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探讨
2020-02-10马春明
摘要: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融入国学素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读古代文学当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对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学素养 古代文学 教学方法
一、国学素养培养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互为渗透
国学素养培育与中国古文学教学是互相渗透的。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欣赏,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者在进行写作时的所思所想,根据各种角度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例如我们只要提到欧阳修这一人物,就会被其宏伟的文学成就所感动,并针对其在改革文风期间所创造的成绩予以重视。而在现实当中,欧阳修在政坛方面也是非常有名望的,其广为涉足的文化领域,也有着不同凡响的成绩。在经学领域,他勇敢地对先人的学识进行探究和延伸,从而创作了《集古录》,并在金石学方面做出了更为优异成果;在农学领域,欧阳修创作了《洛阳牡丹记》佳作,阐述了20多种培育牡丹的技能;欧阳修的书法也同样得到了后人的一致好评。
(二)思想的全面认识
培育学生国学素养有利于提升对古代文学思想的全面认识。根据调研所得信息数据表明,大家在针对历史文学创作实施品鉴的过程中,一般都能用较为理性的态度进行科学的评析,但是对国学品鉴却各有不一样的观点。例如认为国学没有较为明确的界限,认为国学给古代文学带来了不良影响等等。从学术历史方面来讲,国学属于一种整合性更大的观念,把和我国历史文学有关的学术整体涵盖其中,针对国学内容的探究必须把国学内容设置在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内,实施正确合理的纵向比较的同时,整体性地进行探究理解。
二、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方法
(一)灵活选择教学手段,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
在古代文学课堂讲解过程中,需要采取全新的思路和新型的理念,摒弃传统说服教育、灌输等落后教学形式,采用现代化社会中的信息科技,让深奥枯燥的国学转化为自然生动、活跃易懂的内容,带给学生更多强大的感知刺激,减少学习的困难程度,同时为学生创建出更有效的互动模式,提升平等、有效的对话关系。
(二)组织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包括的文学知识是非常广泛的,这就需要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在此过程中,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文学作品的表演、古代诗词朗诵、课上研讨、文学写作等学习方式,助力学生对古代文学从被动接受转变成自主品鉴,进一步发展为自我陶醉,最后升级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另外,还可以创建活动小组,进行主动性的活动创建学习,为学生带来更宽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对古代文学的认知,找到打开人生之门的钥匙,领会生命的价值,有效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向素质提升方向的转变。
(三)以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学习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创作中拥有较为丰富的词汇、生动的人物、多元的文體等,拥有多类型的文化特征。学习古代文学能够更好地了解其独特的魅力。理解与吸取古代文学的精华,对提升人们的素养也有帮助。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政府部门与大学可以创建多样性的社团活动,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知识,寻找出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特色,同时把现代与古代融为一体,进而增强古代文学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影响力。
(四)运用当代意识解读古代文学
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现代思想进行认识和理解,可有效缩短对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认知差距,更有利于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素质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激活学生对人生的认识与探究。例如在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按照古代的理解会认为其表达的主旨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产生的矛盾思想。因此,在具体教学当中,需要根据现代的思维模式实施理解,如其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能够映射出一种普通的人生情怀和哲理,人类的一生一定会历经各类的悲欢离合。如此对句子进行理解,学生便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各种缺点,还有人生经历的各种悲欢离合都是无法逃避的,不要苛责自己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戴学慧.浅谈如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3).
[2]李泓仪.浅谈传统古代文学对当今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1).
(作者简介:马春明,男,本科,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