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探析
2020-02-11赵雪
赵 雪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京津冀地区整体协调发展,是当下两市一省热议话题。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也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重要区域之一。是否能够为京津冀地区整体协调发展培育出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人,是现阶段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履应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发展的重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改进与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建议》(中共中央2012 年第12 号发言)中明确表示,“改进与强化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将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奋斗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人,对于全方位、整体化实施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为我国在日趋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提供稳定保障和坚实基础,确保最短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动社会主义科学化、现代化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达稳定,具有深远、重大的民族战略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长中期教育发展规划及改革纲领(2009 至2019)》中明确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长期坚持“德育先行、育人为本”原则,强调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肩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建设人的神圣时代使命。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大历史目标,高等教育必须将思政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核心位置。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用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政治观点、法规法律、道德规范以及思想观念等,利用适当手段、途径和方式对高校学生采取积极引导与合理教育,使当代大学生逐渐形成与社会主义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思想品格,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京津冀是我国北方最具发展活力、经济规模最大,并且政治战略地位最高的地区。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同时也是国际性大都市和我国的政治行政中心,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经济要地,河北省是同天津市、北京市紧密相连的农业大省。促进三地有效的战略合作与对接,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京津冀地区思政资源相对丰富,在三地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突破传统教育地域上的局限性,坚决建设京津冀协同合作发展体系,实现三地高质量、高效率的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是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京津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发展依据分析
1、北京、天津、河北在高等教育层面具有良好合作基础
2010 年6 月签署的《京津冀教育委员会就区域高校教育发展实现六项合作建议》中明确提出,应定期合理组织京津冀高校教育合作发展研讨会,共同探究合作发展计划与要领。2011 年6 月三地在晋蒙签订的《华北地区五省市区域教育合作发展总体大纲协议》指出,必须要实现华北地区教育资源全面共享,突破传统高校教育模式的区域限制,探寻最优质的协同发展之路。2012 年7 月签署的《京津冀地区人才合作发展协议》指出,要坚决实现三省人才培养、流动、应用等多角度、深层次的密切合作,强化三地紧密联系。2016 年4月,河北电力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携手建立“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发展联合会”,以实现高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学生跨区域、跨校培养交流,全面整体不断提高三地高校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京津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发展,在政策方面已经具备良好合作条件与基础。
2、北京、天津、河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京津冀位于我国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之一。近年来,随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京津冀三地交通条件日趋优越,高速公路逐渐向密集、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发展,城市之间的铁路、高铁新线路不断开通,大幅降低城市之间时空差距,使各个城市联系更加密切。2016 年5 月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刚要》表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首先应在三地交通一体化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进展。现阶段,已经逐渐构成以首都为核心,辐射天津各地区、河北各县、市的大规模交通运输系统,城市相连效应进一步实现。实施三地高校思政教育合作发展最优模式,师生在区域范围内的流通流动是具有必然性,而三地高度发达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落实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可靠保障和坚实基础。
3、北京、天津、河北思政教育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截止至2017 年1 月,我国普通高校总数量共计2607所,独立学院271 个,其中北京市92 所,天津市57 所,河北省121 所,三地共计271 所,占全国高校总数量比重近11 个百分点。而在78 所直接归教育部管辖的高校中,北京市有26所,天津3 所,河北省则为0。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上述问题,京津冀高等院校数量虽然较多,但整体分布并不均衡。鉴于此,突破传统行政区域划分阻碍,不断强化三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互补与沟通,全面开发现有思政教育资源,日渐优化思政教育要素的深层次结合与发展,完成校与校之间的互利共赢、优势相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切实达成京津冀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目标,是当下三地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京津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发展建议与策略
1、打破地区局限性,强化高校之间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共享服务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示,强化京津冀地区合作发展,必须首先突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开展的中,应不断强化京津冀三地校与校之间思政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与全面合作,扎实推进高等院校共同建设思政教育基地,高校之间应深化联合机制,逐渐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中心。京津冀地区自建国以来便是国家重要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精神财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同其他种类资源不同的独特作用,并且此类资源具有极高的不可替代性。京津冀地区高等院校应对此类资源加以重视,充分利用这些高质量、积极性的思政教育内容,细化资源纲领、理清空间结构,联合建设一批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基地,全方位强化资源共享服务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展开符合时代发展观的思政教育,可以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内在含义与外部价值,更能加速完成京津冀地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2、优化团队建设,提升高校之间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交流
为实现京津冀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共同发展,应为三地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构建合理的交流合作制度,不断提高此类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素养。2012 年国务院发布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改进与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建议》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党员科级以上在职干部、共青团干部以及哲学教师、社科教师、思政教师、生活辅导员及班主任教师均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主体。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整体能力素养的优劣,对思政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决定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人培养事业成功与否。京津冀地区高等院校应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管理和应用思维,构建三地人才共享体系,打破地区之间的自我封闭局面,利用教师互请、工作交流以及人才培训等手段,实现高校师资资源的全方位、多角度共享。同时,京津冀地区高校可以利用聘请其他院校优秀哲学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进行思政理论交流研讨会的方式,促使师资团队向更高的质量发展。在学校党委和共青团干部以及班主任、辅导员方面,高校应利用培训培养、挂职流通等途径强化校与校之间的合作,促进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
3、创新工作方式,大力建设高校之间思政网络共享信息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7 年5 月12 日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第四十次统计报表》显示,截止至2017年5 月,我国网民数量超过7.22 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3.78%。移动智能终端网民超过6.88 亿,占比93.15%。同时,校园互联网在我国高校已经基本实现全面覆盖。网络在现代高等院校的发展,为京津冀地区思政教育合作发展提供有利契机。京津冀地区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互联网对思政教育合作发展的有利之处,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突破高校之间网络屏障,逐步建设一体化、开放式思政教育网络资源共享中心。三地高校应加强联合力度,深层次打造一套形式多元、内容精彩丰富、富含情感、寓意深刻的区域校园文化产品,将思政教育切实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使大学生在互联网文化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和认同感,进而形成符合国家要求、教育部要求以及时代发展需求的核心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建设人是京津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履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京津冀地区大学生思政教育合作发展,必须打破地域局限性,强化高校之间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共享服务;优化团队建设,提升高校之间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创新工作方式,大力建设高校之间思政网络共享信息平台。进而逐渐形成京津冀三地一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成合作发展的最终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