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探究
2020-02-06曹晚晚CAOWanwan王伟WANGWei陆圆圆LUYuanyuan
曹晚晚CAO Wan-wan;王伟WANG Wei;陆圆圆LU Yuan-yuan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蚌埠233000)
0 引言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底,我国60 周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25388 万人,占据总人口数量的18.1%。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种为切实解决养老问题而探索出来的新模式,它的服务形式主要通过招募低龄志愿者的方式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将自己服务时间作为“时间银行”货币进行存储,等到自己年老需要被人照顾时,就可以享受其他低龄老人相等时间的服务。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实现老年人自身价值,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基于此,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对于积极应对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1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1 理论基础
1.1.1 人力资本理论
20 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所谓的人力资本主要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一种资本,即生产者用于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支出与接受教育等的机会成本的总和,表现为蕴含在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和管理技能以及人们所拥有的健康素质之和。人力资源在人类所拥的所有资源中是第一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还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而老年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由于此类群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龄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已经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在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至关重要。通过一定的规划与管理,老年人力资本也可以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通过招募低龄老年人来帮助高龄老年人,它能有效地开发低龄老年人的人力资本,充分利用老年资源,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动力。
1.1.2 社会交换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创立了“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人与人之间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受到一些能够带来物质或非物质奖励的交换活动的影响,并且人与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也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低龄志愿者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养老护理服务,并将服务时间作为“时间银行”货币进行存储,等到自己年老时换取其他低龄老人等值时间的服务。这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换,这种交换能够帮助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够调动老年人的养老积极性,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回顾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最初起源于美国,外国学者对于该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其中杜里萨拉(2018)通过研究发现,获得时间积分不是志愿者继续参与服务的动机,与其他志愿者的关系和组织结构会改变志愿者最初的动机,并可能导致志愿者离职[1]。李正妍(2019)通过研究提出了名为“我的城市心脏商店”的移动服务平台,该平台允许家庭在邻居之间交换帮助,以此来解决社区中的问题,该服务不仅可以增加志愿者工作,还可以帮助改善社会服务的整体质量[2]。阿达什 库玛 卡卡(2020)从价值角度分析了成员参与时间银行的动机,认为社会成员参与不足是影响“时间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通过提高成员参与力度,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3]。
1.2.2 国内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学界对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较多且较为成熟,但是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纵观学术界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老年人的参与意愿进行研究,曹梅娟等(2018)年通过对杭州市397 名低龄老年人的实地调研发现,老年人的参与意愿会受到参与的地点、人群、服务的时间、所要服务的内容等多个因素的影响[4]。印荷杨等(2019)基于大学生视角对686 在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性别、所学的专业、所在的年级、是否参加志愿活动、每月能够服务的次数、每次的服务时间等对大学生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5]。朱玉龙(2020)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目前居住方式、子女的数量、退休前工作单位性质、个人月收入以及目前的身体状况均对参与意愿有影响[6]。二是从老年人力资源的视角进行研究,卢晓琳(2017)从自我、社会参与、人际关系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老年人的养老压力,促使老年人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提供服务的转变,并能够开发老年人的潜能,使老年人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7]。陈际华(2020)指出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能够发挥老年人的潜能,使老年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找到认同感,实现自己的价值[8]。李明等(2019)指出时间银行不仅能够有效的开发低龄老年人的人力资源,还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对积极应对老龄化具有现实意义[9]。三是从社会交换的角度进行研究,杨帆(2019)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框架分析发现,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性、国家的财政支持、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是影响我国时间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10]。梁丽红(2020)指出社会交换理论在该互助养老中有着充分地体现,它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1]。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应的成果,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和整理大量有关“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资料,从积极老龄化角度继续展开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2 在老龄化背景下,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意义
2.1 缓解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困境
根据《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计划》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养老护理人员30 万,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护理服务人员的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使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巨大缺口,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已经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快“填补短板”。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突破了原有的护理服务人才供应的方式,从根本上扩宽了护理服务人员的供应渠道。“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有偿性和双向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志愿者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对于盘活养老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缓解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短缺具有促进作用。
