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视网膜下残留过氟化碳液体的临床观察
2020-02-08杨来庆张沧霞罗广娥葛含笑
杨来庆,张沧霞,罗广娥,葛含笑
0引言
过氟化碳液体(perfluorocarbon liquid,PFCL,简称重水)做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重要液体操作工具[1],在临床中常用于复位脱离的视网膜,可简化手术操作,提高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其常见的并发症是眼内残留。近年来多有PFCL玻璃体腔残留的报道及处理,但多见于前房及玻璃体腔内残留,PFCL视网膜下残留少见,发生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相关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更鲜有报道。我们处理了6例过氟化碳液体(PFCL)视网膜下残留病例,处理方式及预后不尽相同,现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18-01/2019-02于我院住院并确诊为PFCL视网膜下残留患者6例6眼。纳入标准:既往玻璃体切割手术中PFCL使用史,经间接眼底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类半圆形液性暗区以明确诊断。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眼部手术者;(2)精神异常患者;(3)妊娠;(4)无光感眼;(5)并发青光眼;(6)并发葡萄膜炎;(7)独眼。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观察病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50~68(平均56±6.9)岁。既往使用PFCL的病因包括巨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4例,PDR所致混合性视网膜脱离2例。初次手术PFCL使用量在2~3.5mL不等,均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注入玻璃体腔内,所有病例均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2例一并联合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PFCL视网膜下残留时间42~220(平均103.8)d。视网膜下PFCL残留的部位分区:Ⅰ区是指距离黄斑中心凹2PD范围内;Ⅱ区是指以视盘为中心,视盘中心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类似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生部位的1区;Ⅲ区是指Ⅱ区以外剩余的区域。PFCL视网膜下残留仅位于Ⅰ区1例,仅位于Ⅱ区3例,仅位于Ⅲ区0例;同时位于Ⅰ区和Ⅱ区1例,位于Ⅱ区和Ⅲ区1例。视网膜下PFCL滴最少1个,最多14个,平均5个。视网膜下PFCL滴直径小于1/5PD的19个,1/5~1PD的6个,大于1PD的5个。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所有病例常规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裂隙灯检查、视野、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以了解视网膜复位情况、PFCL视网膜下残留的位置、大小及形态,OCT可以清晰地观察视网膜下残留PFCL的形态和位置,部分病例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以评估病变区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流情况。
检查、治疗设备:国家标准(GB11533-89)标准对数视力表(天津市光学精密器械研究所)、CT-80电脑非接触式眼压计(日本TOPCON)、RM-8000电脑验光仪(日本TOPCON)、Y25F2裂隙灯显微镜(苏州六六)、TLUSLED间接眼底镜(英国)、通用三面镜(美国Welch Allyn)、ODM2100S眼科A/B超(天津华亚)、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德国西门子)、OPMI Lumera i眼科手术显微镜(德国卡尔蔡司)、Accurus400玻切机(美国爱尔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Cirrus HD-OCT 4000(德国卡尔蔡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CiRRUS HD-OCT 5000(德国卡尔蔡司)等。
