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产业要坚持走“优势特色”发展道路

2020-02-07高茂林中国食用菌协会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食用菌

文/高茂林 中国食用菌协会

食用菌过去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农产品,在种植业及食品管理上,长期归类于蔬菜。随着时代的变化,食用菌有了独立的身份,在生产、食用及其他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多了起来。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位置特殊,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帮手。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初步实现现代化,食用菌在保健和药用市场上也有了一定重要地位。

全国食用菌在生产上遍地开花,在品种上百花齐放,总产量和产值节节攀升,惠农成果得到政府、社会的肯定。在科研教学领域,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涌现了2位院士级的领军人物和国家级科技大奖,地域性的成果更是繁多。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食用菌整体实力已经实现历史性超越,在国际上有份量、有话语权。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与环境,更是全行业抓住了历史机遇,发挥了拼搏精神,在努力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我国在国家政策层面多次提及食用菌产业,这不是偶然的。其影响决不是短期的,其中的丰富内涵和长远的历史价值要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当前,要认真学习领悟,在悟深悟透并把握好政策内涵的同时,一要大力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把党中央的政策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与大力支持,继续争取好的环境与氛围;二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在优势特色、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作文章,继续在苦练内功上出实招、见成效;三是要充分理解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继续发挥产业特色,三产融合发展是食用菌未来的重要方向;四是着力解决好当前行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的特色不够明显、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质量不够稳定、生产经营不够规范、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防范风险的意识与能力不够强等突出问题。

坚持产业定位

食用菌产业具有传统式生产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相互包容共存的特点,既可规模化生产,也可以分散式培植,与我国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特点相吻合。食用菌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相对具有“短、平、快”特点,在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上优势明显,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优选产业。

食用菌对农业废弃物及自身生产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可以与林下经济同步结合,与其他农作物间作轮作,可以精细化用水节水,精准化用肥用药,可精细化预防重大病虫疫情,对于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利用作用突出。这是产业可以长远发展并得到政策支持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些地区综合发展“三农”工作的有力依托。

食用菌与健康产业关系密切,宜于实现三产融合。“可食、可药、可观赏;可农、可工、可园艺”特征明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效率,易于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优势生产区域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平台。

食用菌产品有丰富的国内外市场。新时期,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产业、资源及市场在竞争中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饮食结构和偏好趋于融合及多样,食用菌因具有“美味、营养、健康、时尚”的特点成为大家的共选,已经并将继续成为餐桌及食品、药品的重要原料。目前,中国特色的珍稀食用菌已经走向世界各地,我国食用菌技术、装备、人才和资本正在加快“走出去”,日渐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

坚持质量优先

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的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食用菌行业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抓住转变、优化和转换的机遇,克服市场下行与竞争加剧的困难,在积极调整中稳步前进。当前,信息、资金和技术跨境流动更加频繁,5G、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全行业要下大力气进行自我创新和革命,全面提升食用菌供给的质量,打造行业诚信基础并形成品牌力量,走高质量、高效率、品牌化发展道路。产业发展要继续国家的三大攻坚战,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克服急躁思想和情绪,沉着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在改革中实现转型升级,在供需上实现双向突破。发挥好食用菌产业中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能动。

要建立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企业和菇农要牢固树立“产品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围绕产品质量提升做好规划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食品安全必须以标准化为尺度,通过标准化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质量安全要保证万无一失,在菌种、基料、装备与物资、生产规范、物流与保鲜、精深加工、检验技术与生产工艺等方面严守安全关口。下力气破解社会上关注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不规范用药等热点难题,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信用水平和风险预警监测能力。随着产业的壮大,行业内出现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大户,在市场开拓、产业进步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问题也随之同行。在政策风险上,要注意用水、用电、用工和用地政策的变化,加强对信贷、汇率、税费及信用政策的学习掌握,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防范。各地各单位对急需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正确对待人才的合理流动,防止对人才的恶意争抢。规范营销、直销和代理工作,建立可能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着力提档升级

坚持提质导向。政策和市场是引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是政策鼓励的方向,也是市场需求的方向。食用菌产品及上下游产业要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这也是各地各单位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企业要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及产品的附加值。产地要注重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形象,提升社会和市场影响力,提升地域品牌的价值。

深化“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工作。产业发展既要有规模更要有内涵,没有规模和体量难以形成份量,没有发展的质量和文化内核就难以持久。同时,要防止野蛮式成长。目前,一大批食用菌主产县已经具备“一县一业”的基础,要在巩固发展质量上调整内部结构,打造并真正形成地域品牌。一大批乡村已经具备“一村一品”特征,有的还有待于接受市场的进一步考验,要注重培育市场龙头,加强与品牌企业的连接与紧密合作。要讲好“食用菌故事”,注重“信用食用菌”内涵,形成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地域性食用菌文化。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小蘑菇大产业新农村”工作的基础上,全国可以建成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质量的“十亿百县,千企万村”典型。

建设“数字食用菌”。要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食用菌”工作。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血管、决策的神经系统、产品出行的工具,缺之不可。要加快建成“中国食用菌大数据”平台,从服务企业和市场出发,通过互联网应用、大数据分析,为食用菌生产、价格、交易、融资、技术和风险的监控提供服务,在社会上宣传并营造食用菌产业诚信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市场交易的便利性和质量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减少恶性竞争和不公平竞争,让企业及行业安心经营、放心交易和创新发展。

提升国际合作水平。通过与国际蘑菇学会等国际组织合作,提升我国产品与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产品与装备等“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通过加强与日本、韩国等技术交流合作,以引进、吸收、合作等方式,提升我国的生产与技术水平。加强与世界各国(地区)的信息沟通,开拓国际视野,奠定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推进“小蘑菇大产业新农村”建设

以引导推进深化“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为重点,积极参与并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活动。以提质增效和品牌打造为工作重点,实施“十亿百县,千企万村”工程,通过几年努力,形成一批产值过十亿的集团化企业、百余个“一县一业”的优势区域、千余个地方龙头企业和万余个“一村一品”乡镇村。

通过社会媒体报道、联系政府部门并建言献策等方式,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及健康形象的宣传,形成良好的政策、消费环境与氛围。通过在销地举办“一县一品”采购洽谈会、在产区举办行业博览会等方式,搭建地域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平台。通过“中国食用菌大数据”平台,展示宣传行业优秀企业和优秀品牌,提供产销信息服务。通过组织专家组下乡、技术人员培训等方式,为基层解决技术难题。

“中国食用菌大数据”要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数字服务。要加快完成全国食用菌行业信用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的第一阶段工作,实现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并发布。以大数据信息平台为枢纽,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长期运行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信用等级评定机制、信用成果的发布及利用机制。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与国家发改委信息信用平台连接并实现联合奖惩,为行业、政府部门及社会管理提供服务,引导并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规范发展。

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加强行业技能培训。加快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完成食用菌工厂化研究报告、“十亿百县,千企万村”发展报告、行业调查统计分析报告等。启动团体标准立项及制定工作,开展食用菌产品认证项目。办好精准扶贫栽培技术培训班、“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管培生培训班”等培训工作,加强标准宣贯、认证体系宣贯工作。推进与国际食用菌行业的技术、标准的交流与合作。

大力宣传地域及企业品牌,精细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根据产区、销区和产品等特点,结合地方及企业要求,精准开展推介宣传活动。顺应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趋势,为地方及企业提供品牌推广服务。精细化办好一系列推进行业宣传、研讨、展销会议等活动,为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信用良好企业提供交流交易服务。

猜你喜欢

食用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秋季食用菌 农事巧安排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