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阅读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0-02-11郑琼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原著马克思主义思政

郑琼梅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1]14。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蕴含、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阅读实践,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增进理论认同,培养时代新人。

一、经典阅读实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需要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教学的总体目标都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在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衔接性、反复性。同时,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还需要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2]。高中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3]12而在“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式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2]。思想性、理论性教学也就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必然选择。在高校学生已具备一定思想政治理论常识的基础上,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经典原著的反复品味中理解与领悟、思考与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优化原有知识结构,提升文献阅读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二)提高思政教学实效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活水源头,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高校思政课“05”方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学校思政课统编教材的领导和管理,保证教材的权威、科学、规范、严肃。因此,统编教材致力于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凝练性,但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高教司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浓缩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文字表述空间大、涵盖内容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涵盖了近现代中国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长达180年的发展历程,包罗了举不胜举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学生如果缺乏相关时代背景、原典知识的了解,就易形成碎片化、零星化的理解,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政治化的刻板印象。消解这些障碍,需要教师苦练内功,钻研经典、把握精髓,加深对经典原著的逻辑结构、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成为本专业行家里手;需要教师自觉引用、讲解、借鉴原典内容,以经典引证活化教学内容,搭建起原著与原理、文本与思想、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助力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理论实质,增强学生获得感、幸福感。

(三)培养合格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437。理论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培养得来的。经典原著阅读实践,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加深理论深度的过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06,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始终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照,向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方法论。青年学子通过阅读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经典著作,便能站在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观察事物和现象,排除错误社会思潮的左右和干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胸怀崇高理想,不畏险阻、不懈追求、勇攀思想高峰的艰辛历程。与经典对话,了解著作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走进有血有肉、立体真实的伟人世界,有助于激励学生汲取伟人精神,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经典阅读实践教学中应遵循的三条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知和不断研究的能力”[5]32。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能力尤为重要。从既定文献范围内的具体篇目的选择到文献品读的具体形式再到品读后的具体呈现方式都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自主学习与思考、自我求知与教育。这样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在方向明晰的情况下极大地释放学生创造、创新热情,变“阅读”为“悦读”。阅读计划的设定,教师需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类别、知识背景乃至性别比例等来选择阅读要求、步骤、方式等,多渠道创造宽松良好的阅读环境,以达高效、快乐阅读之目的。阅读文献的选择,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考虑青年学子的阅读需求、偏好、兴趣等多种实际情况,以排“理论之忧”、解“思想之惑”为标准,明确阅读的书目和数量。阅读实施的进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经验、情感等去体验,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让钻研经典著作的内涵和求甚解成为学生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

(二)协同性原则

经典阅读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难点问题的理解。高校思政课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经典原著的阅读是对教材学习、解读的有益补充。教学中,不能本末倒置。教师要仔细分析理论、原著与教学的关系,细致筛选经典作家相关著述和党的历史文献,确保所选经典篇目与教学目标相协同、与讲授内容相协同、与考核结果相协同。确保阅读不跑偏,一方面要在学生的课后自主阅读中随时关注,以扎实的理论修养为基础,及时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在精神旅行中不畏难、不迷失。另一方面,要注重学习效果,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要将经典原著阅读状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并占据一定比重,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引领作用,以考核形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效率的提高,发挥经典引领作用。

(三)灵活性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活起来,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吸引力要通过推行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强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求。同样,“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课经典阅读实践的学习方式、考核方式也要通过信息技术灵活起来。阅读实践教学中,既强调以纸质阅读的整体性、系统性来弥补碎片化、快餐式、跳跃性的数字阅读,又要通过方便快捷、交互效果好的数字阅读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动态阅读、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的体验;既要以学生自学、课后阅读为主,教师辅学、导学为辅,让学生真正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跨越时空的魅力,又要采取课堂讨论、汇报演讲、读书心得、情景演出、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升理论思维能力。

三、经典阅读实践教学中应把握的三个聚焦

(一)聚焦学生成长实际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政课是培育青年学子科学“三观”的主渠道主阵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培育青年学子信仰、信念、信心始终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主题。古语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代大学生品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的目的不是要僵化地背诵几句经典,生硬地记住几个概念,抽象地说出一些结论。而是要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科学方法,理解这些经典作家的思想精髓。经典阅读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聚焦学生成长,鼓励学生结合经典作家的生命历程和经典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逐渐让学生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感染力、号召力,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近感、信任感,认可所学理论。在学生真学、真懂、真用中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知识体系,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合格时代新人。

(二)聚焦中国发展实际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6]691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不断发展。经典阅读实践教学不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带回文本书斋而固守、墨守,而是为了更好地直面现实、走向未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聚焦现实问题的典范;《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等著作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发展者联系各国实际,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剖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典范。经典阅读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并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主动聚焦当今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等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自觉内化为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三)聚焦世界变化实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具有穿越时空、回应现实的思想伟力,不应是尘封在历史中的冰冷文字。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思想文化激烈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当今资本主义各种新情况、新变化,面对各种唱衰、打压、歪曲中国的言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既可以通过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雄辩事实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找到理论本源。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7]34的观点,马克思在1858年11月—1859年1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等理论就是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解释、有力回应。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论述严谨周密、内容博大精深。在170多年后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理论解释力。引领当代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使他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用经典理论引领成长成才的人生之路,使他们在思想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在实践上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原著马克思主义思政
读原著学英语(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漂流瓶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拔牙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