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仇池山歌修辞艺术探微

2020-02-11刘海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对偶山歌比喻

刘海燕,何 炜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a.文学与传媒学院;b.电子商务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仇池山歌是流行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境内的一种区域性山歌,是反映西和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的歌谣,是一面社会与时代的镜子,蕴含着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风俗习惯。从杨克栋先生整理的《仇池风—陇南山歌》①中可以看出,山歌内容涉及传统情歌、婚姻家庭、生活劳作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绝大部分是传统情歌,全面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幸福美满婚姻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仇池山歌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郁,题材广泛,内容贴近生活,歌词琅琅上口。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继承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大量运用了排比、夸张、顶真、对偶、反复等多种辞格,生动再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比、兴最早起源于《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周礼·春官》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1]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即比喻;兴,即起兴。仇池山歌善用比、兴手法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渲染气氛,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营造美妙的艺术境界。

一、比喻

比喻是用人们熟知的有相似性的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仇池山歌中以明喻和暗喻居多,明喻中常出现的喻词有“活像”“好比”“像”等。如:“红心柳的三股杈,贤妹娃活像刺玫花。早上折去露水大,黑了折去刺儿扎。不折它去爱死家,叫折它去怕刺扎。”歌中用山中常见的美丽动人又难以靠近的刺玫花比喻心中喜欢的女子,把男子对她的倾慕、着迷又爱而不得的矛盾心情描绘的出神入化。再如:“凉州的钟楼沔县的塔,把妹好比桃杏花。折上一枝拿回家,害怕开败瓶里插。”词中把妹妹比作春天艳丽的桃花杏花,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哥哥对她小心翼翼、爱护有加的爱慕之情。还有“妖婆的腰像酸菜桶,抹的胭脂擦的粉。”“郎像丝绵纸一样,揭过一张又一张。糊在妹的仰尘上②,仰躺儿睡在炕上望。”“酸菜桶”、“丝绵纸”这些生活化的喻体,生动贴切的比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暗喻的歌词也比比皆是,如:“阴阳山的盘盘路,妹是牡丹花骨都③。妹是将开的牡丹花,郎是蜜蜂花上旋。”歌中把女子比作含苞待放的牡丹,男子比成勤劳采花的蜜蜂,委婉地表达了郎与妹之间亲密无间、不可分离的深厚感情。再如:“郎是阳山的棉葛条,妹是阴山的野樱桃。野樱桃开花惹蜂来,棉葛条开花爬上崖。野樱桃熟了酸带甜,棉葛条熟了把树缠。条缠树,树缠条,棉葛条缠住了野樱桃。”古人常用樱桃比喻女子小巧而红润的嘴唇,“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这里把男子比作山上的葛条,把女子比作山中娇艳的野樱桃,全词无一“爱”字,借比喻手法巧妙说明二人千丝万缕的情人关系。这样的歌词不胜枚举,“郎是白云遮热头,姐是牡丹抬起了头。”“妹是扬州的白绸子,郎是粗布百家衣,架上的鹦哥窝里的鸡,两样货色有高低。”这些比喻信手拈来,歌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传神,丰富了山歌的内涵,增加了山歌的情趣,使之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增添了美的享受。

二、起兴

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起兴是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渲染一种和所写事物相吻合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使山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突出,同时还起到押韵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被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所触动,进而引发出心中深藏的某种感情,仇池山歌中就是上句以韵起兴,下句表情达意。如:“大荞地里的小荞花,我是离娘早的娃。谁像我的想娘哩,一天要哭两场哩。鹰抓的鸡娃儿没命了,叫娘把我想病了。”这首歌以大荞地里孤独的小荞花起兴渲染气氛,自然引发了失去娘亲孩子的悲伤思亲之情,感情浓烈,触人心弦。而且“花”和“娃”押韵,语句和谐流畅,韵味十足。

