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02-05李福顺
李福顺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它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基础,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我们汉语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字词并灵活运用
汉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近几年,我们老师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导学案。学案大致包括字词、课文理解、课外延伸、美文欣赏等内容。老师讲新课之前先发给学生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字词,查找相关材料。上课时根据学生预习,提出疑难字词,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如有难理解的就查找字词典或教师讲解,准确地掌握字词。比如讲《小巷深处》一课,先让学生根据学案预习字词,然后上课时提出疑难字词。有的学生提出了难写的字,如“孽”“腻”等。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老师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如果写错了,再找一位。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不好区别的形近字,如“炫、眩、弦”“馋、搀、谗”等。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引导并补充,帮助学生准确地辨析形近字。通过这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方式,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不仅要掌握字词,还要学会运用。所以,学生理解词义并掌握后,还利用课堂进行了造句训练或修改病句训练。造句训练用两种方式:单个词造句或多个词造句,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会运用。
(二)引导学生多读课内课外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阶段,阅读一篇文章,要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并有自己的感受,还要求扩大阅读面,多读课外书籍。本学期,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根据学案,通过各种渠道自己查找相关材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然后让学生在课堂内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
2.要求学生课前根据学案,理解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探索。讲授《小巷深处》时,学生根据学案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故事?②“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怎样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疑问,有位学生提出了這样一个问题:“这位盲养母自己过得还挺辛苦,为什么收养‘我呢?”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自主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并补充。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自主解决疑难问题,也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3.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积累语言。长期以来,汉语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汉语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素养。
现在很多学生课业负担重,很少抽空读课外书籍。因此,这学期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如《读者》《青年文摘》《东西南北》等)之外,还不定期地下载一些难度适中,内容丰富多彩的小短文或妙句打印在导学案中,让学生去欣赏和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拓宽知识面,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创设最佳情境,在平等互助下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法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比如,讲《周庄水韵》先让学生欣赏周庄图片,了解周庄特有的风貌;讲《打渔杀家》可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断,初步了解京剧……。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很自然地进入文本,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创设最佳情境,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疑能激发探索。因此,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使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设计假设、进行推断,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比如,讲《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共同探讨的问题,学生说出了“听到一位父亲的心声”之后的感想,也提出了“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也符合学生实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理解你的父母吗?你希望父母怎么做?作为子女你将会怎么做呢?这样既可以加深课文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认识。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质疑,相互交流,在平等互助下自主学习。这节课,既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促进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激发写作兴趣,强化主体意识
作文课一直是让学生厌烦、教师头疼的课。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欠缺,表达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传统作文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况,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主体意识,教师应大胆尝试主体性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我曾经上了一节《材料作文讲评》课,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巩固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导课时,引导学生明确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病例,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查找存在的问题,明确写作思路。最后,欣赏佳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轻松地找出了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了主体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要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及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韩立福.有效备课[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