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作诗
2020-02-10谢立章
谢立章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仔细品读这一首诗,你能想到,这是人工智能诗人“九歌”以“早春”为关键词创作的作品吗?
诗词创作对人类而言仍然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但是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创作诗歌,而且作品对仗工整,已经具备形似的特点了,在意境上也仿佛有一丝味道。我们不禁好奇,人工智能是如何做到的?
深度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类大脑的数学计算模型。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回复式神经网络,特别擅长处理与时序相关的计算机任务。诗歌是一种典型的上下文有关联的艺术创作,因此特别适合采用回复式神经网络构建人工智能诗歌模型。
那么,具体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都知道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工智能也一样。诗词创作不是一件凭空就能产生灵感的事,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如平仄、对仗、押韵,等等。因此,需要给人工智能诗人准备大量的素材,让它去学习古代优秀诗人的作品。第一步,它会先学习诗歌的格式,了解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之间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步以往是直接告诉人工智能诗歌是什么格式的,现在则是让它自己去学习。第二步,需要把历史上各个诗人用过的词句全部打散,让人工智能学习词句和词句之间的关联,主题和词句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使它拥有了对主题和遣词造句的理解。最后,我们需要给它一个主题,如上文的“早春”。人工智能在接收到这个主题后,会自己制定一个输出格式,如“七言绝句”,并按它的理解写出第一句。然后回复式神经网络会根据这一句写出下一句,直到完成一首诗的创作。这一步很关键,因为诗歌是一个整体,如果采用的不是回复式神经网络,那么它写出的每一句话可能都是独立的。
人工智能创作诗歌还存在什么问题呢?上文提到,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已经很形似了,但是在神似,也就是意境方面,还是差得比较远的。这也很正常,因为表达人类的情感仍然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从本质上说,人工智能诗人还是在模仿人类的诗人。古人写诗是“功夫在诗外”,诗人常根据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有内容、有意境,而机器暂时难以做到“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如何使人工智能写的诗具备情感和意境,是未来人工智能诗歌的研究方向。
(摘自《今晚报》2019年11月8日,楊贺勤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