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开展途径
2020-02-07范永琴
范永琴
摘 要:孩子的世界需要有憧憬,也需要有敬畏。让孩子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认知死亡,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关键词:死亡教育;幼儿;心理健康
有人说,我们是个从来没有“好好学习”过死亡的民族。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说错。想想我们从小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不管是从课堂上,还是在家里,都很少从一个整体的层面高度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其实也是“安全教育”,它教会孩子们珍爱生命,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死亡教育”的普及还有利于加强家庭和社会层面对幼儿的关注,将一些危险因素及时扼杀在摇篮之中,之前网上沸沸扬扬的双胞胎姐妹在海边走失溺水身亡的事件,如果孩子的母亲或者海边的路人能多留一个心眼的话,也许悲剧可以避免。此外,死亡教育还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品质的提升,因此它可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具体实施途径。
国外“死亡教育”中引人注目的一幕是,越来越多的儿童在父母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养老院,把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有的孩子勇敢地握住正处在弥留之际的老人的手,向他送上祝福的话语。
一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发现全班同学集体喂养的小白兔“玫瑰”死了之后,孩子们都感到十分伤心。于是这位老师计划开展一次与家长协同的死亡情感教育课,帮助孩子们度过失掉伙伴的悲痛。她给每位家长写了一封短信说明情况,并告诉家长们,“玫瑰”的死令孩子们悲伤,这可能会使孩子们想起他们喜爱的人或宠物的死,我们将在明天集合后,邀请孩子们参加一个讨论会,大家一起制作一本关于“玫瑰”的纪念册,来追忆与“玫瑰”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来表达对它的思念。另外,在最近一段日子里,有些孩子可能会经常提起“玫瑰”,有些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请您体谅孩子的情感表现。这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通过这堂情感教育活动和家长们在家里的情感教育协助,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正确对待死亡的情感体验,有益于树立他们的健康人生态度。这同样代表着美国人对儿童“死亡教育”两大基本目标:一是坦誠面对死亡事实,正确认识死亡;二是同时把它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份。
“死亡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不可不关注的必修课,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某种程度而言,也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加强“死亡教育”的教学,丰富其内容和实践方式,在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去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心灵上渐渐蜕变。
“死亡”在我国是一个大家都讳莫如深的词,因为它代表了不吉利,就和性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人提及。中国人总是回避和恐惧死亡,不能客观、科学地对待死亡,就如同我们对待性问题一样,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而生活中它又无法回避,常常让我们既尴尬又被动。人们对于不懂的、搞不清的问题,往往就不能正确地处理,甚至还会给人们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在碰到某些关于生命的事件时,我们就会体验“心乱”、“压抑”,“不舒服”、“不安心”多种情绪,大人们尚且如此,更遑论孩子们了。
在我从小的成长经历中,父母老师从没有给我讲过关于“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我也从来没有深入去想过,似乎讨论“死亡”这样一个名词显得有些深奥,也显得没有必要。很多人反对进行死亡教育,有的人认为会增加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还有的人认为年幼的孩子是没有死亡概念的,只会适得其反。真的是如此吗?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过一个儿童教育学者说,其实,如果家庭环境允许,很有必要给家里幼童养一只小动物。这不光是在陪伴小朋友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能自然的教会儿童两件事:可以让孩子自己观察承担“生命和责任”,更可以让孩子学会接受“死亡和怀念”。这一点真的说得真是非常好啊!
记得一个作者说:“小孩子的心中充满了对世界最初的敏感,能让‘生命、‘责任、‘死亡、‘怀念这样的词汇在孩子心中发芽,对以后的成长是非常好的。说白了,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章就是‘死亡教育,光教孩子‘欣欣向荣、‘忙忙碌碌,那并不是真实人生的全部。让孩子看到‘结束、‘离别,思考‘死亡这个词对于人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深以为然,如今的教育大都忽略掉或者有意识的避开这一方面,认为在幼儿阶段就说“生命”、“死亡”一类的字眼太过沉重、深奥,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其实不然,让孩子有意识的认识“死亡”,感受“生命”,会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体会生活,其益处是不可限量的。
实行“死亡教育”实际上是教会孩子什么叫“生命”、什么叫“责任”,怎样看待“生命”和“死亡”,让他们在面对这些事的不漠然、不惊慌失措,而是以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来迎接,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与生活意义非凡,对生命的尊重是每个人都应学会的,包括对自己。
比如让幼儿自己圈养一些小动物、照顾一些小植物,看着种子埋在土里,慢慢冒出新芽,最后抽枝发芽,长成一株水灵灵的植株,又或是看着一只幼小的小崽子在自己的照顾下慢慢长大,给它喂食、喝水,揣摩着它的每一个叫声和动作是什么意思,细心呵护,在它死去的时候为它安排后事等等,体验从生到死的过程,孩子们会学会许多,《临终——精神关怀手册》里面有句话至今很有感触:“死亡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临终者是它的门徒。这一过程让我们理解到什么是重要的、生命中最真的意义是什么。”
凤凰涅槃重生,毛虫破茧成蝶,死亡不是终结,它是生命的延续,让孩子真正认识死亡,才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