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的低效不值得炫耀
2020-02-06陶瓷兔子
陶瓷兔子
一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一篇名为《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辛酸》刷了屏,但仔细观察一下蛮有趣的,我身边转发文章的大多都是二十五岁左右的年轻人,而那些身经百战的职场精英却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我跟一位创业的朋友聊天,略煽情地问他,你见过凌晨三点的上海吗?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见过,现在很少了,他秒回我,如果一个人创业创了五年还要靠自己每天苦熬才能维持,那就真是糟糕透顶了。要么是规模太小没实力招募团队,要么是疑心太重不肯放权给别人。无论哪样都不是什么值得感动的事。
我已经过了那个需要炫耀自己很忙很累的年龄了。不需要靠压缩休息时间来表忠心做业绩。而另一位做人力资源的朋友吐槽得更是一针见血:
一个PPT做八十页,逻辑能力一定有问题,做了八十页都不知道保存,工作能力更是堪忧。这种拎不清重点办不好事的实习生,哪个公司的老板会留?
现在早就不是拼勤奋拼加班时长的年代了,老板才不在乎你有没有苦劳,公司要的是高效。
二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人跑去问老板:我都有十年的工作经验了,为什么你还不给我涨工资?老板回答说:你不是有十年的工作经验,而是把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年。
一个简单的方案做几百页的PPT,绕来绕去说不清,一个用Excel嵌套公式两分钟算完的数据,非要用肉眼和计算器手动核算,把自己熬得疲惫不堪,还总是拖别人后腿。
一个朋友的哥哥,前年被公司辞退了,逢人便抱怨:
我一毕业就进公司,给公司打了十五年的工,我兢兢业業,老板交代的所有事我都毫无怨言,加班加点做完,十五年我没有迟到过一次,没有迟到过一次呀。
他说得悲愤不已,可我除了有点儿为他难过之外,更多的却是疑惑。
做完老板交代的任务,那只是最低限度地完成工作,根本无法当作加分项,更别说还要屡屡加班加点拖延时间。而十五年的工作,是有多平淡无奇,才需要拿“我从没迟到过”来说事?
有句话这样说:三十岁以后还在加班的,跟三十岁以前没加过班的人一样失败。
勤奋诚然是职场最重要的素质,无论你天资有多聪颖,初入职场时都必须得经历一段曲折反复的学习曲线,经过大量必要的重复之后,才能找到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但这些基本能力的积累,大多都是在毕业三到五年之内完成的。
你二十二岁的时候提交了一份八十页的PPT,老板最多会叹息两声觉得你工作不得法需要多加练习,但若你三十二岁的时候再提交同样啰唆的东西,只怕老板会立刻炸毛生出把你辞退的心。
职场的前三年尤其重要,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得的容错期。在这三年中,比拼的是勤奋,是态度,是谁把工作看得更重,谁能令行禁止,谁能随叫随到。
但也仅仅是这三年而已了。
三
我实习时的美国老板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人生的进阶,不是靠努力努力更努力,而是学会更聪明的努力。
他的桌面上永远开着一个计时软件,做一件事花多长时间,今年做和明年做分别花多长时间,自己都要心里有数,如果同样的一份报告,你刚毕业那年做了一个小时,毕业五年还是一个小时,那一定是你的问题。对时间的记录可以强迫一个人不断反思: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人的体力、精力、注意力是一定会随年龄增长而不断下滑的,而年龄渐长还意味着你需要应付更复杂的关系,恋爱,婚姻,亲子等。这时再去跟刚毕业的年轻人拼熬夜加班,拼第几响之后能接起老板的电话,根本占不到便宜。
以销售人员为例,刚入行的销售人员可能需要频繁跑街打电话才能拉来客户,但能跻身资深销售的,一定不是靠腿比别人长,跑得比别人快,而是靠制定策略,维系关系的能力。
退一万步来讲,如果你的工作真的枯燥又艰巨,老板每天给你布置超量的任务,只能靠简单重复来完成,才不得不加班到凌晨三点。
而你有没有离开的能力,又是另一个问题。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小算盘,转身走开或是忍气吞声,都是计算之后的结果。
职场上没有单方面的压榨,只有双方默认的苟且。
四
2012年之前,手游市场一片惨淡,无论是打游戏的还是做游戏的都被当作是不务正业,谁能预料如今那批靠手游起家的公司能爆发性盈利,赚得盆满钵满?
2014年之前,还没有自媒体这个词,传统媒体依然凭借巨大的惯性把持整个市场,谁能想到短短三年之内,自媒体行业爆发出惊人的红利,反而将传统媒体冲击得摇摇欲坠。
就在这两年,线上课程和服务做得风生水起,谁又能想到,有了钱和闲暇时间的现代人会做出相反的事情,从线上重新回到线下,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世界?
吴伯凡老师在《见识》一书中,写到了茑屋书店的例子。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随身听及掌上游戏机的出现,出版业开始走下坡路。就在这个时候,增田宗昭逆潮流而上,在枚方市开了一家茑屋书店。
茑屋书店并不仅仅卖书,增田宗昭还买下了整栋大楼以及周边的两栋大楼,打造出一个生活中心。中心里面有各种美食和高档商店,一家人可以在里面待上一整天。
在互联网时代,购物、看影视剧这类事情可以在网上完成,各大网站的竞争非常激烈,是线下生活的平台反而没有人投资去做,增田宗昭就是看准了这个机会另辟蹊径,将茑屋发展起来的。到2018年,茑屋已有近七千万会员,占日本总人口的60%。
人的职业生涯,一开始拼的是勤奋和听话,然后是经验和资源,最后是视野和洞见。
你要很努力,但别只努力,比苦熬更重要的,是效率、能力和格局。
别让你的努力,只感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