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
2020-02-10赵晓彦石钧
赵晓彦,石钧
(内蒙古师范大学 工艺美术学院,呼和浩特 011517)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文创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文创”一词的复合语义为:从宏观层面而言,文化通过创意和生产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从微观层面而言,是通过设计开发塑造价值,为社会民生提供有创意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其日常生活质量和美学体验①。本文所探讨的文创产品是从微观层面进行定义的。基于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承载了非遗文化的精神和符号,又与当代经济、美学价值相互交融,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鄂伦春族是内蒙古三少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创造了特殊的衣、食、住、行文化和萨满教为主的精神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落。时至今日,有多项非遗文化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而神奇的鄂伦春族非遗文化涵盖信仰、道德、审美、科学、历史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化、民族化特征,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藏。
一、鄂伦春族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的意义
(一)提升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认知度
鄂伦春族聚居在大小兴安岭广大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以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世纪50年代以前,过着游猎、采集的原始生活。鄂伦春族有语言没有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退化,导致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播途径的非遗文化日渐削弱。特别是近些年,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非遗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鄂伦春族的文化传统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通过创新活动将非遗文化概念转化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在设计过程中不仅注重产品使用功能的开发,更注重产品形象的文化传播功能的开发,体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传统与时尚的融合,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大众所接受、所消费,从而提升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增强非遗文化影响力。
(二)助力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
对于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国家及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与措施,如设立非遗名录,扶持、培育传承人,建立非遗博物馆等,并已逐见成效,这些保护传承是建立在原生态非遗文化基础之上的,坚持其真实性与传统性是目标。文化遗产不是保持一成不变才能体现其文化个性,而应该在保持独创性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才能历久弥新。与时代保持同步、更具兼容性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生代焕发活力的正道②。在保全非遗文化特性与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的设计创新,使文创产品成为代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名片”。“活化传统、守正创新”是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可以给予非遗文化一种新型的、功能化的保护形式,使鄂伦春族非遗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三)拓宽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发展空间
就文创产品自身而言,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需要与市场紧密接轨,依靠地方政府、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运营商、媒体人、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有序发展的产业链,带动地方文创产业的发展,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促进非遗文化本体价值提升。因此,相比以传承人为主体的传承模式,文创产品是一种全球化的文化消费方式,体现产业化、高附加值等特点,大大拓宽了鄂伦春族非遗文化发展的空间。
二、鄂伦春族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的作用
鄂伦春族非遗文化承载着远古游猎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与深厚的民族感情,为文创产品塑造独特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与生态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非遗精神的转化塑造文创产品的人文价值
非遗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塑造文创产品人文价值的源泉,在设计开发之初,应详尽了解有关非遗精神方面的内容。如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非遗文化中常常体现出万物有灵的观念意识,并贯穿于其风俗习惯、节庆礼仪等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与审美文化,展现了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又如,鄂伦春族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较全面地反映了其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深入研究与理解非遗精神,探究现代设计语境下的转换方式,为创造有调性、有品质的文创产品提供了前提保障。
(二)非遗符号的转化塑造文创产品的审美价值
文创产品的审美价值体现于文化主题与产品造型形态、性能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它既要延续非遗文化的历史文脉,又要承载时代的精神,以切合现代人的生活品位和审美需求。
鄂伦春族在历经数千年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中,创造了诸如桦树皮文化、狍皮文化等独特文化类型,这些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传统工艺美学精神,从中可以梳理出器物的外观形态、构造,装饰图案、纹样,材质、肌理及工艺、技艺等典型的符号元素,对文创产品的形态塑造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鄂伦春族对色彩有明显的偏好,如黑色是祖先的颜色,白色是光明、幸福、安宁的象征,蓝色代表天,黄色代表地,红色代表火,这五种颜色构筑了他们的色彩审美体系。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应关注色彩符号的象征意义与文化禁忌,选择符合非遗文化内涵且具有美好意象的色彩,激发当今消费者的审美想象能力。
