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0-02-07隋梅
隋梅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是小学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计算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它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计算能力 兴趣
前言: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都有哪些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呢?
一、创情境,激兴趣, 提欲望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学习进步的动力,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趋向。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努力营造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激发学生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一)贴近生活,认识正确计算必要性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混合运算”中,老师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帮老师到超市里去买东西,看看谁能够正确计算出,买完后还剩多少钱,引导学生们重视正确计算,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在生活中处处用到计算,计算失误是会吃亏或闹笑话的,激发学生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最好的向导与老师。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好动的天性和喜好表现自己所思、所创的欲望。
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例如在一年级学习计算“9加几”的新授课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彩笔或者是小木棒,自己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涂一涂,小组交流讨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凑十法”,体验到数学计算的有趣和快乐。
二、重算理,明算法,练技能。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构成。运算法则是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可操作。
(一)加强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在计算教学中,老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老师要善于选择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提供一些实物原型、直观模型,重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算理。在操作活动、实践活动中巩固算理算法,在小组内、班级内展开积极地讨论和交流内化算理和算法。
(二)加强训练,重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重视学生的口算、估算训练;加强对比训练,引导学生在不同类型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中明晰计算思维;重视训练学生的看、写、算技能的协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方法和习惯,以达到提高计算正确率的目的。
计算教学的例题大多呈现多种计算方法,要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但是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种求简,择优而用。
三、巧用评价,鼓励正确计算,体验成就感。
在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教学背景中,巧用评价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专项的计算练习中,老师要全面评价。大力表扬优秀者,采用丰富有趣的语言,例如:哪位是“武林计算高手”?谁是咱班的“计算才子”?谁的计算答案和计算器一样准确?老师要给予计算正确同学非常高的评价和激励,让他们体验到计算正确的成就感。同时树立榜样,对出现计算错误的同学提出期待,激励同学们认真对待每一次计算。也可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小红花奖励,减少作业等),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例如:每天的家庭作业计算全部正确的给予一个笑脸,一周集齐5个笑脸,便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集齐10朵小红花就可以给予奖品奖励,或者是参与批改计算作业1次。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调整有效的对策,不断引导学生时时正确对待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课堂活动中,不少老师关注的是题意的分析,算理的讲解,如何列算式,而忽视算法的讲解和对计算结果的评价。很多学生的试卷中出现列式正确,而计算结果出现失误,导致丢分。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在课堂上应当“一视同仁”,既要重视算理的讲解,也要重视对算法的跟踪查询和对计算结果的关注和评价。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一些小组竞赛游戏,“小鱼吹泡泡”、“给向日葵画花瓣”、“串糖葫芦”等一系列游戏,随时评价学生们在课堂练习中的计算情况,及时给与鼓励与评价,创造一种积极正确计算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每一次正确计算,老师都足够关注,认真评价,体验正确计算的喜悦和成就感,进而端正认真计算的态度。
四、准确把脉,科学练习,有效提高
(一)专项练习,重视反馈。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先学习口算400×20,210×30,再学习三种类型的笔算114×23,340×21,209×18,在專项练习中发现,学生们口算掌握很好,三种类型的笔算掌握也很好,但是却出现了新的问题,在笔算287×63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多次进位导致计算的失误,那么老师针对学生们的反馈就会设计相应的练习题,有目的,针对性较强地引导学生去练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查漏补缺,持之以恒。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场“持久战”,贯穿小学五年,更贯穿于每天的数学课堂,每天的练习,每天的作业。建议老师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都有针对计算的练习和对计算准确率的评价,可采用“N+2”的模式,N代表每天需要学习巩固的新知作业,2代表两个类型的计算题,老师要及时批改,及时评价,随时关注学生的计算反馈,灵活布置计算作业,相信,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取得进步。
结束语: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去发现、探究更多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