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根据地语文教材中政治教育任务的演变

2020-02-10魏伊萌张哲英

关键词:国文国语课本

魏伊萌,张哲英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指向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他在八一学校考察时更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必定要追溯到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那里有鼓舞当今教育砥砺前行的“初心”,那是党领导教育的源头:共和国的教育从革命根据地教育中走来。

在长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时,也创建了真正属于人民的新民主主义教育。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之日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处于特殊年代,教育势必要为革命战争服务。由于物质条件困难,干部和群众文化水平偏低,文化教育成了重中之重,而所谓文化教育,实际上与语文教育密不可分。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各个时期语文教材中的政治教育任务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并创造出宝贵经验。

一 为阶级斗争服务

革命根据地语文教材中的政治教育任务指向为阶级斗争服务,主要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文明幸福的人。” 1934年苏区政府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第一章总纲部分指出,工农民主专政下的小学教育,是要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训练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无产阶级政权初创时期的教育是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的工具,其培养目标是发展新生社会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育不能脱离政治、脱离生产。

1934年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并颁布了《小学课程教则大纲》,其中规定小学的一切课目都应当使学习与生产劳动及政治斗争密切联系,并特别指出列宁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的国语课都应包含政治及自然。苏区政府十分重视国语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社会化、政治化、劳动化、实际化”的编写原则指导下,1933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写并出版了列宁小学通用国语教材《共产儿童读本》[1],该套教材凸显出以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首先,宣传无产阶级思想、反映革命斗争生活,培养学生的阶级觉悟和政党觉悟。如《共产儿童读本》第四册第二课《苏维埃代表的话》:“你们是苏维埃的主人……而是要学得普通知识,受得革命教育,来做我们应做的事。做工的人,耕田的人,当红军的人,大家都要读书、识字,大家要受革命教育。”再如本册第七课《资本家的肚子为何这样大》,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真实面目,即“资本家是吸血鬼,专靠剥削工人的血汗来过活。”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儿童能够明确我们是什么人,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团结什么人,斗争什么人,从而划清界限,站稳立场。同时也有不少反映革命生活的课文,如第五册第六课《洋溪的儿童》,课文以洋溪村的儿童俱乐部为榜样,他们不只进行各类文娱活动,还能在墙报中做思想斗争、写批评文章。以此鼓动各地儿童有组织地团结起来,向洋溪的儿童学习。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有了正确的认识,体现出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带领广大工农翻身得解放的伟大奋斗目标。

其次,突出拥护和热爱红军的价值倾向。军队是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的国语教材注重展示红军的英勇事迹、亲民形象以及对红军家属的优待政策,给广大人民以信心的同时鼓励适龄青年踊跃参军。如《共产儿童读本》第二册第三十二课《对红军呼口号》:“……儿童停止开会,排成一个横队,举手向红军敬礼。并高呼口号:‘欢迎红军天天打胜仗,红军万岁!’”再如第五册第三课《茶话会》,课文讲述了星期五组织慰劳队慰问红军家属,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赠予一些果品的故事。而第六册《儿童鼓动当红军》一课中,介绍了扩大红军的工作,有个儿童很勇敢地说道:“同志们,现在还没有把阶级敌人消灭,要保证分田胜利和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就要很热烈自动地到前方去,把敌人消灭以后再回来,在家享幸福……”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人们加入红军队伍,英勇杀敌。

于此同时,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编辑出版了一套供列宁初级小学使用的《国语读本》[1],以其中第二册为例:反映斗争实际、宣传无产阶级思想的课文约占到35%。有介绍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课文,如第一课《列宁学校》:“列宁学校,是苏维埃政府创办的;贫苦的小同志们,大家有书读,真正得到解放了。”第三课《国际旗》:“国际旗上有:铁锤和镰刀,表示工农的团结。五角星,是表示:无产阶级革命,普遍全世界。”有揭露反动派和封建地主阶级丑恶嘴脸的课文,如第二十一课《土豪》:“一个土豪,坐在家里,收租吃饭,屠杀工农,压迫群众。小同志们,团结起来,消灭这个寄生虫!”第三十三课是《打倒国民党歌》。也有宣传红军、拥护红军的课文,如第三十五课《慰劳红军》:“母亲喂猪勤,嫂嫂摘菜多;姐姐织手巾,哥哥打草鞋。弟弟问:‘你们为什么这样齐心?’母亲说:‘准备送去给红军!’”可以看出,这套国语课本更大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儿童的阶级觉悟和对革命战争的热情,从而发展新生社会力量。这套教材既适合当时斗争要求,又适应政权建设的长远需要。

