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科学素养研究
2020-02-06吴德雷
吴德雷
【摘 要】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受国外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大,从教学整体的认识上亟需进行改革创新。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阶段性任务中,对五年级至六年级学段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学生能基于对科学的认知,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供讨论的问题。但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主观意识浓厚,习惯用指导性语言和行为在讲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但缺乏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信大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知识的探索中,成了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关键任务。本文以“谁先迎来黎明”一课为例,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
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渗透到我国小学的义务教育中,但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教学思维对我教学工作的影响还是很大。因此,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涌入,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产生了很大冲击。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授课、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了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谁先迎来黎明”一课为例,对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最终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经验。
一、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有问题可问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五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设置问题,诱发学生在原有认知上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在课堂上需要精心组织和策划并设计课程一些问题和节点,让学生面对问题产生诸多疑问,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有问题可问”,产生问题后,才能激发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谁先迎来黎明”课程时,教师先邀请一名男生一名女女生站在教师的左、右两侧,面对课堂上的同学们。而后,教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篮球,向所有的同学提问:“假如我旋转篮球,大家觉得教师左、右两侧的男、女生两位同学谁会最先看到篮球?”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被教师手中的球所吸引,而后用心思考和推测,最终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后,教师开始旋转篮球。按照逆、顺两个方向旋转。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所观察的重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如:篮球转动的方向关系、男女生所处位置关系等。通过这样的引导鼓励,学生发现了问题和规律,最终推断出了正确的结果。这样通过预先创设情境、再实践检验结果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度,也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将学生带入探索科学的氛围中。因此,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利用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独有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在问题中进步,最终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二、通过优化和改良教学环节,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想提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积极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创设并改善教学情境,通过设置合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由被动提问向主动发问的方向转变。例如,在讲授“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时,教师可将讨论分成两个时段,每一时段设为5分钟。首先介绍模拟实验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而后让学生判断地球自转方向。而且,教师不能对讨论内容预设前提条件和要求,刻意限制学生讨论的范围,而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并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如何利用地球仪或手电筒模拟实验”“可以借助某种条件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等诸多议题。这一系列的讨论为学生之后自主设计实验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自由地探索,并完成了猜想、预测、假设和提问的一系列过程,学生自然成了科学研究的主体。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敢于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无障碍的思想交流氛围,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把自己对问题的印象、感受、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勇敢地提出来,让学生与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进行酣畅的交流。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与快乐的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谁先迎来黎明”时,教师对学生讲:“‘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开展积极讨论,完成本组的实验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给予学生肯定,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为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情境。通过这些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亲切和信任,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同步发展和提高。
四、通过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产生质疑,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质疑是思考的前提,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多数教师为了完成课堂目标,往往采取指导性的问题设计方法,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提问受到阻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对科学提出疑问,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疑问,才能脑洞大开,活跃思维,才能主动探索并大胆创新。例如,教师可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问的问题?”学生根据本组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另外一组学生同时进行试验结果的演示,结果两组的实验结果不一致。教師此时可以顺势提问: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怎样判断是哪一组出了问题呢?这时,有同学提出两小组同时进行试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密切关注演示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比观察,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导致两组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其中一组地球仪在转动时方向是相反的,从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方向”的深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授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科学知识的原理、重点和难点、结论等主题进行大胆质疑,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授课前的课堂问题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并使其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深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成专门的课题认真探究。在备课过程中,积极研究学生的思维轨迹,在关键处设置节点,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大胆、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程结束时,也要做好总结评价工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对不甚理想的同学也进行鼓励。最终,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顾秋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化学科学素养[J].学周刊,2014(01):130
[2]钱丽华.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实践和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刘文广.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宿迁市经开区南蔡实验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