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运河号子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

2020-02-10刘贝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船工号子运河

刘贝妮

(山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6600)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工程量最大的古代运河,流经山东境内的河段约有千里,贯穿着德州、聊城、济宁、枣庄等地,在整段运河中地位突出。古人有云:“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所谓“临张”指的就是当时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山东临清和商贸重镇阳谷的张秋镇。劳动号子源自并应用于集体劳动之中,有协调动作、舒缓压力之功效。山东运河两岸有这样的一群勤奋的劳动人民,他们仰赖漕运生活,在自己栖息的土地上勤勤恳恳、辛劳不缀,不仅以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还创造发展出了种类丰富、数量可观的运河号子。

一、山东运河号子的产生及分类

(一)山东运河开挖时期——打硪号子、打夯号子

在封建社会时期,朝廷下令开挖京杭大运河,大批的百姓都被义务征发徭役,在当时被称为“出河工”、“出夫”。开凿固堤的过程中,需要用土来修筑堤坝,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就是将筑好的土一层层的夯实。用来夯土的工具根据形制不同分为“硪”和“夯”。为了减少劳动过程中无聊与疲惫,同时也为振奋精神带动大家积极性,河工们在重复打硪的过程中会加入类似“哎嗨呦喂”的吆喝声,一般是扶着硪的河工唱主要歌词,拉着硪的河工在硪落下时回应附和。之后又添加上一些即兴配编的词句和当地耳熟能详的曲调旋律,配合诙谐幽默或是抒情感叹的故事剧情,逐渐形成了在筑坝修堤时演唱的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

(二)山东运河通航时期——船工号子

在我国古代帝王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用在起到促进民生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的稳定,因此历朝历代都有“治水者治天下”的说法。京杭大运河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形成了“北上为顺水,南下为逆水”,所以在无风力的帮助下,漕运的船只向南只能依靠人力拉纤。山东境内运河交通极为发达,有许多生活在运河两岸的贫苦百姓通过航运来养家糊口。作为以运河为生的纤夫、船工等劳苦大众,在漫长枯燥的生活中自娱自乐,创作出了传唱至今的运河船工号子。船工号子的种类多种多样,多以行船过程中操作船只的工作顺序来命名的,几乎是有多少道工序就有多少种船工号子,一般分为:打篷号、打锚号、拉纤号、甩手号、冲号、拿篙号、撑篙号、摇橹号、打招号、绞关号、架包号、吊货号、老号等。

二、山东运河号子的审美特征

山东运河号子的美学价值是体现在多维度的,纤夫、船工们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他们自己的艺术家。在枯燥的重复劳动中他们自娱自乐,将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提炼编配,凝结出富有艺术美的音乐作品并服务于劳动本身。运河号子所蕴含的丰富艺术体验,让人感受到充沛的生活气息,教人以品质,鼓舞以精神,荡涤以心灵,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是运河两岸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团结协作的劳动之美

运河号子产生于运河流域的劳动之中,由船工、纤夫等劳苦大众集体创作而成,最基本的用途就是跟随统一的劳动节奏一齐用力,安全又高效的完成目标任务。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1]这种说法表现出,号子就是最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源自于生活,应用于劳动又高于劳动本身,以一种艺术化的展现带来调节劳动情绪和提升劳动能动性的实际功效。

运河号子中有一类是在工作任务极其重要却又时间紧迫时演唱的,如抢在黄河汛期前固堤、力争漕运船安全按时抵达等。这种情况下一般演唱曲体结构简单、歌词坚定有力的号子,如《撑蒿号》的歌词以“哎嗨嘿”“呦外咳”为主,只为能在重复枯燥的工作中提起干劲。这种功能性较强的号子艺术表现力并不高,但因为情感上直抒胸臆,其简洁朴实的音乐风格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自然、大方、不矫饰更加突出了团结协作的爽利与纯粹。

