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刻“雅趣四方双耳瓶”的创作感悟

2020-02-07

山东陶瓷 2020年6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松树

李 雯

图1 雅趣四方双耳瓶

“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翛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闲云似我闲。”古画中的松就如这诗中所述,设色静雅,敷色妍丽,气韵十足,松的画面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当松树图中加入人物的互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象征,组合在一起以后意蕴丰富,构图巧妙,往往能够透过画面,感受到山野田园的自然风光,秀丽而朴拙的古风扑面而来,这样的描绘往往具有引人入胜之效,无外乎古往今来,众多艺术题材中都少不了“松”的身影。

图1“雅趣四方双耳瓶”上的陶刻创作便是围绕着“松”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同传统绘画一样,紫砂陶刻主题的来源跟文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顾景舟大师提倡的“文人紫砂”的概念,正随着当代紫砂艺术的大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有着文化的加持,紫砂陶艺以及承载于紫砂之上的陶刻艺术创作才能够更加的枝繁叶茂。“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松这一艺术形象深受传统文人画家的青睐并非是偶然,用紫砂陶刻的形式来演绎“松”这个主题,首先就要理解这一主题背后的故事,正如我们说山水画的独立在于文人对于自然山水的欣赏有关,对于“松”这个主题的内涵解读,也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逻辑范畴当中。

关于松内涵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为松树的树龄很长,历经寒冬也不凋零,所以被世人认为是长寿的象征:“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这种初始的解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阐发,将“常青”的概念拓展,不仅仅指单纯的生命延续,更成为“活力”的象征,紫砂艺术造型中有“岁寒三友”这一题材,则赋予了其高洁的形象,这些拟人化的解释最终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正面想象,每当我们看到松的形象时,就能解读出其背后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雅趣四方双耳瓶”的瓶面上丰下瘦,并不是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在构图的时候需要将上下的场景铺开,整体分为三层,高景、中景、底景,一株苍松扎根于地面,人物以闲适的姿态倚靠在树干之上,在松树的旁边还有几根细小的竹子相伴,人物的衣着,神态一方面体现出丰富的“古”味,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树干蜿蜒向上,用转刀法模拟出树皮本身的肌理,上方的针叶次第分布,虽不茂密,但却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两者构成了整体构图的中上部分,“雅趣四方双耳瓶”的瓶面底部则描绘了溪流的一角,丛葱青草正散发出勃勃生机,水的流淌与水岸的分界通过深浅不同的下刀来进行表现,生命力与自然的关系在这样的构图中纤微毕显,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诗意,透露出每个人内心中向往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渴望。“雅趣四方双耳瓶”的另外一侧,通过刻字的形式将自然这一核心点了出来,“云出人间和而为雨,泉流石上清余出山。”大意就是雨水之所以流淌诞生,是因为上天的云,泉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高高的山。我们人之所以能够获得闲适的生命,感悟自然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就是“雅趣四方双耳瓶”之所以将人与松共同塑造,引出这一缕遐思,让思考的回旋化作美丽且富有诗意的图景,在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综上所述,“雅趣四方双耳瓶”对于意境的塑造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而是通过一景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让每个看到这件作品的人都能够通过陶刻中所透露的诗情画意来联想到自身,在意和境中收获独一无二的答案。这种情与景的交融正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灵魂,通过触景生情达到精神与艺术双重感悟。

传统艺术创作主题当中,还有很多如“松”一样的文艺形象,通过陶刻的技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重新组合演绎,将自我的情感跟传统文化艺术主题进一步融合,从而塑造出符合当下时代背景和文化艺术语言的紫砂陶刻作品。紫砂陶刻中的诗意不仅仅是单纯的参考过去,更要用自己独有的理解去开拓未来。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松树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