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20-02-08杨州帆吴鹏波刘其林刘泽峰李福建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细胞周期多态性检索

杨州帆 吴鹏波 刘其林 刘泽峰 李福建 张 国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第五大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我国每年的新发肝癌占全世界50%以上,而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在我国,HCC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随后的肝硬化[3]。识别与HCC发生风险相关的更敏感的特异性基因对于HCC的预防及治疗均至关重要。

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是1种重要的调节蛋白,由CCND1基因编码,在调控细胞周期G1/S期转换过程中发挥着正性调节作用[4]。CCND1基因过度表达可缩短G1/S期,使细胞生长较少依赖细胞因子,因此经常在癌症中过度表达[5]。CCND1基因有两个多态位点,其中研究最多的是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6],其多态性已被证明与鼻咽癌[7]、子宫内膜癌[8]、肺癌[9]、直肠癌[10]、乳腺癌[11]等多种肿瘤的发病风险及预后相关,但关于CCND1表达与HCC风险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我们做了1个Meta分析来更好地评估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NKI和EMbase数据库中相关研究,各系统均检索至2018年6月。英文检索式为:“CCND1 or Cyclin D1 or rs9344”and“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r liver cancer or HCC”;中文检索式为:“细胞周期蛋白或CCND1或Cyclin D1或rs9344”和“肝癌或肝细胞癌或原发性肝癌”;只有发表了全文文章的研究才被纳入,所有研究的文种限中、英文,同时手动检索所获文献的相关参考文献以及杂志。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献为涉及CCND1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②病例组为病理证明为HCC的患者;③提供了完整数据的比值比(OR)、95%的可信区间(95%CI)以及基因型频率。排除标准:①未通过病理证明为HCC的患者;②未设置对照组;③动物实验、摘要、综述或重复文献;④无法获取原始样本量或者基因型频率等数据。

1.3 数据提取

从符合纳入标准的每篇文章中记录了以下数据:第一作者、出版年份、患者的人种、病例数量、基因型分布和频率。这些数据均由两位作者分别记录、提取。两位作者之间的数据差异,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1.4 质量评价

选用NOS(newcastle-ottawa scale)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该评分系统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评价:①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代表性;②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③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研究方法;④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得分≥7分提示研究质量较高[12]。

1.5 统计分析

通过计算比值比(OR)和95% CI来评估关联强度。分别计算4种遗传模型:纯合子模型(AA vs GG)、杂合子模型(GA vs GG)、显性遗传模型(GA+AA vs GG)、隐性遗传模型(AA vs GG+GA)的效应值。用卡方检验评价对照组基因型是否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其中P<0.05认为不符合H-W平衡。各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检验选用Q检验,I2用来评估异质性大小程度,Q检验的P>0.10表明各研究之间无异质性。若各研究结果间无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OR值;反之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应用Begg检验和Egger检验判断纳入研究的潜在发表偏倚。P<0.05认为存在发表偏倚。所有统计测试均选择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7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最终分析。其中一项研究报告了三项病例对照研究。因此,本研究共纳入1108例肝癌患者和1477例对照。四项研究在亚洲人口中进行;三项研究在白种人中进行。所有研究的对照组基因型分布都符合H-W平衡(P>0.05)。纳入7项研究[13-19]的特点总结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及基因分布情况

2.2 Meta分析结果

当7个研究合并分析时显示:CCND1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各基因遗传模型分析结果如下:AA vs GG:OR=1.33,95%CI:0.98~1.82,P=0.07;GA vs GG:OR=1.07,95%CI:0.92~1.24,P=0.37;GA+AA vs GG:OR=0.93,95%CI:0.82~1.05,P=0.23;AA vs GG+GA:OR=1.08,95%CI:0.95~1.22,P=0.24,见表2、图1。

表2 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CC风险相关性meta分析结果

图1 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杂合子模型(GA vs GG)森林图

2.3 敏感性分析

依次单独剔除其中一篇文献后,对剩余研究重新进行Meta分析,各基因遗传模型合并效应值均未发生明显改变,提示本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

2.4 发表偏倚分析

Begg'S检验、Egger'S检验提示:4种基因模型均未见明显发表偏倚(P>0.05),见表2、图2。

图2 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显性遗传模型(GA+AA vs GG)发表偏倚的漏斗图

3 讨论

细胞周期蛋白D1由CCND1基因编码,是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合成的第一个周期蛋白,可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形成蛋白复合体,在调控细胞周期从G1期向S期过渡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CCND1基因可以通过扩增,染色体易位,突变和活化等形式调控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从而影响正常的细胞生长,使肿瘤的发生风险性增加[20]。当CCND1表达被沉默后,也可以通过抑制耐药基因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方式,增加肿瘤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21]和顺铂[22]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及研究热点[5]。

目前,在预测肿瘤易感性及发生风险方面,CCND1基因多态性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atarino等[23]有关宫颈鳞癌患者的研究表明:GG基因型会增加宫颈鳞癌的发生风险。Xu等[24]报道,对于肺腺癌患者,尤其是临床早期患者,细胞核中CCND1表达的增加是一个潜在的不利预后因素。Zhang等[25]关于食管癌、胃癌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显示,对于AA基因型患者,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对于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的关系,已经有一些研究进行过调查。但其结果仍存在一些差异。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提示: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无显著相关性。

本研究采用数据库系统检索的方法,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标准,设计了科学的实验方法并提供了可靠的统计学数据,所有研究均符合HWE平衡。同时发表偏倚检测也显示纳入的7项研究均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说明了文献来源的可靠性。异质性检验中,除了AA vs GG模型,其他模型均未见明显异质性,说明本Meta分析结果较可靠、稳定。

但本文仍然有一些局限性:①本meta分析只检索了国内外几个有代表性的数据库,检索语言只限于英文和中文,并且只有发表了全文的文献才被纳入了本研究,影响了纳入文献的全面性。②HCC的发生风险可能与多因素共同作用相关,而本研究并未对基因、环境、年龄、饮食习惯等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评估。③并未依据相关遗传背景进行亚组分析。

目前研究结果尚不能认为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有显著相关性。受纳入研究数量等因素限制,上述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细胞周期多态性检索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红霉素联合顺铂对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NSCLC survivin表达特点及其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研究
马铃薯cpDNA/mtDNA多态性的多重PCR检测
X线照射剂量率对A549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GlobalFiler~? PCR扩增试剂盒验证及其STR遗传多态性
熊果酸对肺癌细胞株A549及SPCA1细胞周期的抑制作用
CYP3A4*1G基因多态性及功能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