劳动之美还体现在于劳动人民对于“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认同以及传递出向往美好未来的真情实感。打夯号子《大咳呀》在调式调性上借鉴了当地小调的部分元素,节奏型也变化多样,使得整首号子充满了跳跃性,表现了打夯者对于完成劳动任务的愉悦心情。这种情绪的表达在最后两句歌词上尤为突出:“挡住洪水修好金堤,我们永远享太平。”

(二)自然质朴的人性之美

《乐记》中这样说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2]所以音乐是最能够充分展示人们内心情绪起伏的艺术方式,许多真善美的人性光芒就在一首首运河号子中交相辉映。有一类运河号子不仅描述劳动场景,还涉及船工日常生活和男女情爱。这种题材的作品加入了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描述,歌曲长度加长,摆脱了“一领众和”的固定模式,演唱方式更加灵活,多为在劳动之余的个人表演。以《运河花号》为例,这首号子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简单明了的交代了曲中的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朴实简单,描绘出了一幅姑娘和情郎恩爱相伴约定终身的画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在固堤护河即将完工时,见任务完成在望,劳动者们怀揣着喜悦的心情唱起了一种诙谐幽默的硪号,这种硪号一般都是即兴编创的,体现了众人愉悦放松的心理状态。以硪号《八大穷》为例,其中内容多样、荤素不禁,主要以调侃为主,充满生活气息。唱完后众人哄堂大笑,卸下疲惫后又能轻装上阵,体现了劳动人民简单淳朴、幽默爽朗的人性美。

在运河劳动是每个纤夫、船工的日常行为,但是运河号子却是他们在大量积累后的有意识总结。运河号子的传唱方式皆为口传心授,在传承过程中流露的包括质朴幽默、以及亲情爱情在内的人性之美,从而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和谐美学,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中最为推崇的。

(三)灵活和谐的动态之美

运河号子区别于其他民歌体裁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节奏节拍形成的固定特点与劳动节奏紧密相关。奥地利著名美学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曾在十九世纪发表的《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新议》中说:“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3]而乐音的运动形式必然要高度配合其实用性要求。运河号子中有规律出现出现的旋律重音形成一种律动循环,这种循环有时与节拍重音的规律循环是不同的,因为劳动时用力点形成的律动单位远远要比单纯的节拍单位要复杂的多。这就形成了运河号子灵活多变但又悦耳和谐的动态之美。

以运河船工号子《打冲号》为例,这首船工号子是来源于船上劳动——“打冲”,这需要船工们保持劳动节奏整齐划一,只有在共同用力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整首号子虽然篇幅不长,歌词也十分简单,但内含1/4、2/4、3/4、4/4等多种节拍,组合排列起来非常复杂。兼之节拍频繁更换,节拍强弱之间对比不强,这给领唱者带来很大难度,要求领唱者自身具有较强的演唱功底。此外,由于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频繁出现,以及领、合两部分交替紧密,使得歌唱中因为用力导致气息急促,换气的时间紧张。应和部分演唱的音符较少,表现出劳动过程中绝大部分船工是处于屏气用力的状态,通过对音乐本体分析,这样一种船工劳动中极富动感的过程就自然地跃然于脑海了。

三、山东运河号子的文化内涵

(一)山东运河号子与民族精神

在各项劳动活动中,集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所以劳动者们必须要协调一致,反复动作,彰显了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协作精神。运河号子真实的反映了劳动者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自信自豪的劳动态度。通过这种劳动与艺术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面对是非善恶的正确价值观以及对待生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以号子《呀呦号》为例,领唱歌词为:“正月里来正月正,多生产来就多加工,毛主席号召咱把产增,超过了产量多光荣。”通过唱词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听从毛主席的号召,努力劳动生产,以粗犷高昂的声音尽情释放自我内心情绪。表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现状和“劳动最光荣”的自豪心态,反映出奋勇拼搏、一往无前的民族性格。运河号子高亢的声音喊出的是力量,彰显的是劲头,追求的是幸福。这种独特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强大毅力和坚强不屈的生活态度。