1.2.2手术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在球后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显微镜下使用23G玻璃体加强穿刺系统于角膜缘后3.5~4mm处建立标准三通道切口,晶状体混浊者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囊袋内注入黏弹剂充盈前房及囊袋,可于此时植入人工晶状体。连接玻璃体腔灌注后行玻璃体腔硅油释放,PFCL周围视网膜激光光凝(注意避开黄斑,图1),使用Needle 25G×1 1/2(0.5mm×38mm)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自PFCL泡顶端顺视神经走形方向刺破视网膜(图2),用23/25Ga先进软头移液手柄吸除PFCL(注吸前房及囊袋内黏弹剂),根据视网膜复位情况选择合适的玻璃体腔填充物,拔除玻璃体切割套管,水密缝合切口。
总之,采用“产-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企业、教师、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实现“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身份转变,解决学生就业与企业的衔接问题,实现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2结果
2.1 PFCL取出率本组观察病例中视网膜下FCFL手术取出时间不尽相同,42~220(平均103.8)d。所有病例中直径大于1/5PD(图3、4)及距黄斑中心凹2PD范围内(Ⅰ区)的视网膜下PFCL均完全取出,取出率14%~100%(平均53.17%),黄斑复位良好;其中1例RRD和2例PDR术后病例行硅油置换,2例于3mo后视网膜复位后行硅油释放,另外1例PDR患者因原切开视网膜周围增殖、复位不良而持续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另外3例RRD患者在行玻璃体腔硅油释放、FCFL取出后视网膜复位良好,予平衡液填充。4例存在黄斑外视网膜下(Ⅱ区、Ⅲ区)较小的PFCL小滴(图5、6),均不影响视网膜整体复位,未予处理。
图1围绕PFCL小滴周围行视网膜激光光凝。
图2自PFCL小泡顶端刺破视网膜,可见视网膜浅层少许出血。
2.2术后视力本组观察病例中治疗前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FCL取出术前BCVA<0.05者3例,0.05~0.3者3例,>0.3者0例;取出后BCVA<0.05者1例,0.05~0.3者3例,>0.3者2例。恢复程度与PFCL的位置及到黄斑中心凹的距离、黄斑中心凹是否受累、PFCL残留时间、原发视网膜病变及程度、晶状体混浊程度等因素有关。随访过程中有1例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给予YAG激光后囊切开后视力提升;2例PDR患者均出现黄斑水肿,导致晚期视力部分下降,因患者均拒绝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暂给予黄斑格栅激光及曲安奈德注射液球旁注射治疗,继续随访。
2.3病变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变化所观察病例中2例在术前、术后行PFCL相应部位OCTA扫描,结果显示PFCL处视网膜浅层血流变化较小,视网膜深层血流消失,较小的PFCL下脉络膜血流信号增加,而较大的PFCL下脉络膜血流信号却呈现减弱状态(图7、8)。
2.4术中、术后并发症本组所观察病例中,3例在术中出现视网膜切开处少许渗血,提高灌注压数分钟出血自止;1例RRD和2例PDR患者因视网膜复位欠佳行硅油置换,其中1例长期硅油填充;2例因晶状体混浊,一并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1例术后继发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接受YAG激光后囊切开;2例PDR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黄斑水肿,给予黄斑格栅激光及曲安奈德注射液球旁注射治疗。23G加强玻璃体穿刺系统穿刺口常规使用合成可吸收外科缝线缝合1针,术后因缝线刺激诉异物感,拆除缝线后无不适。
3讨论
PFCL被应用于临床以来,眼内残留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前房、玻璃体腔及视网膜下残留。PFCL与角膜内皮接触可造成角膜损伤、炎症及高眼压[2],视网膜下残留可以引起视网膜变性,光感受器核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萎缩,视网膜前膜形成[3-5],这些损害出现的时间要早于视网膜表面PFCL残留,并且更加严重,尤其是位于黄斑区的视网膜下PFCL,更应尽早取出。视网膜下小的PFCL滴形态及位置不容易发生改变[6-7],较大的PFCL滴因术后远期(部分)体位的原因,可向后极部移游,且有视网膜发生裂孔的风险[3,8-9]。
图3、4视网膜下较大PFCL残留。
图5、6视网膜下多发PFCL小滴(白色箭头所示),未予处理。
图7病例1OCTA图像A:视网膜下为无反射液性光学亮区,下方有阴影和屏蔽效应,浅层视网膜见双环形血流信号减弱区域;B:对应的深层视网膜血流信号消失;C、D:脉络膜毛细血管病灶内部出现脉络膜弱血流信号,但其旁边较小的PFCL小滴下方却呈现脉络膜强血流信号(黄色箭头所示)。
图8病例2OCTA图像A:视网膜下方无反射的液性光学透亮区,其边界下方有阴影效应。相应的浅层视网膜层圆形血流信号稍减低;B:对应的视网膜深层血流信号消失;C、D:对应的脉络膜层环形区域内血流信号较周边有所增强,其间可见视网膜血流伪影;E:术后血流OCT上相应的浅层视网膜层圆形血流未见明显变化;F:对应的视网膜深层血流信号重现;G、H:病变区视网膜外核层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感光细胞外节盘膜不规则缺损改变。