能体现这一时期语文教材为阶级斗争服务的还有浏阳县苏维埃政府出版的赤色国语教科书,其中第一册第六课《土豪劣绅》:“土豪劣绅,都是我们的敌人”;第二十四课:“国民党军阀,投向帝国主义,妥协封建势力,惯把穷人杀;帝国主义者,勾结那军阀,航空与关税,一律交给他。”通过教材选文从正面去教育劳动人民认识自己的阶级敌人,看透阶级敌人的丑恶嘴脸,并引导他们用阶级观点找出根源[2]。

二 为民族自卫服务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难当头,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迎来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阶级矛盾退居其次。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基本上是苏区教育的延续,但二者又存在诸多不同:苏区的教育服务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国内革命战争,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服务于以民族自卫为中心的民族革命战争,所以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内容也就各有侧重。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 《抗战救国十大纲领》,其中第八项规定了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次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重申全民族的紧急任务之一就是实行抗战的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也发出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小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课程重心转移的问题,即首先应该注意到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的教育。抗战教育应以普及和提高群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重点,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呈现出新气象。

在教材编写方面,抗战时期国文、国语教材都严格遵循“抗日化”的要求,适当增加抗战教育和边区建设等内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课本,该套教材经过三次改编,取得不小成就。第一部初级小学国语课本于1938年发行。由于抗战爆发,全民族抗战情绪空前高涨,课文内容“抗日化”程度高,对边区人民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政策达到高潮,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成为全国抗日的重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第二部国语课本诞生,首先,在保证服务于抗日战争的前提下,课文也增加了关于边区生产劳动、常识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第一册中的《不喝生水》《好娃娃》;第四册中的《地下的农夫》《骗人的放牛娃》等课文,内容更丰富详尽。其次,突出强调政治性和阶级性,如编写了反映战斗英雄的课文《戚继光抗日的故事》《一个抗日小英雄》;还有赞扬工农阶级、批判资产阶级的课文《石匠苦》《学徒苦》等。

经历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后,边区的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成长。1944年第三部国语教材应运而生,在全书中,反映生产知识、生产运动及劳动英雄的课文占了五分之一;反映游击战争、防奸自卫、战斗英雄、除奸英雄的课文约占七分之一[3]。政治内容既为民族自卫服务,又包含了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如第二册《小英雄》一课:“李有娃,年纪小,摘棉花,不弯腰。眼儿明,手儿 快,过来过去真轻巧。少说话,多做事,半天摘了一大包。和大人,比一比,有娃不比大人少。你叫他,小英雄,有娃听了低头笑。”这篇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描写出一个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劳动观。该课本1946年经过最后一次修订后,质量大大提高,纠正了以往存在的过于“抗战化”而忽视语文教学规律性和科学性的缺点,同时能够联系边区儿童生活实际,把抗日宣传的思想融入生动活泼的课文中。

除陕甘宁边区以外,各抗日根据地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材编写工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晋察冀边区的小学国语课本,这套课本从1938年到1948年先后重编与修改了六次,记录下战火纷飞的年代解放区教育者的智慧。在1940年出版的《抗战时期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的《编辑主旨》中,编者强调指出,要提高儿童文化政治水平,使对抗战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儿童各种必要的抗战知识和革命道德。课文强烈反映抗日战争、积极赞扬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抨击国民党的倒退投降行为。单拿国语课本来计算,全书297课,有关政治内容的有246课,占80%以上[4]。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语文教育中“工具性”意识的萌芽。毛泽东在为干部《文化课本》题写的《序言》中说道:“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和学习理论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是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一重要指示证明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也曾被写进六十年代《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44年《解放日报》关于《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的社论发表,根据地的普通教育开始进行系统的改革,其中提到 “国文”课以培养日常工作中各种使用文字的正确读写能力为主旨。将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称为“主旨”,是非常新鲜的。

