决定次年1月10日在粤召开,3月1日在湘召开,4月4日在鄂召开,5月15日在赣召开,每地周期初定三周,必要时可延长,产品减免运费捐税,收场租5%,每省设筹备处,以当地建设厅长为处长。[30]但后来又确定广州改在次年3月1日举行,长沙4月4日、武汉5月10日和南昌7月1日分期分地举行。[31]随着四省特展会召开日期的敲定,随即筹备会开始通知各省征集参展物品。11月23日,鄂商会拟在四省特产展览会前,组织粤湘桂三省考察团,由湖南考察到广东,再赴香港考察,然后去广西考察,大约行期20天。[32]12月1日,议定四省特展会广东会场拟设越秀山,提交筹备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即着手筹备后续事宜。[33]其后广州商人组织赣湘鄂三省考察团员,以20—30人为额,考察三省商业状况,联络四省商人,交换各省国货意见,助力四省特展会。[34](P60)根据四省特展会征集出品规则,特产以国货为限,出品人须为中华民国公民,征集物品分为农业类、水产类、矿产类、纺织工业类、制造工业类等,在国内或四省推销甚广,凡是征集出品认为优良者,给予奖励。[35](P41-43)

四省特展会筹备委员会初步议定展览会的具体规程。1937年1月10日,四省特展会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三次常会,定于14日在长沙国货陈列馆召开各行业会议,广为征求出品。3月4日,四省特展会代表召开会议讨论四项问题:展品由各省筹备会自行购买保险;会场贸易统一收款,窒碍难行,改由厂商各自办理;由各省筹委自行负责展品订购;省代表定于4日分谒粤市当局,请其派员莅会指导。[36]随着四省特展会临近召开,各省之间国货运输成本成为摆在商人面前的难题。一般情况下,国货销品经过四省需要征收运费,由此增加国货销售成本。于是赣省向实业部、财政部、交通部等呈请凡是展览品一律免税及免费运输,各厂商及工作人员交通也请免费,以示优待,同时分电粤湘鄂共同支持。随后交通部复电,参展国货实行5折优惠,工作人员单程8折,往返7折计算。[37](P6)由此看出四省特展会的筹备工作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

四省特展会分会场所开始各自筹备工作,如征集特产、布置会场、宣传展览会等。四省特展会广东会场拟设在越秀山,然后开始向各行商征集特产出品。1936年11月,广东省建设厅、市财厅、市商会联合组织四省特展会广东筹备委员会,并举行会议。[38]12月10日,广东省建设厅和社会局委令市商会及岭南大学征集出品,认为粤省地广物博,搜罗各种特产品类及各种手工艺品,力求搜罗完备,参加四省特展会。[39]1937年2月19日,四省特展会广东分会决定函请各机关派员担任干事,定于3月1日开始展览,因开幕期近,筹备极忙,拟请各机关即日转饬派定各员到会开会办事。[40]

湖南特展会筹备委员会向省内各行商征集特产出品。四省特展会原定3月在广州开会,所有湘特产先行征集,以便审查评定,分别汇展。湖南成立筹备委员会,扩大征集工作,集思广益起见,在国货陈列馆召集产业机关、团体、学校及行业代表,共商征集办法,所有农产品出品征集齐全后,填具出品说明书。

湖北省内各商人也积极征集土特产品,参加四省特展会。1936年11月,四省特展会湖北筹备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会议,讨论出品各项事宜。1937年2月底,鄂商代表前往参加四省特展会广东分会,各国货厂商40余人于26日晚11时50分乘粤汉路车南下,大批展品随同运往广州。另随着四省特展会广东分会的临近,湖北商人之前存青岛展品共计80余箱,先已由青运汉,连同总务处备定的各种代售书籍、备赠送的表册、沿线风景名胜和本路各大建筑照片,加上备定各厂内容外观及机车照片,工务处已经备定各种模型及营业处客货,也于2月23日运往广州。[41]

