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四边穴半刺法治疗急性非感染性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2020-02-11朱敏杰王云松施岚珺郎翔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感染性针刺性状

朱敏杰,王云松,施岚珺,郎翔

·临床研究·

脐四边穴半刺法治疗急性非感染性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朱敏杰,王云松,施岚珺,郎翔

(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杭州 311100)

观察针刺脐四边穴治疗急性非感染性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84例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脐四边穴,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蒙脱石散(思密达)。观察两组治疗前后Bristol(布里斯托尔)大便性状评估表(BSFS)评分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BSFS评分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优于同组治疗前(<0.01),治疗组治疗后BSFS评分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优于对照组(<0.05)。针刺脐四边穴是一种治疗急性非感染性小儿腹泻的有效方法,能减少患者腹泻次数、改善患者大便性状。

针刺疗法;穴,脐四边;腹泻;Bristol(布里斯托尔)大便性状评估表

腹泻(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伴随大便次数的增加,患者不同程度地会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情况[1]。婴幼儿腹泻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对于感染性腹泻,西医普遍采用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护肠黏膜等对症支持处理。而非感染性腹泻及轮状病毒感染的秋季腹泻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临床大多采用口服蒙脱石散(思密达)对症治疗,然而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患者病程可迁延不愈[2]。古人云:“一针,二灸,三服药。”说明传统中医针刺治病快捷,且取穴简便,不留针操作简单,针刺治疗腹泻已被临床证实疗效确切[3-5]。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刺脐四边穴治疗急性非感染性小儿腹泻41例,并与西药治疗43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腹泻患者均来源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南苑院区针灸疳积科门诊的患者。按就诊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脱水程度及中医辨证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6]中急性非感染性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急性轻型或中型非感染性腹泻和中医泄泻(寒湿型、伤食型)的诊断标准;②年龄6个月至6岁,性别不限;③在入组前没有接受其他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的方法或药物治疗;⑤患者家长或受试者监护人同意本试验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在治疗观察期间密切配合。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6个月或年龄>6岁患者;②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患者;③感染性腹泻患者及黏液便、脓血便患者;④针刺局部皮肤破溃或感染患者;⑤合并有重度营养不良、重度佝偻病患者;⑥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原发基础疾病及传染性疾病患者,或精神病患者;⑦无法配合治疗,或观察资料不全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嘱咐继续喂养,合理调整饮食习惯,并根据患者的脱水情况,给予米汤加盐溶液口服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米汤加盐溶液配置方法为米汤500 mL加细盐1.75 g(约平半啤酒盖高度),随时口服。本液体为1/3张溶液,不会出现高钠血症。无脱水或预防脱水,按照40 mL/kg补充口服;轻度或中度脱水,按照60~80 mL/kg补充,4~6 h分次口服,以后可以继续服用。

2.2 治疗组

取脐四边穴(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脐中神阙穴上、下、左、右各1寸处)。寒湿型加足三里、阴陵泉;伤食型加足三里、中脘。嘱患者家长与医者相对而坐,将患者以仰卧位平躺于家长双腿上,充分暴露腹部及双下肢,用75%乙醇棉球或康威达牌复合碘消毒棉签常规消毒医者双手及患者针刺处皮肤,选用0.25 mm×25 mm华佗牌针灸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针刺脐四边穴配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等穴位。针刺均采用半刺法(亦可以施以捻转手法,以针下沉涩紧为度,不可强求针感),直刺进针深度约0.3~0.5寸,主穴、配穴针刺后随即出针,不留针。针刺“脐四边穴”时针尖方向略朝向脐中,并以“上、下、左、右”的顺序依次进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2.3 对照组

给予蒙脱石散[商品名思密达,博福一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3 g/袋)冲服。1岁以下儿童,每日1袋(3 g),均分3次冲服;1~2岁儿童,每日1.5袋(4.5 g),均分3次冲服;2岁以上儿童,每日2袋(6 g),均分3次冲服。每日3次,早、中、晚各冲服1次,连续服用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Bristol(布里斯托尔)大便性状评估表[8]

采用Bristol(布里斯托尔)大便性状评估表(Bristol stool form scale, BSFS)进行大便性状评估。Bristol分型中分散的硬块,类似坚果样大便为1型;成块状腊肠样大便为2型;表面有裂痕的腊肠样大便为3型;表面光滑,类似腊肠样或蛇样大便为4型(正常大便);分散状,断边光滑,团块样软大便为5型;绒状物,糊状大便为6型;无固状物,水样大便为7型。1~7型按照大便的含水量,分别计1~7分,数值越高代表大便含水量越多。

3.1.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小儿泄泻主症及次症进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主症包括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次症包括呕吐次数、精神状态、发热程度、口渴程度、饮食情况、小便量及肛门皮肤等项目,根据症状的轻、中、重程度分别计2、4、6分值(正常计0分),最后通过分值相加得到中医症状总积分,积分越大表示症状越严重。