三 落实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5]这也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由于处在特殊的抗战环境,教育仍处于“非正规”的战时体制,因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没能很好地落实。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决定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到农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各项工作,包括文化教育工作在内“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6]由于解放区把生产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所以必须改变战时教育体制,尽快地使教育向为进行和平建设培养人才的正规化方向转变。这时,语文教材中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为了更加系统、完善地落实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语文教材选文围绕解放战争,还涉及土地改革、保卫胜利果实、民主建设等一系列过渡到和平时期的实际来编写。如陕甘宁边区1948年编写的第二部初级小学国语课本,新增的补充教材全部是反映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边区和平建设的课文,与正式的国语课文配合使用,从而使小学国语教学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1948年晋察冀边区出版的初小国语课本减少了抗日战争的材料,增添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内容,为了和当时的土地改革运动结合,大量增加了有关土地改革的材料,特别是农民翻身的故事[4]。不同于以往的战时教育,处于和平建设过渡时期的语文教材,其内容不再单一地服务于某种特殊矛盾,而是更加贴近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思想内涵,即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

其次,语文教材重视发挥语文学科的本体功能。如董纯才在《改革我们的中学国文教材》中提到:“中学国文教学含有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前者是语文课本身的独特具备的特殊任务;后者则是各科共同具备的一般任务。”[7]语文学科不再单一地偏向政治,而是在二者之间达到良性平衡;政治内容不再孤立或突击地去进行,而是深入语文学科的肌理,依附语文形式而存在。此时,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才真正被落实在语文教育中,即语文学科并不是战时环境中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工具,它具有自身特殊的学科属性;它不仅是民族的、大众的,更是科学的。

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印了胡乔木撰写的《中等国文》课本,重新对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方向问题进行了深刻审视。在该课本的《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本书确认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汉文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的掌握”。我们需要承认的是,革命根据地的语文教育始终与政治教育紧密相连,特殊的历史环境导致其政治化程度高,从而忽视了语文工具在实际生活中交际功能的发挥。而《中等国文》的编者却开宗明义地指出国文教学的目的指向语文基本规律的掌握与应用,并力图“打破向来国文教材偏重文艺或偏重政治的缺点”,这一说法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尤属难能可贵,体现出革命根据地的语文教育从“政治化”向“工具性”思想的转变。同时,编者指出“本书读文除着眼于国文教学的价值即语文规律的价值外,同时着眼于政治的价值与一般知识的价值”,从这点可以看出编者编写本书的原则是以语文规律为主线与核心,辅之以政治思想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该教材把说明语文规律的文章与范文并列编为正式课文,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采用这种编法,《中等国文》是首创[8]。这是我国语文教材建设中一次意义重大的改革,反映出党的教育工作者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深刻思考与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

除陕甘宁边区外,晋察冀边区1948年审定出版的《中级国文》教材,其编写方针为:“使学者掌握语文的基本规律,提高其阅读、写作的能力;同时养成活泼的思想……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课本的四、五、六册80篇课文看,直接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约占总数的35%,而我国古代史传、散文诗歌、白话小说与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约占总数的44%,反映出提高学生语文基本技能与素养的文章逐步在增多,而且每单元附有“语法和作法”部分,涉及语法和作法的一般常识,包括词、短语、单句和复句的结构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东北行政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初中国文(临时教材)》和《高中国文》课本,选文以反映新民主主义的时代精神为主,但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编入有关语法知识的专门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课文,如《语助词》《词的构造》《谈谈读书笔记》《怎样读文学作品》等。这些教材都延续了《中等国文》的编写理念,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语文学科的本体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对语文的学习之中。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1949年1月发表在《教育通讯》上陕甘宁边区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体现了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本科教学的全部活动,必须贯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达到下列具体目标:提高学生对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读写能力,掌握其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同时,适当配合各项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该《草案》进一步发展了《中等国文》的编写理念,更加反映出解放战争后期语文教育中政治观念的深刻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语文学科的本体功能之中。《草案》还对各年级语文规律的系统配备做了规定,此时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不单单是意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更是进一步对教材中语文规律的内容进行编排,“《中等国文》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程标准草案内所提的是进一步的修正,但距离完美的程度还很远,需要在实际中不断地修改。”[9]这份由陕甘宁边区制定的《草案》,可以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与客观规律,是一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意义非凡的历史性文献。

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教育,都不可避免地负载着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政治倾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语文教育,在不断探索中积累下许多宝贵经验。这种革命性的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新时代的语文教育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国文国语课本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