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020-02-07张文娟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文/张文娟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10月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为中国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
关于农业农村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九届五中全会同时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从这两个视角学习和观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可以看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内,科技创新在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必将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要以科技创新,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中国粮食生产“十七连丰”,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但是,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外部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也在明显增多,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在粮食、种子和耕地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科技创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要以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照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的乡村社会经济体系,展现全新的、更多惠及民生的功能形态,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科技创新赋能并提供关键性的解决方案。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正在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城乡关系正在进行着深刻的调整。同时,乡村社会加快分化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在发展壮大,要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必须以科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农产品加工业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推动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适宜农村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要以科技创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继续依靠科技的力量。“十三五”时期,我们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扶贫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增强“造血”功能,才能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提高内生发展能力。
要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推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并通过多种机制创新优化和完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新装备、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如杂交水稻与杂交玉米品种等的大面积推广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面向“十四五”,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重大方向性问题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针对当前各个领域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够的问题,要进一步探索基于农业产业链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农业农村科技在品种选育与培育、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增效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从而有效解决制约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