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2020-02-07谢利红郭兰
谢利红 郭兰
摘 要:目的研究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视角。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640名大学新生。结果述情障碍总分及其各因子与心理症状总分及各因子显著正相关,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达到25.3%。结论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关键词:大学新生;述情障碍;心理健康;个案访谈
述情障碍(Alexithymia)最早发现于医学领域,其实在日常交往中,也会接触到具有述情障碍特征的人,表面上他们生活正常,但是通过接触,就会发现他们语言琐碎、词汇贫乏,缺乏感受性体验等特征。国内外对述情障碍的发生率研究中表示一般正常人群中约为9.3%-18.8%[1,2]。述情障碍是导致心身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預测作用,为大学新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某高校大学新生中分层随机抽样,抽取7个大班共640人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36份。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资料调查表。
二、结果
(一)述情障碍得分分析
述情障碍的发生率为9.75%,比国内外在一般正常人群中研究得出的发生率略低。经过卡方检验,述情障碍在独生子女(12.91%)和非独生子女(6.89%)中所占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x2=6.549,P=0.01<0.05)。
理工科学生TAS总分(t=-3.15,p=0.002<0.05)、F1(t=-2.31,p=0.02<0.05)、F2(t=-3.06,p=0.002<0.05)得分高于文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学新生不同生源地之间得分差异显著,TAS总分(t=3.00,p=0.05),F2(t=5.46,p=0.004<0.05),事后多重比较得出,农村与大中城市、县城与大中城市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二)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1.TAS-20与SCL-90的相关分析
TAS-20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即述情障碍水平越高,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症状的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述情障碍的F1、F2、F3因子都进入回归方程:Y=0.736+0.027(F1)+0.014(F2)+0.009(F3)。F1的偏回归系数(t=8.942,p=0.000<0.001)、F2的偏回归系数(t=2.869,p=0.004<0.05)和F3的偏回归系数(t=2.497,p=0.013<0.05)经过检验都具有显著性,表明所建方程是显著有效的。复相关系数为R=0.503,R2=0.253(F=66.445,P=0.000<0.001),即述情障碍的三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是25.3%。
三、讨论
(一)大学新生的述情障碍情况分析
述情障碍的发生有较多原因,神经机制、个人成长经历、家庭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等都可能成为述情障碍的原因。独生子女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教养方式和家庭行为模式有关,独生子女在家得到更多的关注,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可能阻碍了辨认和表达情绪情感能力的培养。
(二)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TAS-20总分及其各因子与SCL-90各项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且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通过个案访谈表明该群体的确存在大学生活不同方面的不适应和心理困扰。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可以从改善述情障碍的角度出发,国外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团体辅导、放松训练、角色扮演、健康教育课等治疗,述情障碍的分数显著下降[3]。处于成年过渡期的大学新生,其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心理仍未发育成熟,尤其是伴有述情障碍症状的大学新生,面对新的环境,适应不良或遇到挫折压力极易发生心理问题,鼓励述情障碍大学新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辅导及干预措施,有利于预防某些精神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Franz M, Popp K, Schaefer R, et al. Alexithymia in the German general population[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08,43(1):54-62.
[2]Mason O, Tyson M, Jones C, et al. Alexithymia: its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in a British undergraduate sample[J].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5,78(1):113-125.
[3]Taylor G J, Bagby R M, Parker J D. Disorders of affect regulation: Alexithymia in medical and psychiatric illnes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