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2020-02-10吴杏仪
吴杏仪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人事处,福建 漳州 363000)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国家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胜任力强的教师队伍成为人才构建的保证,我国高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发展正在从数量化发展向质量化发展过渡。高校教师对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对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推进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成为当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胜任力的相关理论概述
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最初属于管理学中重要的理论概念,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对于高校教师队伍胜任力的理论研究,成为当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胜任力的理论概述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David·C·McClelland在其论著的《测试胜任力而非测试智力》中首次提出“胜任力”这一理论,指出影响胜任力的因素不仅限于个体的体力方面,与个体的行为因素也关系密切;同时提出人的智力能力与工作取得成功没有必然的关系,为后续的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理论界对于胜任力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视角比较多元,虽然在研究成果中存在一些分歧,但在高校教师的绩效、工作环境、岗位特点等因素对胜任力的影响方面达成了共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二)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概述
胜任力模型是对胜任力有效量化的主要方法。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随后被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广泛使用。国内著名的北森公司和其他公司已将其逐步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形成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和企业绩效管理理念,并使这一管理理念遍及全球。胜任力模型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项任务或业绩所需的一种由一组或多组指标构成的线性组合,例如性格特征、专业技能、知识背景等,模型的指标具有可测量、可分级的特征,直接影响着个人成绩效能与企业最终成绩的发展。
随着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实践的推进,其应用范围也从商业企业扩展到高校的教师绩效管理之中。目前,更经典的胜任力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德创建的冰山模型和美国管理科学家库里创建的洋葱模型。冰山模型把研究个体的人格特征形象地比喻成冰山,所表露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所表示的人的有意识层面,其所隐含的大部分是无意识层面,例如动机、认知等特征,其特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与抗干扰性,对外部的依赖不高,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行为表现。洋葱模型将研究个体的人格特征的结构从内到外分为三个层次,形象地比喻成洋葱。人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很容易衡量和感知,属于人的有意识的一部分,很容易识别。人的价值观、态度、个性以及动机属于人的无意识部分,不易识别与评价,隐蔽性较强,即决定着个人的行为与发展。两种模型对人格指标的表述虽然形式不一,但对人格特征的性质认知是相同的。
(三)高校教师胜任力
伴随着胜任力理论的研究,其应用领域从商业扩展到高校教师绩效的管理。1998年美国教育学家唐纳德以教师职业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与价值观三个教师胜任力指标。2000年美国学者杰瑞与卡尔在其所著的“Teachers need affective competencies”一文中指出,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理论是一种与教学实践相关的价值观念、技能与理论。2004年荷兰教育学家迪内克指出教师胜任力是个人的专业能力、性格特征、教学特点等诸多方面在教学实践背景下所具有技能指标集群,并且指出教师的行为特征具有潜在与稳定性特征,是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效性开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对高校教师胜任力的普遍认知。
(四)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模型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深度融合,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测量的、系统性的指标体系[1]。首先,利用这一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可以对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认知;其次,利用这一模型可以对于高校的师资资源进行整体性、准确性地评价与测量,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调配,促进人力资源的良性交流,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的资源配置目标[2]。
二、基于胜任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流程
高校教师队伍胜任力的提高,需要构建结合高校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胜任力模型,使高校教师队伍的胜任力现状可以进行有效地量化,从而找出问题,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胜任能力。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对于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模型的构建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与高校建设的成功与否。
(一)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的设计
1.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元素指标的选取原则
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是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基础,也是胜任力模型建设的第一步,在模型构建的元素指标选取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要素指标的选择必须充分结合高校师资队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充分满足师资队伍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配置科学的要求,才能正确反映师资队伍建设能力的要求。要素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其过程和方法必须以科学为基础,使要素指标的选择更加科学,保证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综合性。结合上述对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当前目标比较经典的“冰山模型”与“洋葱模型”都提出人格特征存在外显性的有意识特征与内隐性的无意识特征。所以,在元素指标的选取必须综合考虑外显与内隐两个方面的特征,在指标的选取上采取隐性与显性指标相结合,方法上就应用动、静指标结合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使综合性特征在模型的选取方面得到充分地体现。
2.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元素指标的选取方法
