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次性塑料用品替代产业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2020-02-08宋兹鹏
宋兹鹏
为了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我国其实在2008年就实施了“限塑令”。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且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通知实施后,到2015年,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年使用量较2010年减少2/3,这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决心坚定。今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意见出台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邮政局等在各自主管领域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塑料制品、包装等生产、使用做了进一步规定。同时,各地方也响应号召行动起来。截至目前,已有30个省(区、市)出台了省级“限塑”实施方案。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中,电商、物流、外卖等行业企业也发布倡议,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塑料污染治理,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绿色循环包装。除了政府层面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更大力度的推动执行外,新兴环保公益机构GoalBlue为蓝创始理事子雯认为,产业层面还需要在设计和产品方面的有所创新和突破,另外消费者层面也需要认可、购买及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替代产品。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从整体上看,塑料污染治理取得了初步进展和成效,全社会的认识也达到了较高程度。塑料污染治理与垃圾分类回收、无废城市建设等政策形成了组合拳,正在系统推进。但尽管如此,我国目前多个行业对塑料制品的消耗惊人,据卓创资讯发布的数据显示,以快递业务为例,2018年,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逾500亿个、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封套57亿个、包装箱约143亿个、胶带约430亿米,包装胶带一年的使用量可以缠绕地球1077圈。如此巨大的消耗量,在新“限塑令”的推动下,必将带动一次性替代品需求量的增加。虽然一次性塑料替代品尚处于商业化推进的初期阶段,且现有的替代产品受到了原材料、工艺、技术、成本、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限塑”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全社会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进一步限制达成共识,其替代制品產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壮大一次性塑料用品替代产业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一次性塑料用品替代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