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周刊:手机正在使用我
2020-02-07杨杰
杨杰
作文君:在这个时代,我们乐于享受技术变革带来的福利,但也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你没有花钱购买商品,那么你就是被卖的商品。
足够先进的技术有时类似魔法。在聊天框里向朋友推荐了洗牙器,下午你有可能在公众号文章末尾看到关于它的广告。我们看着手中的那块巴掌大的小家伙,以为是为我所用的工具,殊不知,这块芯片组成的壳子才是幕后魔術师,操控着我们的时间、情绪、行为和观点。
网飞(Netflix)最近新上了一部纪录片《智能陷阱》,请来推特的前高级副总工程师、消费者产品部长,脸书的投资人、前总经理、专门研究公司如何营利的总监,谷歌邮箱和硬盘的发明者,点“赞”的发明者……这些湾区大佬没有鼓吹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相反,他们在反思技术是否会操控人,并导致成瘾。
每天早晨,手机跟着你进了厕所;每晚睡前,最后从你脸前消失的一道光属于手机屏幕。硅谷的大厂通常追求三个目标:一是用户的参与度目标,如何让你离不开App;二是增长目标,让你常打开并邀请朋友一起来;三是广告如何获得预期的效果。
许多最聪明的脑袋在设计算法,计算出该在页面展示什么,能让三个目标上涨。当你想要退出聊天的对话框时,“对方正在输入……”锁定了你;你阅读的速度、在图片停留的时间都被精准测量和记录,在你恰好阅读完一屏后的连接处,会减少广告投放。
社交软件非常清楚你内心的黑洞,它深入你的大脑,把你编程,让你无时无刻不想看看还有什么新东西。当朋友在网上圈出你时,人性会驱使你打开查看。发一条朋友圈,你就能享受到帝王般的赞美。一位医学背景的专家说,我们有着基本的生物学欲望去和别人联系,社交激发多巴胺释放是几百万年的进化结果,这种快乐之源通常要靠半个小时以上的跑步才能获得,而在App上,一个赞就轻松解决了,这样迅捷的反馈令人着迷。
我们这些上瘾的小白鼠,给算法做养料,成为大数据中的一个字节。通过分析我们在网上留下的痕迹,App知道我们何时开心,何时低沉,是什么性格,有怎样的态度。拥有这些变量后,“我”成为模型,行为可以被预测,“我”倾向选择什么,App就喂给“我”什么。
我们正为免费使用App窃喜,却不知不觉用自己作为代价进行支付。纪录片中有句话:如果你没有花钱购买商品,那么你就是被卖的商品。我们像五花肉一样,构建起一个市场。你不再是特殊的个体,你的心理已被掌握,你已经无所遁形,你沦为工具。
最近,“信息茧房”这个词很火,人们困在各自的语境里,无法与不同阶层、不同志趣的人沟通。社交软件让茧房更厚实,因为它只给你看你认同的东西。这也导致国外愈演愈烈的政治上的两极分化,政治分裂在过去20年来最明显。
过去这些年,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可以在一分钟内叫到出租车;也可以足不出户享用各国美食;我们与朋友的沟通变得便捷;科技发展、医疗健康、工业体系也借助互联网上了新台阶。只是新技术发展如此迅猛,人类大脑还没有完成与之适应的进化。当技术拥有了权力和影响力,就不能不好好谈谈责任。毕竟,谁想当个工具人呢。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众号“冰点周刊”)
【适用话题】智能时代;操控与被操作;信息茧房;技术是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