非遗符号是塑造文创产品文化主题及形态的基本要素,在设计再造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其特征,使文创产品呈现独特的个性与品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体验。
(三)非遗元素的转化塑造文创产品的科技与生态价值
科学技术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在后工业文明和互联网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新成果为文创产品的产出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鄂伦春族非遗元素大多是文化历史的遗存,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原始的生产、生活模式中,生活资料从大自然中攫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其生活状态的体现,就地取材是其造物的基本方式,物尽其用是其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朴素、睿智的造物观,也体现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文创产品塑造科技与生态价值提供了思路。
鄂伦春族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与材料、工艺、制造等环节紧密相关,应充分解读传统工艺、技艺中所蕴含的智慧,认知传统材料的特性,以现代设计的方法与科技手段转换传统手工艺的形象。根据文创产品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特点,利用3D打印技术,可制造出与传统材料肌理、色彩相似的材料,突破资源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降低制造成本;也可借助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电子文创产品,使之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还可根据“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模式,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对材料和工艺进行解构和重组,力求设计出“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文创产品,促进大众对鄂伦春族文化的认同。
进入21世纪,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鄂伦春族受自然崇拜影响,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形成了爱护自然、回报自然的观念,这与当代“绿色设计”的观念相吻合。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应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使非遗文化中的生态观得以持续发展。
三、鄂伦春族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策略
(一)文创产品的设计定位
首先,根据文创产品市场的需求,明确实用性、文化性与审美性是文创产品基本特征,设计开发时应树立打造“有文化情怀与审美特征的文创产品”的目标,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产品应有亲和力,具有大众化、普适性的特点;产品应精工细作,品质优良,体现人文关怀。其次,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价值观、审美观等因素决定了文创产品的诉求方式。鄂伦春族文创产品既要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情愫与审美情趣,也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年龄、喜好、生活习惯,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意设计,增强市场竞争力。再次,鄂伦春族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应从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中选取能够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素材确立主题,主题要传达非遗文化背景中蕴涵的丰富的民俗礼仪、情感故事和人文色彩,经由设计创意转换后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积极意义,满足消费者的生活实用需求与文化审美需求。
(二)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
文创产品要根据不同类别和性质的产品定位,采取分门别类的设计开发策略,在传承设计、改良设计和创新设计等不同路径中探寻其最佳的表现形式。
鄂伦春族非遗文化中独特的生活器物及传统工艺、技艺是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重要资源,一方面,可依托器物原有的造型形态,结合现代工艺手段进行转化与改良,以提升文创产品的形式美感和工艺品质。另一方面,鄂伦春族的传统工艺形态普遍具有简约、淳朴及和谐、大气的艺术气质,与生活理想贴近,与自然环境相通,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属性,发掘更多的适应性文创产品种类。再者,根据设计定位,亦可提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或符号,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化繁为简、推陈出新,以符合当代审美语境,并与文创产品的功能、结构、材质及工艺相协调,以全新的方式将非遗文化精神与文化印记融入设计中,赋予文创产品更多实用功能和特色文化审美体验。
(三)文创产品的营销推广
在“文创经济”时代,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鄂伦春族非遗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相对“小众”,因此,在开拓文创产品市场时更要做好宣传与营销工作。寻找合适的文创产品推广平台,如创意文化节、文创产品展示活动等,能够让消费者近距离地看到、体验到文创产品,从而树立产品形象。另外,身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大众性等特点,可以更精准地进行市场定位,建立线上销售平台,运用微博、微信、APP等多元渠道进行拓展,促进产品销售。
结语
鄂伦春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微小民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资源丰富,其中非遗文化蕴含特有的精神价值与民族情感,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挖掘非遗文化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带动当地的文创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场经济的手段促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使非遗文化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得到升华。
注释:
①汪泳.设计圆心到维度实验——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创设计课程探讨[J].装饰,2017(3):138.
②肖玮.文化旅游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