时代赋予运河号子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不论是在开通以前,劳动人民为了开凿这条关系国家命脉的人工河道日日夜夜奋斗在劳动第一线;还是在黄河堤岸决口时,大家众志成城齐声呼号,为保卫身后家乡拼死与天灾作斗争;抑或是跟随党的领导人投身于建设美好家园追求幸福未来的伟大实践,这一切蕴含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都映刻在一首首工程号子、船工号子里。

(二)山东运河号子与民间文学、音乐作品

运河号子囿于其功能性的表达,所以在艺术性方面比山歌和小调都要稍弱一些。唱词内容和格律上虽然不及其他体裁的民歌来的丰富,但随着它不断发展,也吸收了许多富于当地特色的地方性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习俗以及男女情爱等。而且根据这些内容即兴编词的情况常有出现,早晨演唱时唱词是“日出东海一盆花,照到东京帝王家”,到了中午就变成“天到午时冲当阳”。

我国民族音乐家贺绿汀在《给一位业余歌曲作者的22 封信》一文中说:“艺术愈有民族特点,就愈有普遍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通过对于民间传统音乐、戏曲、歌舞等音乐形式的不断接触,进一步扩大了运河号子的创作空间和主题内容,这为运河号子之后的不断改良发展提供更多精神养分。另一方面,历史与传说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中下层劳动人民中进行流传保存,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广泛传播。

德州市的运河号子中有一首名叫《运河花号》,它的曲调悠扬,起伏变化较大,旋律优美动听。与当地的一首名为《降香》的小调在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只有极个别小节发生了细微不同。这是因为《运河花号》已经不再是服务于运河劳动的辅助音乐,主要是在船工们休闲娱乐时所演唱,多用于歌曲比赛和对外展演上。出于音乐在艺术性上充分展示的目的,借鉴当地小调旋律就不足为奇了。

(三)山东运河号子与南北方文化交流

运河的开通为南北方文化交流融合带来了新的途径,运河号子中的唱词内容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呈现出多元艺术风格。例如运河打夯号子中有一首名为《洋片调》,这首号子就是受到了南来拉洋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编写而成。还有《莲花落》这首号子也是在当地人了解到江西曲艺莲花落之后受其传播影响而创编出的作品。

《莲花落》这首打硪号子与之前所说的大部分硪号都有所不同,它融入当地其他传统音乐元素,在旋律上不似一般硪号简单粗犷。主要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个乐句领唱一直在徵音和变宫上进行,这种带有倾向性的音响效果配合着歌词“都应号那个都应号”,突出了领号人带领大家劳动的感召性。第二、三小节中宫音作为骨干音重复出现,这种旋律效果处理了上一小节的不稳定性。旋律上重复宫音也是在对领号人的召唤做出回应。第三、四乐句在劳动过程中是重复演唱的,这部分旋律细腻悠扬,歌唱性更强。值得一说的是,第一、二、四乐句最后的落音都解决到了稳定音上,恰好与劳动节奏相呼应。整首号子和谐对称富有律动,实用性与艺术性兼而有之达到了平衡,这与号子不断吸收其他传统音乐元素进行自我发展是分不开的。

总之,山东运河号子以它粗犷又带有柔情的旋律、朴实真挚的唱词以及律动多变的节奏成为山东运河文化中的瑰宝。它的美来自于民间劳动创作,蕴含着劳动美学、音乐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美学特征,聆听其音,总能深刻感受到人性之美的光辉。近年来,运河航运逐渐远离了纤夫、船工,运河号子也渐渐不再为大众所重视。因此,如何将传承运河号子的工作落到实处,如何行之有效的挖掘、整理、抢救、保护这一山东民间音乐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猜你喜欢

船工号子运河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赞船工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如泰运河谣
唱起号子走汉江
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