起兴的事物有时和山歌主体并没有内容上的关联,并不是吟咏的主要对象。如:“胡麻开花蓝生生,妹唱山歌给郎听。妹在阴山唱一声,郎在阳山坐下听。”起兴句“胡麻开花蓝生生”和后面的内容没有意义上的关联,只是为了以韵起兴,增强韵律,保持美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歌词描绘的是在蓝色的花海下,一位美丽痴情的姑娘,给心爱的人儿唱情歌,情哥哥在山的那边深情聆听的画面。

“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2]仇池山歌中的比、兴手法常常连用,“以优美的旋律, 较为整齐的句法, 较强的抒情性来表达、歌唱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3]如:“咕噜雁离群落荒滩,想人的眼泪一串串。想的眼泪常淌哩,活像下雨河涨哩。”歌中以离群的大雁落在荒滩上的情景起兴,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主人公的处境蒙上了感伤的情绪,因为想念心上人,他常常流泪,泪水像暴雨后涨起的河水一样,让他情不自已。

三、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情感或思想的一种辞格。排比在仇池山歌中比较常见,运用排比的修辞可以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要讲的道理更透彻,主题更鲜明,山歌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增强表达效果。如:“黄挂鸬儿黄翎子④,贤妹娃的好名字。写到手心里明光光,叫到口里比肉香。写到手心里嫩闪闪,叫到口里比蜜甜。写到手心里扑花花,叫到口里浑身麻。”歌词中首先赞美女子的名字优美动听犹如黄鹂的叫声,然后用排比句式一气呵成,把自己写名字时的激动、甜蜜、兴奋的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缠花的路儿实难走》:“过了一川又一坝,生怕二家的大人骂。过了一沟又一洼,生怕旁人说闲话。过了一坡又一梁,生怕五黄六月忙。过了一村又一店,生怕时常见不上面。过了一山又一嘴,生怕有人插一腿。”连用五个排比句道出了追花路上的艰难,正如《诗经·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所描绘的情景。尽管路途遥远、曲折艰难,内心又有诸多不安和担心,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排比的句式强化了主人公对爱人的一往情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心灵的回应。

四、顶真

顶真就是用上句结尾的词或句子做下句的开头,用来修饰两个句子声韵的一种修辞。运用顶真的句式进行说理,能造成语势的连贯顺畅,行云流水;用它抒情写意,引人入胜,会产生一种流畅明快的美感。“大河坝里的红心柳,郎把贤妹娃不丢手。要得把你丢了手,除非海干石头朽。海干石朽还不算,除非鸡公下了蛋。鸡公下蛋还不算,除非碌柱曳了蔓⑤。” 这首歌所表达的感情能与汉乐府民歌《上邪》相媲美,“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4]不同于乐府诗的是,这里是以一个男子的口吻表达了对爱情的誓言,歌词用顶真的修辞连用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海枯石烂、公鸡下蛋、碌柱曳蔓等来表明自己誓死不渝的爱情观。语出决绝,字字铿锵,以连贯顺畅的语气抒发了如火山爆发的情感,以坚如磐石的信念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诚。

顶真和排比有时也会兼用,如:“阿家看管我不怕,单怕男人脸黑下。男人脸黑我不怕,单怕棍和肉说话。棍打身子我不怕,单怕小刀满身划。只要郎在我怀里,杀猪刀子我挨哩。”这首歌刻画了一个与无爱婚姻抗争,追求理想爱情的已婚女性形象,她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也毫不畏惧。顶真和排比的交错使用,使得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

五、夸张

夸张就是对所描述的事物故意言过其实进行艺术性扩大或缩小。高尔基在《艺术与工艺》中说:“艺术的目的在于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的东西,使人望而生畏。”仇池山歌中有很多歌词都用夸张的修辞,融入强烈的感情色彩,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个特征,提高山歌的艺术感染力。如:“贤妹娃好比灵芝草,世得秀气长得好。大眼睛,黑眉毛,脸蛋活像七月桃。打破砂锅儿说到底,西和城没人持住你⑥。贤妹娃担的乌木桶,人才压过了十三省。”这首歌将比喻和夸张相结合,写心中的女子就如那山中稀有的仙草灵芝,长得秀气有灵性,浓眉大眼,面若桃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相形之下,西和城乃至十三省的女子没一个人比得上她,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男子对她强烈的爱慕之情。