3.2 疗效标准

参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9]。

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有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BSF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BSF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两组治疗后BSF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在改善患者大便性状评分方面,针刺疗效优于药物。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SF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在缓解患者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经非参数检验,=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10]:“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根据病势轻重缓急及排泄物含水量来区别“泄”与“泻”,有时很难完全区分,后世医家统称为“泄泻”。《医宗金鉴》:“小儿泄泻须认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清温补治宜精。”说明小儿泄泻病因复杂,治疗必须辨证论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中土,以生万物”“脾胃虚弱,百病蜂起[11]”,所以泄泻病变主要在于脾胃,病机关键是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水谷不分,肠道功能失司,混杂而下。

半刺法记载于《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皮取之,此肺之应也。”因临床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损伤血络、肌肉,并迅速出针而不留针(亦可捻转得气后出针)而得名半刺。《素问·调经论》:“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故有刺皮、脉、肉、筋、骨深浅之分,半刺属于“五刺”之刺皮。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脏以其宣发与肃降的作用输布水液,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半刺法,刺皮可宣泄皮毛部的邪气以达到宣肺利水之法,《医学源流论》称之“开上源以利下流”,又可称之为“提壶揭盖”之法。

本研究取穴以脐四边穴为主,配足三里、阴陵泉、中脘。据文献记载,“脐四边穴”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者,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该穴位的上、下两穴位于任脉的循行上,分别于水分穴、阴交穴同位,左、右两穴则不居正经之上。《针灸聚英》:“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备急千金方》:“阴交主惊不得眠,善断水气。”因此水分穴和阴交穴均可治疗腹痛、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等疾病。脐左、右两侧穴位,位于足少阴肾经(肓俞穴)和足阳明胃经(天枢穴)之间,肓俞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募穴是人体脏腑精气汇聚之地,具有调节肠胃运化和传导的功能,故脐两侧穴位与肓俞、天枢两穴具有相类似的作用,能治疗腹痛、腹泻、腹胀、便秘等病症。现代解剖医学发现,脐下浅层主要分布有第10胸神经前支的前皮质和腹壁脐周经脉网,深层有第10胸神经前支的分支,脐下有小肠通过,有非常丰富的动静脉网分布,因此脐部及其周围具有较好的感受和传导功能。综上所述,脐四边穴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因为针灸的物理刺激作用于肠壁受体,抑制了肠道内平滑肌的收缩,减少了肠蠕动,达到止泻的效果。足三里穴位于足阳明胃经,胃之下合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因此具有健脾、和胃、止泻作用,是保健、强身要穴。中脘穴位于任脉,属胃之募穴,《百症赋》:“中脘主乎积痢”,取中脘穴可调节胃肠功能,补益气、调中焦、降逆利水。阴陵泉位于足太阴脾经,为五输穴之合穴,调理脾胃则是治疗泄泻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脐四边穴半刺法治疗急性非感染性小儿腹泻在缓解患者大便次数及改善大便性状方面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临床疗效优于药物治疗;蒙脱石散口感较差,部分患者拒绝服药,甚至引起哭闹、呕吐等不适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际临床疗效,而针刺相比于药物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快捷、操作简便、无明显痛苦及不良反应,容易被接受,解决了患者服药困难的窘境,拓展了针灸临床的适应证,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1] 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51.

[2] 王雪峰,滕旭.针刺推拿法与药物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2):92-94.

[3] Song WJ, Huang L, Li YP. Treatment of 128 cases of lienteric diarrhea by acupuncture and spine pinching[J]., 2009,7(4):231-232.

[4] Lü JZ, Cheng B. Treatment of 62 cases of infantile diarrhea by tuina[J]., 2009,7(3): 163-165.

[5] Ruan W, Chen ZW, Yan JT. “Four-Step Massage” in treating childhood spleen-deficiency diarrhea[J]., 2006,4(5):271-273.

[6] 方鹤松.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9):1537-1540.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13-215.

[8] Parés D1, Comas M, Dorcaratto D,.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Bristol scale stool form translated into the Spanish language among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patients[J]., 2009,101(5):3l2- 316.

[9]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64.

[10] 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M].凌天翼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18.

[11] 傅沛藩,姚昌绶,王晓萍.万密斋医学全书·幼科发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

Observations on the Efficacy of Half Needling at Qisibian Points for Acute Noninfectious Infantile Diarrhea

-,-,-,.

’,311100,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t Qisibian points in treating acute noninfectious infantile diarrhea.Eighty-four diarrhea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a treatment group (41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43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at Qisibian poi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oral administr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montmorillonite powder (smecta). The Bristol Stool Form Scale (BSFS) score and the TCM Symptom Rating Scale score were record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92.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3.7%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BSFS score and the TCM Symptom Rating Scale score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before (<0.01) and were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Acupuncture at Qisibian poin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acute noninfectious infantile diarrhea. It can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diarrhea and improve stool form in the patients.

Acupuncture therapy; points, Qisibian; Diarrhea; The Bristol Stool Form Scale

R246.4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20.01.0053

1005-0957(2020)01-0053-04

2019-07-23

朱敏杰(1988—),男,住院医师,Email:297111338@qq.com

猜你喜欢

感染性针刺性状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77》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不同保育单位“781”“7532”母种性状比较分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羽叶三七植物性状及生长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