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思政问题
2020-02-11卫东
卫 东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2020年5月28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提出,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全过程中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全程化,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育质量。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面向所有专业大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学科,其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建设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大学语文课程的相关理论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再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是培养国家重要人才的主阵地,在此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当中最为核心的关键性环节。
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虽然“课程思政”并不是新提出来的概念,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文化等诸方面取长补短、兼容并蓄的趋势不断增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声音。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的教育更强调对于培养学生品格,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体现出人之为人应有的价值、人格、品质等要素,尤其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诸多方面,体现出强烈的时代使命、突出的价值关怀以及应有的时代担当。在众多的课程中大学语文无疑独具优势,中国传统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境界,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提高文学感受力、想象力和鉴赏能力,也能被这些富含人文精神的作品熏陶,从而在精神层面上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起到其他学科课程达所不到的效果。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解读与赏析,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以及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具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2]
三个特点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作用。工具性是大学语文课程实施的基础与前提,正如《论语·季氏》中所表述的“不学诗,无以言”,大学语文课程正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大学生对文字作品的阅读能力,发展其表达能力,从而实现课程实施的最初目标。而且,大学生在阅读与赏析文学作品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文字之美的感染,体味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易于受到作者伟大人文精神的感召,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身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审美性特点,这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 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3]民族成员对自身民族文化自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民族的凝聚力与生存力。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其树立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有利于其形成应对复杂的、变化的国际与国内形势所带来各种挑战的能力。作为传递中华民族文化内容的大学语文课程,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写作与阅读能力,同时语文课文中蕴含的优秀中华文化,也给青年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伴随着课程的深入,青年大学生会被优秀的中华文化所震撼,深深地被其吸引,从内心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更好地书写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2. 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是为了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其最终的教育目标在于弘扬和传承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通过感受文学作品中主人公高尚的思想品质与感人事迹,使学生体会到尊重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等多方面的人文情怀与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爱情观,培育青年大学生成为拥有良好个人修养的人。比如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散文家梁实秋发表的现实题材散文《钱》,文章中谈到了钱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地认识钱,同时提出了钱要取之有道,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也会受到文章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金钱观念;再比如选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能很好地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全局、深层次地分析人物形象,更能在“微言大义”的文字中品读出作者所秉持的价值观。这些文章传达的理念,渗透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教育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也稳步推进,培养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成为当下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全国高校普遍展开,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之中,仍存在着诸如系统性不强、方法单一等问题,致使大学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程度不足
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文学作品之中的经典之作。这些文学作品的经典之处,不只是体现在其审美性与文学性,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之中都蕴含着令人敬佩的家国情怀,值得尊敬的高尚品德,给人力量的精神品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非常丰富。但是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之中,大学语文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教育之上,更强调其工具性属性的教育,缺乏对文字背后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甚至是忽视。造成了大学语文课堂上文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分离。
(二)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性与人文性特征,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去除功利性,更加细腻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叙事等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而当前的大学语文课堂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方式,形式相对枯燥,缺乏现代教学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调动程度有限,造成了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缺乏兴趣,在学习中很难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大学语文课堂自身的审美性与文学性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功能发挥地就更为有限。
(三)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有待完善与加强
当前,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教建设正处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之中,教师队伍的配套建设还不完善。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主要是由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建设,对当前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大学语文课堂上,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大学语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与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不能将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的政治视角加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之中,直接导致大学语文老师对于如何发挥课程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少方法与策略。
三、针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前的大学语文课堂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找到对策,解决问题,成为当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结合分析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大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力度
大学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力度直接影响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在课前,应从教学备课入手,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教学目标纳入到大学语文教学设计之中,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学目标实施效果的重要内容。将文学背景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备课之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设置讨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启发学生去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高尚的人文情怀与道德品质,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后,除了文字方面的作业设置外,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业设置。例如,在学习梁秋实所著的《钱》一课,除了体味作者在文学方面的技巧与方法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设置专题的论文书写作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消费观。
(二)丰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
传统形式单一、单向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因此,教学方式的丰富成为当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方式的丰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运用VR、虚拟视频等多种高科技手段,给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更易于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提高对作品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改变课堂上传统的“一言堂”模式,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课堂多设置讨论环节。讨论环节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让大学语文课堂由被动教变为主动学。最后,考核评价内容多样化。传统的评价形式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的文学专业知识的考核,这样的考核容易使学生忽略对文章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关注。因此,在考核评价内容上,应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考核,促使大学生对文章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关注与重视。
(三)加大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的。[4]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培训。结合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特点,其培训工作可以从线下、线上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视频等现代化的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培训。教师可以利用工作中的零散时间进行学习,而且可以针对自身工作的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内容,使培训工作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其次,在线下可以聘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给全体大学语文教师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上给大学语文教师以指导,并且在培训后,要适时进行考核与评价,表扬先进,以先进的力量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乐学、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大学语文课程更具专业性、人文性、审美性以及思想性,成为当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关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与良好道德修养的专业人才,不仅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