江西特展筹备委员会向省内各行商征集特产出品。首先,筹备会加强宣传,鼓励各类商人积极参展。筹备委员会向商人发出呼吁,加强相互经济合作,使各省了解特产,各自征集。既可以起到国货展览宣传之效;又可以售卖特产,增进合作,扩大产品销路。江西分会场为了扩大展览会宣传效果,积极联络新闻记者协助政府社会及工商界,发挥各类宣传力量。另外设立特展会宣传组,请名流专家进行广播演讲,制定相关标语,组织摄影团,定期招待市内新闻界,制定相关办事细则。[42](P14-15)宣传组开支项目,有普通标语、飞机标语、布标语、图书标语、特产专刊、印刷、制版、书告,特产专刊每本100页,总共预算3300元宣传费。[43](P11-12)其主要宣传展会意义,劝导商人参加特展,设法使参展商品标准化,调查省内各种特产之特点、价目和产量,印制特产专刊,通过报刊、电影、演讲等媒介方式向省内外宣传,扩大商民对展览会的认识。其次,筹备委员会确定会址及相关会务工作。赣省筹备会组长彭友贤联合鄂省代表赴粤参加开幕式,并举行四省代表大会,确定南昌分展的两项具体事务。其一,勘定省展览会场及商场,推定江道源会、公共体育场湖滨公园和第一中学校址为备选,察勘是否合用,再行决定。其二,展览期内人员分配,设立纠察分会场、商场两部分,各10人,指定1人为主任。[44](P11-12)四省联合讨论敲定江西会展各项事务,提前筹备展览各项工作。筹备会向省裕民银行贷款10余万元作为筹备经费,接济商人办会,并订立借款合约,主要以瓷器业、鞭炮业、白纸业、晒纸业、皮革业、土布业、国货疋头业、京菓南货业和中药业为限,然后在展览会结束后清还债务。[45](P3)再次,江西分会展筹备委员会向省内厂商征集物品,进一步布置会务工作。赣省内筹备委员收到各县城陆续送来参展品,随后进行审查。随着征集物品陆续到位,赣省筹备委员洽商运输展品、布置会场、商借公共场所等问题,同时修正通过江西特产内容,并出具分项说明书,另外表示对参加特展会商人豁免或减少地方捐税,鼓励更多商人参加。可知赣省商人对此次四省特展会颇为积极与热情,登记参展行业较多。

抗战前夕四省特展会最初由湖南省当局发起组织,先后征得粤赣鄂当局同意,其主旨是促使各省民众认识彼此特产、振兴国货和促进四省经济合作。在各省商人团体极力协助和配合下,互相联络沟通,最终得以顺利展开。先在广州举行为期数日的展览会,然后在湘鄂依次举行特产展览会,并拟会后在各省设立专门推销场,进行特产宣传与促销。

三、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之概况

1937年3月以来,四省特展会陆续召开,取得一定的成效。1937年3月8日,四省特展会粤省分会开幕,政商各界代表千余人参加举行开幕式,希冀借展览会发展中国实业及提倡国货。其中湖北馆以工艺品如石膏、棉蔴纸品、棕毛刷、银器为主,农产品以棉花、蔴葛、茶叶等为主;江西馆瓷器占2/3,其余以钨矿、夏布、纸张、茶、柑橘为主;湖南馆以石灰、皮革、夏布、锰、茶叶、木材等为主;广东馆以各种生果食物、膏丹丸散、火柴、铁器、丝绸、布等为主。四馆分立四方,中央设立特卖场,各省商入场售卖各类特产。四省展览会自开幕以来,各地特产推销情况良好。各省代表对展览会印象良好,认为对将来四省经济前途甚有裨益,因此拟在粤筹设四省特产商品联合推销场,以利发展,各省代表均表示赞成,并商议待湘鄂赣省展览会后,在各省均设推销场一所,以进一步加强各省经济贸易沟通。

四省特展会开幕之期,广州共计容纳四省特产厂商237家,产品1700多种,共10200多件。[46](P124)时人评述,粤省分会经数月筹备会场布置,物品搜罗宏伟丰富,前所未有,一个月参观者全数逾30万人次,推销场售出货物成绩大有可观,江西瓷器1项售价已10余万元,全场销额,总数自当不菲。只是会场择地稍偏,且开会后雨多晴少,导致游客锐减,不然成绩更加显著。[26](P7)据统计,展会期内参观人数达50万人,票劵及广告收入达2万余元,货品销售约15万元,赣瓷器售出达广东毫洋6万余元。[47](P20)江西展品及商品在粤陈列推销者共计2606箱,剩余382箱由粤转运湘,另外择优进行补充。[48](P25)由此可见广东分会基本上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四省特展会湖南分会经湘省当局发起,历经数次筹备会才顺利举行。湖南分会展设在老督军署,布置整洁,分为粤、湘、鄂、赣及粤汉路五个陈列馆,陈列各省特产。湖南分展会原定5月1日在湘开幕,但因天雨,会场建筑未完成等问题,延至5月10日开幕,政商各界与会。参加厂商粤167个,湘150个,赣140个,鄂73个,展览场售品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长沙分会同时举行国货宣传周。[49]大会宣言中称粤湘鄂赣为华南华中重要省区,为中国建立民族经济主要地带。如湘则地沃民勤,农产素著,铁矿丰富。四省官商宜利用优越人文自然状况,通力合作,以求四省工商实业之振兴。[27](P26)

