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六方乳鼎壶”的制作感悟
2020-02-07承青青
承青青
图1 六方乳鼎壶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改变我们的思想认识,并最终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浩瀚繁多的文化艺术创作更是将这漫长的历史装点得丰富多彩。紫砂艺术虽然仅仅只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但却通过对瓷器、陶器、金属器、木器、石器借鉴吸收,相互融合,在不断的汲取中发展壮大,形成了现在姿态万千的紫砂艺术,在这些不同形式的形体转换中,能够发现形体美跟文化美的真谛。
当代紫砂艺术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然步入稳步成长的艺术积累阶段,对于紫砂工艺制作的总结、发现,成为了当代紫砂艺术创作者自我成长的途径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非常便捷的接触到外部世界,这种思维的扩张,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也为当代紫砂艺术的创作思想带来了新的变化。对于传承至今的紫砂壶造型,人们是普遍喜爱的,但同样也是并不满足的,现代文化生活中一方面是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颠覆,一方面又追求古典时代的种种精神状态,就在这种矛盾和统一当中,对于传统紫砂壶式的修改变化就成为了必然。图1“六方乳鼎壶”就是从过去“乳鼎壶”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对受到过现代学院教育的人来说,现代工业所带来的美是一种技术堆叠以后的暴力美学,当整个社会经历过残酷的工业化改造以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还停留在过去对田园山川的渴望,这时候复古的思潮就会萌发出来,而这就是“六方乳鼎壶”以及与之类似作品所诞生的文化基础。
古代人往往追求一种贴近自然,信手拈来的自如心态,在传统“乳鼎壶”上看不到直面自然的坚硬,而是一种如同水流一般的柔软,它虽然有重量,但却柔和的让人感受不到其中的沉重。“六方乳鼎壶”的形体气质却完全相反,它的轮廓更加凸显了其自身厚重沉稳的一面,没有任何柔软和妥协,整体散发出一股坚硬的气质,这非常的简单直接,但却依然嫁接在传统之上,犹如挣脱了传统思想束缚,却又回过头来重新塑造传统。
“六方乳鼎壶”采用绿泥来进行制作,绿泥含砂量较少,但由于本身目数较高,所以对于包浆的处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可以制作的非常细腻,烧成之后表面看起来略显粗疏,但摸上去却触感滑润,手感绝佳。这把壶虽然是从“乳鼎壶”的造型衍变过来的,但两者的形体气质却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在这把壶上,壶面具有典型的切削感和转折感,这是圆形的曲线所不会具有的,冷硬的棱线从壶钮一直延伸到壶底,中间经过了两次转折,一次是壶钮到壶盖的部分,钮身曲润内凹,钮顶同钮座趋平,壶盖就如同钮顶的放大,而壶口则相当于钮腰,壶腹的线条保留了乳鼎壶腹鼓的特征,同样也将棱线向外扩张,这种扩张非常考验制作技艺,特别是壶面到壶口部分的连贯性,单一块面的连贯非常容易保持,但要将壶身的六个面都塑造成同样的流畅并彼此连贯就需要相当细腻的镶接技法,在传统紫砂壶中,壶面曲线的弧度越大,对工艺的要求也就越高,在这把壶上同样如此,更重要的是壶腹扩大以后,线条不能无限的外延,在下落的过程当中要逐渐收拢,至壶底向内收紧。
相传“武陵洞一名西施洞,在龙山下,去湖父十里,有石乳凝结,若幢幡羽盖状”,文中的“石乳”便是乳鼎造型的由来,其壶足的塑造便是根据洞中的石乳凝结后所形成的外形制作而成的,再加上“三足鼎立”这一传统文化意蕴,乳与鼎便这样融合在了一起。在“六方乳鼎壶”的制作上,壶身展现了硬朗的一面,且棱线转折有度,对于“足”的塑造就不能进一步的强调,而需要突出其“鼎”的一面,鼎足而立,首先是稳,壶身的气质本身就显得“重”,加上稳定的三壶足,作品的重心在视觉回馈中进一步下沉,让方器的特质进一步的发挥,确立了作品整体的风格气质。
紫砂造型艺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取与舍之间凝练出符合当下社会风格气质的作品,在不断的选择与组合当中,挑选出其中的最优解,让紫砂文化在时代的转变中传承延续,并不断发掘出更好的审美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