我们所报道的5例中术前OCT均发现视网膜外核层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感光细胞外节盘膜不规则缺损改变,但未发生视网膜裂孔,可能与PFCL残留量有关。虽然我们认为口服部分药物对黄斑区视神经具有保护作用[10],但其作用是有限的,不能阻止PFCL残留对视网膜各层结构的持续性损害。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的诊断技术,可以提供部分视网膜、脉络膜的结构和功能信息[11-12]。Haiyan等[13]通过OCTA可以观察到较小的PFCL视网膜下残留早期浅表视网膜层(superficial retinal layer slab,SRL)和深层视网膜层(deeper retinal layer,DRL)的中央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急剧增大,手术去除后,FAZ不断减少至接近正常。我们所观察的病例中有2例行OCTA检查,结果显示PFCL残留处浅层视网膜血流情况大致正常(图7A、B,图8A、B),其下方脉络膜的血流情况则表现不同。病例2则出现紧密堆积的蜂窝状微血管网络(图8C、D),与临床报道类似[14],而病例1 PFCL下方脉络膜血流显示为暗区(图7C、D)。其旁边较小的PFCL小滴下方却呈现出与病例2相同的脉络膜血流密度增高(图7C黄箭头所示)。以往认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应该在中央凹处形成紧密堆积的蜂窝状微血管网络[15-17],当发生血流减少并产生流动空隙时,可以通过OCTA检测并显示为暗区。病例1脉络膜暗区形成的原因为脉络膜的相应部位的低血流,提示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局灶性萎缩可能与相应部位长时期PFCL的重力压迫有关,也可能更大的重水滴会造成更强的信号遮蔽,导致入射光线无法进一步穿透,在其下方形成垂直的光学阴影,出现局部脉络膜血流减弱的假象。通过OCTA可以观测PFCL残留处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及结构的变化,但在手术时机指导、预后评估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大样本观察。
前房内PFCL可采用前房穿刺结合体位控制取出,玻璃体腔PFCL的取出则需移液器吸除,无晶状体眼可采用俯卧位将PFCL换位于前房内后再按照前房PFCL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已有大量临床报道[18-19],本文不再赘述。PFCL视网膜下残留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如少量PFCL小泡位于黄斑区外,可给予局部视网膜激光光凝后观察。本研究中黄斑外小于1/5PD的视网膜PFCL较多,但均不影响整体视网膜复位,故未予以手术取出。如PFCL量较多或位于黄斑区则建议尽早取出。关于视网膜下PFCL取出,已有学者采用视网膜小切口后取出[4,20-21],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与此种类似,且建议先行PFCL泡周围视网膜激光光凝,取出时采用Needle 25G 1 1/2(0.5mm×38mm)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自PFCL泡顶端顺视神经走形方向刺破视网膜,用带硅胶保护头移液器吸除PFCL,玻璃体腔选用合适的填充物。我们刺破视网膜时选用的Needle 25G 1 1/2(0.5mm×38mm)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更容易获取,解决了器械的限制,降低了手术难度,但我们体会在取出极小的视网膜下PFCL小泡时并不容易刺破视网膜,原因是该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不够锐利。也可以使用眼内电凝在PFCL小滴最高点将视网膜电凝造孔,再行PFCL吸除。我们也曾尝试在PFCL泡的边缘造成医源性激光孔,再行吸除PFCL,但这并不容易,因为视网膜激光的作用点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其下的脉络膜层,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不容易被激射出裂孔,通过增强视网膜激光能量造孔的方法并不可行。黄斑区的PFCL可在视网膜再脱离后借助调整患者头位将PFCL小滴转移至黄斑区外再行取出。有学者在视网膜下PFCL取出后联合黄斑区内界膜撕除以预防黄斑裂孔的发生[22],或者先行撕除内界膜以增加视网膜弹性[5,9],但我们所观察的病例均未行内界膜撕除,随访5~18mo均未发生黄斑裂孔,可能与PFCL残留位置及随访时间较短有关,拟进一步大样本、长期观察。
总之,OCTA有助于观测视网膜下残留PFCL的大小和形态,分析病变区视网膜、脉络膜的部分结构和功能信息,但在如何通过观测结果指导手术时机,甚至评估预后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视网膜下残留PFCL的原因与术中操作有关,部分可避免。视网膜下较大的PFCL残留可以通过手术取出,文中所描述的视网膜下PFCL取出方式安全、有效,黄斑外小的PFCL可长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