“房檐的点水上线哩,想得心惊肉颤哩。想得肝花摇铃哩,想得肠子拧绳哩。想得肝子如针扎,想得肠子如刀刮。”这首歌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多种修辞相结合的方式,将无形的思念之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身体感知,塑造的形象具体生动,抒发的感情酣畅淋漓,留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郎是商户名气大,听着有哩不给啥。缠时给了一根线,一年啥都再没见。两年给了两苗针⑦,说是填不满的坑。三年给了三寸领,给时手里扯的紧。”连用三个词“一根线”“两苗针”“三寸领”,极度夸张地描绘出一个葛朗台似的商户形象,这位女性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将自己对男子不满的情绪夸大,正体现了仇池山歌生活化的特点。

六、对偶

对偶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句子构成的修辞手法。 “听觉上,对偶的上下两句节奏相同,间歇相同;读音上平仄相对,抑扬顿挫相交,使对偶读起来节律整齐又起伏错落;容量上对偶的两句形式并列,内容却相对或互补,刻意的严谨格式,却容得下无比广阔的内容。夸张地说,汉语修辞是对偶的修辞,汉文化乃是一种对偶文化。”[5]可见,对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仇池山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自然离不开对偶的辞格。如:“上扎锦鸡窜牡丹,下扎鸳鸯戏水边。上扎猴儿啃西瓜,下扎喜鹊闹梅花。两面扎上两条龙,中间扎上心上人。”歌词用三组词性相同,意义相关的对偶句,塑造了一个绣工技艺精湛,女红精巧绝伦的女性形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

仇池山歌是当地农民群众口头传唱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歌词中的对偶就没有那么严格。如:“姐骑白马桥上跑,郎骑青龙水上漂。姐骑白马上了山,郎骑青龙上了天。姐骑白马奔歇台,郎骑青龙奔大海。”歌词用对偶句写一对恋人你追我赶、四处游玩的情形,句中结构和词性相同,字数相等,但没有避同字,每一句都用了“骑”字,这属于民歌中的宽式对偶。

七、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的辞格。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气和感情,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反复在仇池山歌中也比较常见,如:“想哩想哩常想哩,想得眼泪常淌哩。给你说哩你不信,擦脸手巾是干证。给你说哩你不信,衣裳襟襟是干证。给你说哩你不信,绣花枕头是干证。给你说哩你不信,你看淌下的眼泪印。”这首歌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男子炽热的情感,“给你说哩你不信”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主动大胆地表白,多次强调自己用情之深,这种敢于冲破传统婚姻的精神成为旧时代女性的楷模。

“人行善事天门开,金银财宝滚着来。人行善事天帮忙,遇到凶事变吉祥。人行恶事天知道,当辈子不报下辈子报。人行恶事没得报,那是时候还没到。”歌词先用“人行善事”反复规劝人们要做善事,再用“人行恶事”对比,重复强调做了坏事会受惩罚。虽然这种因果报应的说法有点迷信色彩,但在教化百姓,止恶劝善,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积极意义。

仇池山歌历经沧桑,源远流长,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歌词围绕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以方言口语的形式,展示了西和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运用娴熟灵活,极富艺术感染力。陈望道先生说过:“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出一种动人的魅力。”[6]仇池山歌中大量辞格的运用,丰富了山歌语言的表现力,深化了山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歌词的生动性、趣味性,增加了山歌的韵味和感染力,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山歌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注 释]

①文中所引歌词全出自杨克栋《仇池风—陇南山歌》。

②仰尘:方言词,顶棚。

③骨都:方言词,骨朵,花苞。

④黄挂鸬:方言词,黄鹂。

⑤曳了蔓:方言词,长出蔓。

⑥持住:方言词,比得上。

⑦苗:方言词,枚,根。

猜你喜欢

对偶山歌比喻
山歌还要妹起头
对偶τ-Rickart模
Hilbert空间中广义框架的Q-(近似)对偶
山歌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买椟dú还珠
配之以对偶 赋之以精魂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