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关明月

2020-02-06冉袖言

广西电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老井集体经济房子

●冉袖言

深秋,下着绵绵的雨。

我和几个同事相约去看望百色供电局派驻到靖西边境线的龙邦街扶贫已近三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农春刊。

我并不是第一次去龙邦。但是,这次却因为下雨天的缘故,为驻村工作队员们腾了一点短暂的休息时间,可以陪着我们到小镇上走走。于是,我们撑着伞走在龙邦街上,雨伞如一只只浮动的小船,在龙邦街的巷子里穿行。

偶遇龙邦街的村民们雨天出行,她们欢快地与农春刊打着招呼,雨水顺着排水沟往下流,把龙邦街道冲洗得更加干净。

我的眼前又浮现起第一次到龙邦街的情景。那是两年前,因为采访任务,我第一次到了龙邦街。那时候,街道路面还没有硬化,雨天被踩得稀烂的泥巴路被太阳爆晒后凹凸不平,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不熟悉路况的话,很有被崴脚的风险。龙邦街的山脚下,有一口年久失修的水井,水井里的水是从山头的泉眼出来后在下游进行储蓄的。由于无人管理,水井里长满了绿色的浮游生物,水里还泡着一只被人丢弃了的鞋子。那次的龙邦之行,我交了白卷。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龙邦街的改变。刚到龙邦街不久的第一书记农春刊难为情地搓着手说:“我现在刚熟悉完情况,我需要时间。龙邦街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了,我得一件一件地办。”

今天,刚好下着雨。这样的雨天,村民们不方便外出,于是,我提议随便找几家贫困户,到他们家里坐坐。这一坐不要紧,龙邦街这两年的变化成了村民们数不完的家珍,大家争先把这两年龙邦街发生喜悦变化的故事都讲了出来。

感恩账

当我们走进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杨兴龙家,杨兴龙因为下雨天出不了门,正在家里看电视。农春刊介绍,杨兴龙的房子是前年建成的,杨兴龙家是龙邦街第一批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贫困户。杨兴龙家的房子装修得很漂亮,仿木地板的瓷砖铺满了一楼的大厅,客厅半个墙裙也贴满了墙砖,在转角的线条处还包了阳角线。

杨兴龙说,他原来的房子和现在的对比,那简直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完全不能比较。原来住的房子是泥瓦房,泥巴和石灰混合彻的房墙已经裂了两条缝,到了冬天,风就从裂缝里灌进来,只能用报纸搓成条把裂缝临时堵上。杨兴龙觉得裂缝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屋上的瓦片因年久失修风化后很生脆,经不得半点风雨的袭击。“前年夏天,有一次下了冰雹,冰雹击穿了瓦片,冰雹连着雨直接就下到了屋里,真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啊。我没有办法,只能找铁桶来接,冰雹穿过屋顶,掉在铁桶里乒乓作响。”杨兴龙回忆道。他还记得也是在那天,农春刊冒雨赶到他家看冰雹有没有对房屋造成损坏。

“自那次以后,农书记一有空就找我聊关于建房的事情。”杨兴龙说,“建一个房子,我不想吗?我想啊!我做梦都想!可是我没有钱啊,我担心我建到一半没有钱就不好收场了。”建房的事情,如同一只冬眠后醒来的虫子,不断地咬着杨兴龙内心。他当时手里只有两万来块钱,要建一个房子,即便在农村,那一点钱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不久后,杨兴龙的儿子告诉他,自己有女朋友了,想结婚。

没有房子,怎么结婚?结婚和房子的事情,如同鞭子抽在杨兴龙的心上。

这时候,农春刊告诉他,像他这样的建档立卡户可以享受到危房改造的补助,按他的条件,可以拿到3.2 万元。杨兴龙开始盘算:国家补助的3.2 万元,加上自己手里的钱,建个房子的主体也是可以的了。实在不行就简单装修一下,先把儿子结婚的事情应付过去了再说。也是天降喜事,杨兴龙正在谋划建房的时候,他在越南做生意的弟弟主动说要帮他出几万元,等有了钱再还。这真是杨兴龙一生中遇到最开心的事了。

杨兴龙建好房子后,儿子也如愿认领把女朋友变成了妻子,崭新的房子配上新过门的新人,杨兴龙觉得人生也仿佛有了新的盼头。

住进了新房的杨兴龙在农春刊的帮助下,又去申请了5 万元的免息贷款办起中药材山豆根的种植,目前已种下了7 亩,还有13 亩他也打算尽快种完,他说这20 亩山豆根种好了三年后大约能收入20 万元。

杨兴龙说,房子从他心中的规划图变成真实房子,现在还能去租别人的土地来扩大药材种植,全靠农书记这个主心骨为他打气、想办法、跑补助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对国家,对党,对工作队员们和亲人们心怀感恩。杨兴龙有一本感恩账,心里永远记得清清楚楚:没有国家的政策和扶贫队员们的帮助,一个肢体不健全的人,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不可能的,是想都想不到的。

当我们开玩笑问杨兴龙,这笔“感恩账”打算如何还时,他很认真地说:“我作为边民,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事,听党和国家的话,就是对国家的最好报答。”

母亲井

龙邦街的村民们都知道龙邦街山脚下的那口井。那口井在龙邦街已存在了40 余年,如同烙印般刻进了街民们的心中。这是他们的母亲井,这口井哺育了这个小镇上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口井里的水来自村民们称为“水源林”的山上的清泉,来自大自然、来自茂密的树木根底下,街民们称这水为“木根水”。