2.2 有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图1 2015-2019年中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统计图
从图1 能够看出,我国老龄化的程度正在逐年加深,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较多,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庞大的老年人口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是也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老龄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巨大储备的老年劳动力资源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良好对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主要是低龄老年群体,低龄老年群体的参与,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使老年人在参与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带动老年人养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量低龄老年人的参与也可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供给紧张的问题。低龄老年人通过为他人服务换取自己年老时相同时间的服务,这种双向性的养老方式,能够有效的减轻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压力,对于应对老龄化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有助于弘扬志愿者精神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是在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基础上,而探索出来的一种基于“互助与他助”理念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互帮互助,奉献友爱”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使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是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中,志愿者来为高龄老人服务,就体现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人道主义精神。它不同于传统的无偿志愿服务,它是一种通过服务他人来换取自己年老时所需要的服务,是一种有偿的志愿服务。它不仅能够实现以老养老,改变老年人被动的养老方式,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对于壮大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3.1 计量标准的单一性问题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通过招募低龄志愿者来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作为服务对象的高龄老年群体,其在年龄、身体状况以及自理能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就使得低龄老人在为不同高龄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在劳动强度、技术含量、种类和水平等方面是不同的,其所包含的服务价值也是不同的。而“时间银行”在基于货币储蓄理念的基础上,对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记录储存。按时长为单位进行存储,忽视了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水平和价值,损害了低龄老年人的利益,从长远看不仅难以保证服务的水平与质量,还会大大减弱老年群体参与互助养老的积极性,不利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2 “时间货币”的异地转移接续问题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出生率的降低,独生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规模逐渐趋于小型化。城乡一体化的加剧、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大量的劳动力流动到更好的城市发展。年龄大的老年人由于无人照顾的缘故,也会跟着子女去异地生活。由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的,所以人口的异地流动,会对“时间货币”的转移兑换产生一定的影响。低龄老人如何异地实现在居住地存储的“时间货币”的转移接续,高龄老人如何兑换居住地存储的“时间货币”都成为老年人异地流动所要面临的直接问题。“时间货币”的异地转移接续问题,会引起低龄老年人的担忧,打击低龄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也会使得高龄老人的“时间货币”无法实现兑现,损害高龄老年人的利益。因此,如何实现“时间货币”的异地转移接续,成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3.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正处于积极的探索当中,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其发展的脚步。迄今为止,国家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法律规定,法律的缺失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开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如何确保所存储的时间在将来能够得到有效的兑现,是志愿者首要担忧的问题。法律制度的欠缺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无疑增加了志愿者的顾虑,打击了志愿者参与互助养老的积极性。志愿者是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主力军,主力军的缺失势必会阻碍互助养老的发展,不利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4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化路径
4.1 建立多层次的计量标准
按时长为单位的存储方式,不仅会损害供需双方的利益,还不利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为此“时间银行”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层次的测算计量标准,根据志愿者所能提供的服务价值,赋予服务价值同等的服务时间。对此,可以把高龄老年人按照年龄,身体状况、自理能力或是所需要服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在志愿者提供服务时,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按照其等级的不同来兑换等价的时间。不同层次的计量标准,使“时间银行”的计量存储更加精细化,切实保障了供需双方的利益。精细化的分类使得不同高龄的老人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服务,也使得每个低龄志愿者的付出能够得到等值的收获,维护了“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
4.2 完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相较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主要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而成的。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动“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解决“时间货币”异地转移接续和兑换的问题,应完善“时间银行”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借鉴“货币银行”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时间银行”银联系统,并给每一位志愿者办理一卡通服务,实现全国范围内“时间货币”的存储和支出,使“时间银行”的信息和服务时间能够在全国各个社区流通,解决由于异地流动所造成的兑换转移问题,消除志愿者的忧虑。
4.3 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不仅是确保“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解决志愿者后顾之忧的前提。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未来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互助养老保驾护航。确切的法律条文规范,可以确保志愿者将来获得养老互助的权益,从根本上解决低龄志愿者的质疑和担忧,提高志愿者参与互助养老的热情与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壮大志愿者队伍,还能促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家庭功能的减弱以及社会养老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当前的养老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此情境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应运而生,“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发展不仅够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还能够有效的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探索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对于积极应对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