湖南分会自开幕以来,历经20余日,每日观众约3万人以上,特产之售出较之在粤稍显低落。据统计,四省厂商总计销售收入138704.1元,粤省特产收入52991.98元,湘省特产收入26054.75元,鄂省特产收入24006.37元,赣省特产共收入34670.09元。[50](P33)时人评述湖南分会说,使一般民众对国货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信仰,增加了使用国货的兴趣,借此互相观摩与比较,也能促使生产技术改进。[51](P48)

1937年7月3日,四省特展会湖北分会在汉口商会举行开幕大会,会场设在新市场(现民众乐园),分粤、湘、鄂、赣四馆和粤汉专馆,展品共4万余种。鄂省参加展览的厂家有52家。闭幕后将移至江西省展览。这次四省特产展览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也促进了省际之间的商业贸易。在湖北省政府及汉口商会支持下,汉口商人利用举办和参与展览会这一途径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同时也了解了国内市场的行情。[52](P100)

此外,四省特展会江西分会原定9月在赣召开,由于抗战军兴,停止展览。

总之,四省特展会粤湘鄂如期顺利召开,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既推销了各省特产,又进一步扩大了国货的推广,在当时的民族危难背景之下,更凸显出其民族意义。

四、结语

笔者通过系统梳理四省特展会召开历史背景、过程、概况等方面,以个案研究为视角,探讨跨四省组织展览会新形态,借此透视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产展览会组织形式的新趋向,充分反映当时时代特色。就展览会本身而言,四省特展会表现出鲜明时代特色——跨区域联动,四省官商合作“推特”,这在当时特产推销活动中尚属少见。若跳出展览会的视角看商业发展,可知近代中国商业发展受到政治变迁、爱国主义、交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就比较研究视角来看四省特展会,以同期特产会为参照,同样可以推知其诸多特点。首先,虽然四省合办看似规模很庞大,但是各省独立组织分开承办规模则相对较小。其次,规模与筹备周期有待完善,如四省特展会筹备期不过四个月,各省预算经费仅3万元,筹备时间短和经费有限,较之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规模较小。再次,与同时期展览会相比,四省官商合作实施跨地域性经济联动,实质上是以政府为主导和商人团体为辅助的大联合,组织较新颖,征收国货种类扩大,提高了国货的认知与推销。此外,展览会结束后得到更多省份的呼应,如在四省特展会广东分会闭幕后,时人提出多多举办(每年1次)类似展览会,甚至提议由四省办理扩至十省八省,分区办理[53](P52),足见此次会展的影响之深。

虽然四省特展会取得一定成效,推销了国货,增进了跨区商业联合,但四省特展会仍旧存在诸多的不足。其一,江西分会由于受到抗日战争影响,展览会并未召开,但是湖南仍按照原计划将特产运往南昌,展览无期,既需要负担栈租费,每月还要受无谓的损失,损失较大。当然这是特殊时局的影响,并非人力所控。其二,展品的种类范围并未达到人们预期,时人提出了批评。时人认为长沙展览品甚多,但有些并不是特产。展品以湖南刺绣、广东雕刻、江西瓷器最为精致,湖北纺织品较之外货存在差距。矿产有闻名于世的钨和锑矿,但并未大规模开采。农产品种类繁多,讲到质与量,不敢恭维。机器很少,极其简陋。理化仪器、化学药品,完全没有。[51](P48)由此可知湖南分会展示以农工商产品为主,科学工业品展销相对较少。而且四省特展会展品搜集仅仅靠四省工厂和商店汇送,别的材料少到几乎无足称道,其他直接间接与特产有关材料基本没有。[54](P52)其三,四省特展会实施过程中物品保管不尽如意。1937年,江西乐平等县汇送南昌出席四省特展会农产品及食品类,因时值霉季,陈列时间稍久,多已变坏。[55](P7)其四,四省特展会表现方法存在问题。徐锡龄认为要确定特展会想实现哪些观念或留下哪些印象,不同种类采取不同表现方法,需悉心斟酌和巧妙设计,而不是像四省特展会纯粹以物品原有状态陈列,过于单调,显得平淡无奇,导致观众厌恶。[54](P52)总之,四省特展会总体虽属成功,但仍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概言之,抗战前夕四省特展会是由四省官商合力“导演”的跨区域性促销国货的成功尝试,彰显了鲜明时代特点——跨区域性官商“联通”与合作“推特”,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这一尝试的得以开展,与近代中国商业联合发展、政治变迁、救亡浪潮迭兴、交通发展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深刻反映了近代商业与时代、社会变迁的联系。

猜你喜欢

四省特产国货
千年国货奶茶店
路上那些记忆中的国货老物件
江阴特产——马蹄酥
国货之光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欢迎订阅《中国林副特产》
四省试点 主攻方向已定
数据
沿海四省一市工业企业效益及投资效率比较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