对这口井,街民张菊萍印象很深。

张菊萍是龙邦街上的老街民了,但她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是从不远的洞化村嫁过来的媳妇。当年的小媳妇如今变成了年逾60 岁的老人,但她对这口井的感情,却不比龙邦街土生土长的人少。她说她嫁过来的时候是1978 年,正值20 岁。那时候这口井里的水很清,清得可以看得到井底的细小沙石。那时候她们每天早上都要去挑水,伴着清晨的露珠和太阳,从这口老井里面挑着水走过山间里的小路,反而觉得清晨起来挑水也是件快乐的事。

龙邦街的街民们对这口井的爱护延伸到对井水上源的山林的爱护,因为大家都知道是山上茂密的树林给大家带来了这清甜的水。“再缺少柴火,我们都从来不去乱砍伐这山上的树,所以这山上的植被才得以保护,这股清泉才能从山体里沁出来养育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街民。”张菊萍说,“在以前的年代,如果谁去这山上砍树,那他就是人民的敌人,他会被大家拉来批斗的。”这口井给了龙邦街的街民们许多甜蜜的回忆。

在初夏的干旱季节,泉水虽然有偶尔短缺,但却也能勉强满足镇上居民的饮用水需求。

后来,政府考虑到改善边民的生活,为边民们拉了自来水管到家里,龙邦街的街民们开始忘记了这口井。

有一年,因为修高速路,龙邦街的自来水供应突然不正常了,街民们经常几天没有办法正常用水。这时候,人们才想起这口差不多被人们遗忘的老井。于是,纷纷又担着水桶走向这口老井。老井还是原来的老井,但也不是原来的老井。老井还在山脚下,还在原地,但这口井却因为无人搭理而尽显沧桑,水面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和浮游生物。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人们突然觉得,这口老井,已成为了龙邦街不可缺少的存在。人们沉默了,叹气了。

当驻村第一书记农春刊做基础设施整改摸底调查时,他没有想到,村民们集体发出的强烈要求,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修建这口老井。

重修这口老井,既是街民们的生活需要,也是他们的情感需要。龙邦街的后援帮扶单位南方电网百色供电局了解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划拨了9 万元重建了这口老井并命名为“南网爱心水井”。

老井建好了,还在原来的地方,水更清澈了。

抢工分

如今的龙邦街,不仅村容村貌变化了,集体经济也开始壮大了。经过南方电网百色供电局的两年努力,占地5 千立方米的17 个鱼池建了起来,原来的皮夹沟如今变成了聚宝盆。从山掉水的峡谷处涓涓流下的溪水,滋养着下游的各种草鱼和鲤鱼。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肥壮的鲤鱼欢快地跳出水面翻个跟斗,街民们看着乐开了花,戏称“古有鲤鱼跳龙门,今有鲤鱼跳龙邦”。

以泉水鱼养殖为主打的生态养殖基地已悄然在龙邦街成长起来。这项村集体经济产业不仅倾注了农春刊的心血,也饱含着村民们的心血。村民们曾多次看到农春刊从山掉水回来,挽着裤脚,脚上被当地山谷里的山蚂蝗叮得又红又肿。退伍军人梁坤明既是龙邦街的上门女婿,也是龙邦街的村支书。有一次看到农春刊为了在雨季来临前赶工期而给儿子提前过生日发的朋友圈后,很是感动。他悄悄和贫困户们说,农书记这个主心骨为了我们今后的日子能过得好一点,一心想的是走了以后我们怎么办。咱们要做个受益明白人,要把集体经济当作自己的产业去干,当作自己的事去办,要学会为自己的村集体经济去操心。

看着农春刊日益增多的白发和这几年被边关的太阳晒成古铜色的脸,村民们觉得不能辜负了农书记对他们的惦记,开始自发地去关心村集体经济的成长,犹如呵护他们共同的孩子。

今年的五月份,有一次连续下了两天的暴雨。晚上,农春刊担心雨太大导致山体滑坡,另外也担心鱼塘里的水涨得太满而出现鱼被冲跑的情况,实在睡不着,披衣起来打了手电筒去鱼池边查看,发现有灯光在鱼池边晃动便加快脚步赶上去。原来下了暴雨后,贫困户们也担心鱼被涨满的水冲走,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鱼池边查看。

贫困户们的这一个转变,代表着他们对这份产业开始赋予了期望,也代表着他们对农春刊前面所有努力的肯定。

农春刊在贫困户当中推行了一种劳动积分制,让贫困户们参与到村集体经济的劳动中,村民们劳动的积极性高涨。因为通过劳动积分,他们除了在年底能参加村集体经济分红,还能得到一份劳动报酬。

如今的龙邦街,一旦到了村集体经济的劳动日,贫困户们一边开心地吆喝着“抢工分去喽!”一边迅速地主动配齐劳动工具到达集合地点。

“抢工分”让贫困户们把自己当成了集体经济的一份子,因为他们明白眼下抢来的是属于自己的劳动“工分”,未来抢下的却是龙邦街村集体经济壮大的路子。

目前“抢工分”的劳动模式在龙邦街实践后具有一定的成功价值,这也是农春刊为今后扶贫工作队撤离后留下的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龙邦街点点滴滴的变化,凝聚着农春刊曾经播撒在这片边境线上的无数汗水。南方电网百色供电局派驻的驻村工作队员们,正以满腔的激情点亮边关的秋色。

在我们回来的路上,天色已晚,一轮经过深秋的雨洗涤后的明月静静地挂在中越边境上的坡嘎啦山头上,把边关照耀得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老井集体经济房子
院子里有一口神奇的老井
问月
老井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孤独的房子
老井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