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利用中的协调性建设分析
——基于苏州城市历史街区的调研

2020-02-06王亦泓WANGYihong周云ZHOUYun

价值工程 2020年35期
关键词:协调性苏州历史

王亦泓WANG Yi-hong;周云②ZHOU Yun

(①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苏州215009;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215009)

1 问题的提出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利用实施协调性建设,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不断传承人类文明的需要。20 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上就注意到了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并慢慢明确了历史地区与环境、城市本身之间不可分隔的思想。我国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与历史环境整体协同保护方法的探索开启于20 世纪90年代,例如从文献资料显示,陆双,何郑阳以上海金融博物馆为例,探究其与上海外滩整体风貌的协调性;刘贵谦针对济南古城所进行的历史名城保护与交通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探讨,从公共交通、道路系统、静态交通及慢行系统等方面提出历史城区交通发展的建设意见;梁菁通过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以台北大稻埕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从社区营造视角切入,讨论社区居民等社会行动者参与地方保护事务的重要性,并从文化、经济、产业、建筑等方面对历史街区的保存和复兴提出营造策略[2];刘晓莉将历史街区放入城市生态系统中,分析能强化历史街区商业区位与商业价值的相关因素,阐述增强商业环境活性的更新手法,同时对历史建筑适应商业新功能的改建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牛玉、汪德根以苏州平江路为例研究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得出关键因素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消费需求、景观及空间意象的结论[3]。这些研究从多视角对城市中具有一般价值的历史环境保护利用进行了初步实践,并通过建筑环境、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商业空间、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性进行细化研究。

文中的协调性建设是指历史街区项目建设中,正确处理各个影响因素自身及因素之间关系,使得各相关因素共同发展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更高水平的城市发展新阶段,针对具有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的更新,在保留、保存、保护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强调建立空间整体性的思想,运用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在文化空间传承、基础设施改造、综合利用合理化等方面实现协调性规划、协调性建设、协调性使用。

2 基于苏州案例的调查

2.1 苏州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概述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2016年,苏州市五个历史街区“平江历史街区”“山塘历史街区”“阊门历史街区”“拙政园历史街区”“怡园历史街区”入选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第一批省历史文化街区,其总面积超过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的三分之一。由于形成的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不同,苏州的五个历史街区特点各异,在本世纪初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整体保护更新工作。(表1)

对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一直是苏州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从上述五个历史街区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到,解放后关于相关地区的保护性规划与更新项目一直在循序渐进的进行着。

由于形成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不同,苏州的五个历史街区有着不同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由于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生活环境较差,建筑风貌几乎消失殆尽,苏州历史街区中大量原住民迁出。各个历史街区在本世纪初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整体保护和多方面整治工作。

山塘和平江历史街区的商业引进程度最高,街区原有的社会空间结构被改变,前店后坊、下店上住的传统生活空间被大规模的商业空间取代;阊门历史街区曾是重要的商业中心,民国商业建筑风貌保存较好,但随着市集功能的衰落,苏州商业中心逐渐转移,阊门街区功能也随之转变为以居住为主;怡园历史街区除几处文保单位外,其余多为现代建筑,过云楼在20 世纪末被拆除了部分,并按现代化办公要求对房屋进行分割,破坏了其原有的风貌,街区中的名人故居经过修缮,现都已成为不同部门或公司的办公点;拙政园历史街区内包括着全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街区内忠王府西侧,其独特的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在街区中也显得十分和谐,是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一项成功之举。

表1 苏州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概况[4][5]

2.2 调查设计与实施

根据对街区案例情况的分析、调查和专家咨询,以实现对城市历史街区协调性建设规划管理为目标,从街区整体格局、道路网络等物质因素及文化传承、原社区网络维系等非物质因素考虑,设计了主题为“苏州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利用中的协调性影响因素调查”的问卷,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对调查对象的简单信息收集、对城市历史街区协调性建设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调查和从各影响因素出发对街区建设举措的详细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出并回收有效问卷100 份,其中四分之一为历史街区居民或周边街区居民。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69%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模式较为了解,对于苏州的五大城市历史街区,对怡园和阊门的了解程度不高,而平江受到的评价最好。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原因方面,有8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因为要保护文物建筑和传承历史文化,30%认为是历史街区的生活无法跟上现代化的节奏;对于苏州历史街区的未来发展,超过一半的回答者认为是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区,且提出了目前地方特色还不够明显、体验类文化宣传项目不够多等问题。

针对历史街区建设的协调性影响因素,此问卷分为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以矩阵量表形式,采用5 级评分法,其结果如图1 所示。

结果显示,传统风俗的保留重要程度相对最高,其得分为4.63。传统风俗代表着一个群体的传承,包括传统节日、生活民俗等方面,它是在历史的积淀下不断形成的,使历史文化街区保留自己的人文氛围免受外来文化的侵袭,寄托了居民的情感,保存城市记忆。对于该因素,发掘出当地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元素是较为重要的,并需要在街区建设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将文化特色融入其中。

街区整体空间格局是指历史街区内的建筑布局,在城市的发展和扩张过程中,由于前期未得到整体性保护,不少传统历史街区受现代建筑的影响较大,呈现出历史古迹碎片化分布的特征,甚至在部分历史街区中当代建设的物质空间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南京内秦淮河历史街区,80年代后建设的建筑面积占到总建筑面积的85.4%,而剩余的历史建筑则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破坏速度急剧加快。从街区自身角度来说,街区道路的高宽比、街区中的构筑物和景观环境,都是在建设工程中容易被疏忽的,但从结果来看,被调查者对于街区环境的重要性还是较为认可的。