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是模型构建的基础,只有量表的构建合理与科学,模型的构建才更趋于有效[3]。正确的方法是指标选择的前提,本文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元素指标的选取:
(1)文献分析法。在对国内外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要素指标使用频率,规模要素指标构建的主要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了现有理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形成要素,为指标的分析和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2)晤谈法。元素指标的选取除了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进行谈话了解,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对高校教师的课程安排情况、工作的具体性质,以及教师队伍构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拿到第一手的现实材料,从而使元素指标的选取更具科学性与实践性。
3.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的构建
结合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的综合运用,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要素指标使用频率的统计,得出一个与大学能力发展相适应的能力模型特征量表。
(二)胜任力模型的修正与确定
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的制定完成,意味着胜任力模型已经初步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胜任力模型就可以开始应用。
首先,必须经过由教育专家以及教育一线的教科研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模型进行审定,并提出相关修改意见,结合修改意见对模型进行修正。其审定的过程需要使用咨询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的构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第二部分是专家的信息表,其中专家团队对模型的审定需要经过两轮,首轮的审定主要是针对胜任力模型量表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审核,如果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提出否定意见,那么指标将从量表中进行剔除或修正。专家对量表提出的意见较多,但意见中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在修改的过程中进行合并修改。基于专家首轮的修改意见,形成胜任力模型的首稿[4]。其次是针对首轮修改意见提出的胜任力模型进行第二轮审定,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相应地调整咨询问卷,制定意见咨询表。最后,在两轮的审定之后,专家对于模型指标的认可程度很高,审核意见也趋于统一,同时结合两轮审核的意见,最终确定胜任力模型。
(三)基于确定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胜任力模型的确立是为了有效对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胜任力情况进行有效地量化考核,通过确立的模型对全校教师队伍的胜任力情况进行指标化的量化,从数据中总结优势,找出不足,并形成研究报告。结合研究报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胜任能力。
三、当前基于胜任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
虽然基于胜任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几十年的高校建设中已经推广了一段时间,但高校教师胜任力的考核方面尚不完善,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指标制定理论依据不足
当前胜任力模型特征量表指标的选定主要依靠以往文献与经验材料,而由于技术的限制,文献、经验材料等理论的收集面相对狭窄,造成指标的科学性与时效性相对较差,而当下时代发展速度非常快,教师队伍的知识背景、专业技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变化巨大,缺乏时效性与科学性的指标体系,很难适应当前教师队伍的发展特点,这就造成胜任力模型很难适应高校教师队伍胜任力水平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审核专家团队构成有待完善
审核专家团队是当下高校教师队伍胜任力模型建立的主要考核人员,团队的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模型构建的成败。当前审核专家团队主要由部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首先,在教育专家的构成主要是由高校内部的专家构成,在理论层面缺乏理论的权威性。其次,一线教科研教师对于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而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缺乏学生对教师的胜任力的认识,对于教师胜任力的评估与考核注定是不全面的,不能综合地反应教师队伍的胜任能力情况。因此,审核专家团队构成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着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化。
四、基于胜任力视角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建设一支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当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其实质就是对于教师胜任力要求的建设,如何搞好基于胜任力视角下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当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构建科学的胜任力模型特征指标体系
当前的大数据时代,给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大数据平台已经进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必须抓住这一重要的信息工具。在高校教师队伍胜任力模型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强大的数据搜集与统计功能的技术优势,为模型指标建设的合理性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参考。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的发布功能,将高校的胜任力模型的预案同时向审核专家团队、学生以及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发布,再利用大数据平台的统计与交互功能,快速地搜集与分析各方面的数据,从而建立科学的胜力模型特征指标体系。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核专家团队
审核专家团队是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力量,科学、合理的评审专家团队有利于大学教师科学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因此,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理论层面,扩大教育专家的专业涵盖面,不能只关注教育学,应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扩充至教育专家团队中来。其次是实践层面,不能只关注一线的教科研教师,还应将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的代表纳入进来。这样的审核专家团队才可以给胜任力模型构建指标给予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为模型构建提供科学、全面的审核意见。
(三)建立常态化的高校教师队伍胜任力考核机制
高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此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形成常态化,在每个学期都应对高校教师队伍的胜任能力情况进行考核,可以及时、有效地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清晰地认知,从而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常态化的高校教师队伍胜任力考核机制的建立,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保证,也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