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审高产早熟小麦扬辐麦6 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2020-02-06陈士强王建华陈秀兰何震天

中国种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扬麦赤霉病长江

张 容 陈士强 王建华 陈秀兰 何震天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 225007)

扬辐麦4 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多抗小麦品种[1]。该品种产量突出,2011 年破江苏省小麦产量纪录,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中抗赤霉病,2008 年通过江苏省审定,截至2018年总推广面积超过173.34 万hm2。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有效地减轻了小麦黄花叶病和赤霉病的危害,协调了高产和倒伏的矛盾[2]。

扬辐麦4 号因穗型较大,灌浆持续期相对较长,导致生育期也略长。为改良扬辐麦4 号小麦品种的熟期,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核技术育种团队结合辐射诱变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高产、早熟小麦新品种扬辐麦6 号。该品种于2018 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淮南地区、安徽淮南地区、上海、浙江、湖北中南部地区(荆州除外)、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1 选育经过

2006 年春以高产、高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 号为母本,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扬麦14 辐射当代为父本[3],配置杂交组合;2006 年秋粒播收获杂交种子3 行(约120 粒),前后设置扬辐麦4 号为熟期和抗性对照,拔除小麦黄花叶病感病和长势较弱单株,单株混收混脱;2007 年秋常规密度种植成小区,收200 穗优异单穗,单穗混脱;2008 年秋常规密度种植成小区,同时单粒播单株1000 株,进行穗选和单株选择;2009-2011 年单粒播种植株系,继续设置扬辐麦4 号为熟期和抗性对照,株系内进行单株选择,混收稳定株系;2011-2012 年参加品系鉴定,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中抗赤霉病,熟期明显早于母本扬辐麦4 号;2012-2013 年参加多点品比鉴定,参试12 个品系中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突出,推荐参加2013-2014 年江苏省预备试验,预备试验中因产量突出,推荐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2014-201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2016-2017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生产试验,2018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12)。

2 特征特性

扬辐麦6 号为春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199d,比对照扬麦20 早熟1d。幼苗半直立,叶片宽较短,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1.5cm,株型较紧凑。旗叶宽、上举,穗层整齐度较好,熟相较好。穗纺锤形,白壳、长芒、红粒,籽粒半硬质,饱满度较好。由表1 可知,扬辐麦6 号穗粒结构协调,不同年份间差异变化较小,平均每hm2穗数450.75万穗,每穗粒数38.45 粒,千粒重40.65g。扬辐麦6 号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

表1 不同年度扬辐麦6 号产量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特性

3 产量表现

扬辐麦6 号2013-2014 年度参加江苏省预备试验,7 试点均增产,较相邻品种扬麦11 增产10.85%,居第3 位,推荐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其参加长江中下游中间试验的产量结果见表2。2014-2015 年度扬辐麦6 号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6213.0kg,比对照扬麦20 增产3.10%,居第3 位,汇总18 点有14 点增产,增产点次77.8%;2015-2016 年度续试,每hm2平均产量6250.5kg,比对照扬麦20 增产7.05%,居第3 位,汇总19 点有17 点增产,增产点次达89.5%。2016-2017 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6690.0kg,比对照扬麦20 增产6.57%,8 点次全部增产,增产点次率100%。

表2 扬辐麦6 号中间试验产量结果

4 品质

根据小麦品种品质分类标准指标《GB/T17320-2013》,扬辐麦6 号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均符合中筋小麦标准,品质分析结果见表3。2014-2015 年度籽粒容重772g/L、粗蛋白含量13.27%、湿面筋含量25.9%、沉降值30.5mL、吸水率53.1%、面团稳定时间2.9min、最大拉伸阻力150E.U.、延伸性181mm、硬度指数46.2;2015-2016年度籽粒容重770g/L、粗蛋白含量12.86%、湿面筋含量28%、吸水率53.6%、面团稳定时间3.9min。

表3 不同年度扬辐麦6 号的品质结果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期播种,优化群体结构扬辐麦6 号分蘖性中等,成穗较高。为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该品种播种期为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最佳播期为10 月24-31 日,适宜基本苗为225 万~270 万苗/hm2。一般耕翻机条播用种量为150~225kg/hm2;稻板茬免(少)耕机械或人工撒播,视墒情适当增加用种量,并做好田间盖籽,提高成苗率。若播种期推迟,应适当增加用种量,促主茎成穗。

5.2 合理运筹肥料,协调群体生长扬辐麦6 号品质达中筋小麦标准。据中筋小麦生产管理模式[4-5],适期播种田块纯氮量一般控制在225~270kg/hm2,氮肥运筹方式以基肥∶平衡肥(主茎3~5 叶期施用)∶拔节孕穗肥(倒3 叶期施用)为5∶1∶4 为宜。高产攻关田可适当增加氮肥用量。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可配以磷肥、钾肥施用,一般用量为120~135kg/hm2,施用比例以基肥∶追肥(倒3 叶期)为5∶5 为宜。对生产水平较低的早播黄瘦苗、晚播小弱苗,为促春发弥补冬长不足,应增施腊肥或早施返青肥。磷肥、钾肥的使用主要是基施和追施复合肥。

5.3 综合防治病虫害在秋播及早春阶段搞好化除,控制杂草发生危害。麦田中后期根据病虫测报,及时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及蚜虫等病虫害。

5.4 及时收获扬辐麦6 号熟期早于对照品种扬麦20和母本扬辐麦4号,在蜡熟期应注意及时收获。

6 讨论

扬辐麦6 号是以高产小麦品种扬辐麦4 号为母本、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扬麦14 辐射当代为父本,经多代选育而成的高产早熟小麦品种。该品种延续了母本扬辐麦4 号的高产和高抗小麦黄花叶病的特性,熟期明显早于扬辐麦4 号,生育期较对照扬麦20 早熟1d,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淮南地区、安徽淮南地区、上海、浙江、湖北中南部地区(荆州除外)、河南信阳地区种植。可作为扬辐麦4 号早熟的替代品种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2012 年赤霉病在江苏省及全国大面积爆发,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大田自然赤霉病发病也很重,很多品系都因赤霉病不达标而被淘汰。扬辐麦6 号(扬辐麦2054)2012 年参加品系鉴定,田间赤霉病抗性表现稳定,没有病麦穗发生,熟相较好。

猜你喜欢

扬麦赤霉病长江
晚播对苏州南部地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长江之头
Efficient and accurate online estimation algorithm for zero-effort-miss and time-to-go based on data driven method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