除了要注意建筑群自身的平面布局、院落空间、开间尺寸等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对于建筑的细节也需要严格把控。从表面的屋顶、墙面、门窗到内部的梁架等都应尽可能保持建筑原有的结构和材质,保持街区建筑的“原生态”。目前一些江南古镇如周庄就用着这种“修旧如旧”的思想来进行保护更新,在材料方面即使使用的是新木料,也必须以烟火熏成乌黑,使整体风貌和谐,尽量保留街区原有模样[1]。

结果显示,只有“传统商业的发展”和“现代经济效益”两项的分数是低于4 分的。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专家和民众表示出了保护先于经济效益的态度。历史街区中的商业,其一方面为街区带来了特殊的空间环境,比如常见的商住两用建筑,另一方面也是隐藏在经济手段中的传统文化。现在历史街区在利用中,大部分都偏向了旅游产业,这个趋势使得历史街区的发展越来越商业化,并且是同质的商业化,多数旅游纪念品甚至“全国统一”,这在问卷中也有所体现,有四成的被调查者指出了目前历史街区趋于“同质化”,缺少自身特色的问题。其实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变迁,在历史街区中积累了大量经济效益不高但是有着重要社会活动价值的东西,如传统手工业产业、老字号商铺等,如何处理它们是历史街区更新中的重点问题。

2.3 主要观点

图1 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结果图

①居民与建设实施机构的发言权同等重要。从居住生活来说,历史街区无论在历史上是什么使用类型,都离不开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注重历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历史街区是居民居住的街区,要考虑到居民及周边市民的要求。对于历史街区规划需要考虑到居民生活环境的观点,没有人持反对意见;对于是否需要成立一个历史街区保护办公室,94%的人表示需要,且有约40%的人认为需要由政府机构和相关专家学者牵头;在街区更新的宣传中,民众大多通过村委居委的口头宣传、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多媒体途径得知,在参与途径中则更倾向于接受民意调查并参与监督。

②法律规范与实际问题的时效性同等重要。从整体来看,我国法律建设时间较晚,但在《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街区的定义也还较为模糊,对于哪些是“历史街区”,是通过各级政府核定后向国务院备案来决定的,并且对其也尚未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明确分级保护措施[7]。此外法律只规定了由各级政府拨款,但对具体的数额未作要求,这就会出现资金匮乏时保护措施质量下降的问题,进而导致历史街区的失真问题。

③街区历史背景与现行功能定位同等重要在对街区进行功能产业的定位时,国内大多是往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但在对遗产进行再利用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使用功能与历史形态的一致性,使得历史街区的原有状态逐渐消失,这与我们对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初衷相违背。

④文化传承的归属感与商业经营效益的认同感同等重要从经济效益运作角度来说,现行历史商业街区的建设并未很好地展现街区在历史上商业繁荣的景象,毫无文化特色的小商品使得街区失去特色;从文化传承来说,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文化承载物的保留是一个重点问题,因此对于工艺、手艺的保护、传承和传扬,都是对历史街区保护的一个方面。如何权衡好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是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建设中需要不断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3 建议与思考

3.1 政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

首先,我国对于历史街区本身尚未有具体明确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保护,对于地方构建的法规体系来说,以苏州为例,初步涉及了建筑、河道、非遗保护等重点内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①法律法规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无法对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形式加以约束;

②保护中的一些关键点如保护技术、资金问题等,没有具体阐述,形成了管理盲点。因此在法律制度协调性方面,首先要考虑历史街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性,考虑是否需要为其专设法律;对已有法律中的条文,在强制性规定方面,则须对不够全面和具体的条文进行补充。

3.2 建筑规划与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商业运作之间的协调性

现保护更新后的历史街区大多呈现出明显的“商业化过度”现象。从建筑外观来说,千篇一律的街区外貌设计失去了建筑独有特色,现代化设施要如何设计处理,也成了使历史街区不显突兀的重要探索内容;从产业结构来说,由于现代化商业引入程度较高,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相关产业在街区的立足和发展,这很大程度决定了街区文化的传承度。对此需优化规划设计理念,构建历史和现代协调:基于文化传承思想,对历史街区的街区格局、建筑立面、人文景观、商业规划等方面做具体的设计和规划,并明确规定现代商业入驻的一系列硬性要求,防止再次形成“带有历史建筑特色的商业街区”。

3.3 人文景观与居民生活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由于历史街区的居民住处一般较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所以会出现很多占用街道地面摆放私人用品甚至是违章搭建的现象,涉及到了如何处理好居民生活日常需求和历史街区人文景观的整体协调问题。这要求在设计民居修缮改造的时候,须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社交习惯,且因为历史街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属性,更需要全寿命周期的运营维护,综合评估建设项目相对于原本的城市历史街区是否合理,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考量历史街区的发展变化和与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3.4 政府引导与公众参与之间的协调性

对于历史街区,如果仅由政府部门进行调查了解,工作量大且不能全面了解历史街区中及周围居民的意见,故可成立一个在政府和建设企业中协调的组织,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起到沟通和监督的作用。此外,由于历史文化街区本身的特殊性,可在对城市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项目时采取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将政府、社会企业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历史街区保护资金相对更充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有效控制,对于历史街区建设这样范围较广、内容较为复杂和特殊的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其目标完成情况。

4 结语

城市历史街区是古城的一个缩影,也是古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不能只做到小面积的保护,也不能只考虑到经济效益。对于历史街区项目,保护是最基本的工作,而更新和利用更多是为了使得历史街区能与现代生活融合。城市历史街区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综合考虑项目本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等,故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并由此考虑保护更新利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到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到每一个工作结构。由于历史街区的特殊性,此过程特殊且繁琐,故此类项目的建设协调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并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协调性苏州历史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苏州一光
新历史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苏州十二忆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