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社会统计学”混合式教学研究

2020-02-11张雪伍李艳平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活动实验

张雪伍 李艳平

(江苏理工学院 商学院经济统计系,江苏 常州 213001)

“社会统计学”是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呈现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的数据资料,帮助推理未来情况,并作出适当决策的课程,是经济统计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存在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易教的两难现象。由于“社会统计学”综合了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同时其又是一门实践应用较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仅依靠理论灌输和单向的实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才能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1 “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紧张,教学效果不佳

“社会统计学”课程内容丰富,既有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推导学习,又有实践丰富的社会经济问题分析与建模预测,需要较多课时才能将课程内容说透讲明。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与效率参差不齐,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课时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统计学专业课时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社会统计学”课程大多数设置为32课时,课时紧、内容多,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充分展开和详细阐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到了相应的限制[1]。

1.2 形式单一,技能训练不足

“社会统计学”传统授课模式主要以课堂课件加板书的理论讲解和机房实验两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面对新媒体移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传统教学形式已无法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也无法发挥其善于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优势[2]。同时,由于实验项目固化、实验手段较为单一、实验内容跟不上时代进步,传统的“社会统计学”实验教学无法满足学生追求新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需求。传统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模式在课程课时明显压缩的情况下面临着理论讲不明、实践训练不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困境。

1.3 互动不足,因材施教受限

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通过课堂、作业和实验课来实现,总体上较为单一,教师无法及时快捷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薄弱点,致使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全班学生设计相同的授课和实践内容[3]。然而,全班学生来自不同省份,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不屑学,学习差的学生不愿学的情形,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社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小班化教学、增加课时量等方式加以解决。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将移动应用与大学课程教学相结合,发展混合式教学成为大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将传统教学理念与移动学习理念相结合,构筑基于移动设备的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社会统计学”教学效果提升的一个新的实现路径。

2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教学模式一般是指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它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4]。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MOOC与SPOOC的兴起,结合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成为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5]

混合式教学是以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充分发挥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与耦合叠加[6]。混合式教学的混合模式通常包括两种形态:其一是形式混合,即教学形式混合,一般包括MOOC学习、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等;其二是策略混合,即教学策略混合,一般包括行为练习、概念形成和学习认知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理念的发展,还将会有更多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被纳入混合式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也会不断地发生改变。

3 “社会统计学”混合式教学设计

3.1 设计思路与教学目标

“社会统计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和统计模型构建为路径,结合移动教学终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采用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上重点教学查漏补缺、课后复习巩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学生统计理论理解能力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共同提升的教学目标。

3.2 教学内容梳理

“社会统计学”在介绍概率、抽样、正态分布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单变量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其中包括统计推论中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二变量的统计分析中的列联表和回归、相关分析,并通过相应的应用实例进行应用分析。在开展混合式教学之前,应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移动终端与线上学习的优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课程教学按照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特点进行梳理,形成一系列的时长为12分钟左右的教学知识点片断。虽然知识点之间不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在教学组织上,应该将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安排在同一次课上进行学习。

3.3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开展“社会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单元切分,而后为每个教学单元创建微课教学视频并设置学习任务、目标和提出问题。课堂学习前,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基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并为课程学习做好准备。课堂学习中,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讲授,并按照计划开展分组课堂讨论或开展实验;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完成课堂任务;最后对授课内容进行总结与升华,布置后面的学习任务。课后,通过在线测试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具体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混合式教学活动流程

3.3.1 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在课程内容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梳理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自学和课堂讲授内容。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设置明确的教学任务和学习要求,制作学生自学资源,如教学视频、课程课件、课外学习资料、测试题等,并通过移动教学平台、微信群等形式通知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7]。学生根据教师的学习要求,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扩展资料和完成课前测试题等自学任务。基于自主学习和在线测试结果,学生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教师能够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厘清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阶段的最重要一项内容就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学习目标。好的课前学习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和可量化的,应包括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具体的考核要求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达到何种要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3.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和师生学习沟通情况,梳理出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重点讲解;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教学分组,并指导学生开展学习讨论和小组汇报;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情况,适时进行总结分析,防止学生讨论脱离学习主题。学生首先要认真听取教师的重难点和共性问题讲解,积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并努力通过讨论来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社会统计学”课程混合式教学转变单向无反馈式灌输学习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强调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课堂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同时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有序组织和正确的引导。

3.3.3 上机实验

“社会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建模分析的实践能力也是课程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故此建模实践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课时总体偏少,这就要求必须提高课程实验的教学效率。混合式实验教学成为开展实验教学的节约课时、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根据课程目标和实验难易程度将“社会统计学”课程实验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拓展实验三类。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属于较为基础性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拓展实验属于拔高型实验,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完成。“社会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除了使用实验指导书外,教师也应在关键的实验环节给学生以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完成后,应布置综合性的课后测试练习,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其学习效果是否达标进行全面分析。

3.3.4 课后内化

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完成后,教师应根据课堂讨论总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知识内化的巩固试题,设置明确的单元知识与实践学习达成度目标,重点在于提供扩展性学习资料。学生应对课堂教学与自学知识进行梳理,认真完成课后线上测试作业,并根据测试结果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总结,做到融会贯通。

3.3.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混合式教学活动最后一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使“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不断迭代更新的闭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成绩、课堂和实验中的表现、课后内化测试题的成绩,对学生的这一单元的学习作出综合性分析评价,同时也要对混合式课程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性总结。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合理的评价,进而为期末考核提供依据,能够为教学活动研究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还能够深化师生互动,使教师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教学活动评价,持续改进教学过程。

3.4 教学实例

以卢淑华主编的《”社会统计学”》(第三版)为教材,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设计的“第二章 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的混合式教学资源构建如表1所示。

表1 “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混合式教学资源

基于蓝墨云班课、微信等移动教学平台,按照混合式教学实施流程,开展“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的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4 课程考核设计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活动综合了线下与线上多种学习活动,课程考核必须要能体现多形式教学活动的学习效果。“社会统计学”课程考核目的是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考核尺度,为其学习明确努力方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教学研究提供研究数据。因此,混合式教学课程考核要能体现学生的知识识记、知识运用能力、学习态度、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最终的测试结果。同时考核要提升过程考核成绩的占比,体现教学活动的过程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混合式“社会统计学”课程考核方案如表2所示。

“社会统计学”混合式教学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效地节约了课时、提升了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并基于教学评价实现教学活动闭环,使教学活动能够不断地迭代改进。

表2 混合式“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考核设计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教学活动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