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02-11马云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

马云驰

(佳木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这就要求高校不能仅仅通过几门思政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都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分析方法、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证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学习中让学生体验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感受生活中的经济学,树立“经济理论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经济理论应用意识。所以,如果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大量思政元素,将会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文化自信,鼓励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有为新青年。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全方位育人,承担起课程思政应具备的精神塑造,也有助于教师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课程思政不是在课程设置中单独新开设一门课,也不是单独增设一项活动,更不是把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政课。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每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们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结合“经济学基础”专业知识,认为教师需要精炼符合“三新”标准的思政题材和内容,教学效果实现师生情感上的“三共”。

“三新”即新素材、新理念、新视角。新素材——选取思政素材时注重素材的时效性,选取经济热点、时事新闻、社会新动态做为思政素材,通过介绍改革开放的成就,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文化自信;新理念——教师用新思维选取和诠释思政素材,敢于向“经典“挑战发问,讨论中引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视角——思政素材选取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用学生视角选取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让学生乐于接受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共”即共鸣、共情、共振。要使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学方法必须注重提升课堂的有效性,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情景教学,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和话题(什么是幸福、欲望、校园贷、啃老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社交能力、心理弹性和就业等)切入,进行互动讨论探究,学生形成对理论的认知,师生情感上实现共鸣、共情、共振,教师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全方位育人,帮助学生构建品德、公民意识、审美、创新、社会责任与担当等多维度的价值体系,承担起课程思政应具备的精神塑造、价值观培养等职责。

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在“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将经济学理论内容讲深讲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融合经济案例、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现象和改革开放各行各业经济成就等思政素材。使用案例讨论法、师生互动法、任务驱动法和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师生身份互换,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点到为止的启发引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的有趣,体会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培养学生经济学实际应用意识。“无声”的将思政素材和理论内容融合渗透,在知识传授同时形成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和塑造。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重点介绍以下五个模块:

(一)价格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掌握需求和供给理论的含义和影响因素基础上,理解均衡价格理论的形成和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掌握弹性的含义和限制价格内容。弹性概念是教学难点,反应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案例探究可引入学生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心理弹性的分析,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正确理解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和社交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终生的幸福都有重要影响。此外,在限制价格内容中融合国家惠农政策和扶贫攻坚进行知识拓展,在完成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国家自豪感。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了解效用理论,掌握如何运用边际效用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熟悉消费者剩余的含义,注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推证消费者在收入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帮助学生用经济原理进行理性消费决策,结合大学生消费怪相案例(校园贷、啃老族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引领学生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理性消费,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三)生产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也是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假定企业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结合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内容寻找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进而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作为社会生产主体,不能因为逐利而迷失“初心”,生产低劣产品侵害消费者利益,引领学生会做人,会做事,做一个“守初心,担使命”的社会“经济人”。

(四)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自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各国的经济都是在繁荣与萧条之间交替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无法克服经济危机、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难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而政府有能力调节,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宏观经济政策是建立在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通过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变量的目的。教学中结合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宏观经济政策方法和手段进行讲授和扩展,引入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达到对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鼓励学生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五)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经济中的两大顽症,会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任何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物价是每一个居民都关注的问题,对于国内外通货膨胀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显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外,尽管大学生就业方式已经多元化,但“就业难”依然是每年毕业季的热点话题,要想破解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大学生个人的合力。通过对失业的概念和原因的学习,帮助学生从心理角度正确认识失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正确认识自己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把握择业良机。根据个人专长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

三、结语

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案例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教学方法,师生身份互换,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点到为止的启发引领,促使学生推证得出结论,授之以“鱼”的同时更注重授之以“渔”。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学生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牢记思政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强化“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充分挖掘和细化隐性思政元素,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使经济理论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润物无声”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