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优质校本课程
2020-02-05高洁
高洁
【摘要】优质的校本课程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校长彰显领导力,教师发挥专业能力与创造力,家长、学生、社区提供帮助,从而研发出更具实效的校本课程。某市两所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尽相同,且各有特色。那么,哪些因素导致了两所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内容不同?校本课程实施成功的条件又有哪些?针对以上两个问题,通过所属教育局深入了解和访谈两所学校的教师与校长,获取了两所案例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详实资料。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影响校本课程的各种因素,找出了不同校际间在研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的迥异原因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校本课程优质对比分析
一、概念简述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课程的编制、实施与评价相互连接,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同一批教师来实现的。校本课程的参与者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外人员。参与人员在校本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支持、咨询、讨论、决策。教师是校本课程发展的核心,校本课程的决策、设计、实施、评鉴依靠教师的专业力量。校本课程也会受到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的影响,校内因素包括校长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态度、学生兴趣、家长的支持与校本课程本身,校外因素包括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
二、两所案例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对比与分析
(一)案例背景
根据《某市教育局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2018)第13条推进以“课程—课堂—践行”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创新开设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需求。深入推进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探究性、体验性教学方式。两所规模相当的案例初中根据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如下:
(二)两所学校校本课程差异的因素分析
1.校内因素:
(1)校长的态度与倡导方法。自2009年某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普通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意见(试行)》后,2013年A中学才开始实施自己的校本课程。这与校长的管理风格必然有着紧密联系,A中学校长中规中矩,作风严谨,倡导学科教学组的互相协作来共同确定学科拓展性的高质量校本课程。因此,学科教研组在教授课程标准内的学科之余,要共同研讨校本课程,从课程开发,审核到实施经历了3年时间。校长专门设置固定的校本课程资金,按学科教研组申请需求来分配。B中学的校长属于授权式的领导风格,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主权研发设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校长对于校本课程的态度比较积极,同时他本人作为20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特别倡导体验式教学,认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于新学校的声誉有着建设作用。倡导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联合授课老师,自主设计开发校本课程。特别优秀的课程方案,经办公室审核,可申请学校的资金支持。注重学习省城中学的有效经验,派教师代表去省会学习参观。同时,实践良好的项目会自下而上开展。同样,设置固定的校本课程资金,但对于校本课程所需要的物料经审核后由行政人员派发。
学校本位的管理理念是校长推动课程领导的重要依据。在社会环境相对复杂的当今,校长要根据教师技能与学生需求引导校本课程的发展。校长不同的领导方式造成两所学校不同的课程设计方式与课程形式。根据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核是同一批次的教师群体,学科教研组共同设计的校本课程导致A中学学科拓展形的课程模式,班主任联合授课老师自主设计开发课程造就B中学以班级为中心的主题式校本课程。
(2)学校资源配置。A中学作为比较老牌的重点初中,相比其他学校发展早,资源配置相对完善。电脑室八个,实验室八个,语音教室、学校电台、信息中心各一个,阅览室六个、图书馆一个。在老城区没有足够的场地进行社会实践的拥挤环境下,A中学充分利用校内设施开发校本课程,学科拓展形的课程大多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校内场所进行。B中学作为市重点发展初中,位于开发区,地方资源相对丰富。市旅游景区位于此地,还有博物馆、历史纪念馆,林展馆,牡丹园和发电厂等丰富多样的区域资源。这样的区域优势为实践型的校本课程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因此大多班主任会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来发展校本课程,从而形成B中学主题实践的校本课程特色。
(3)学校教师。教师不仅仅承担传播者角色,还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教师在课改的进程中必须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A中学教师年龄基本在35岁以上,属于经验型教师。A中学充分利用了师资力量的雄厚和强大学科背景支撑,进行拓展和补充开设校本课程。专业课程的拓展促进着经验教师在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课程模式的形成实质起到一个循环性的互助作用。B中学是通过全市教师招考的优秀年轻教师,学历大都是本科和研究生。平均年龄不足29岁,最年轻的只有22岁。年轻充满活力,对待校本课程的设计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因此,教师团队设计创造的课程大都具有开拓创新性,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4)学生及家长。划片招生以前,A中学作为老牌优质中学,生源全市最优,划片招生以后生源质量有所下滑。大多数的学生是以升入高中为目的,平时也比较关注自己的各科成绩,随着中考试题知识面的拓宽与灵活性的加大,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发展專业学科校本课程其实也为了保持学生在学科方面的优势,重新回到全市第一的巅峰时期。A中学学生家长工作参差不齐,但大都对校本课程持支持态度。另外校本课程是属于9年义务教育内的免费课程,部分家长认为这省去部分孩子上辅导班和兴趣班的费用,促进了教育公平,表示相当支持。因此A中学发展的校本课程符合学科中心论的基点,属于目标型的校本课程。
B中学在划片招生以来生源质量提升,学校声誉有所提升。部分家长是政府要员与开发区商人等。校本课程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甚至在法院工作的学生家长参与课堂,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为学生申请参观法庭,开展“我是小法官”的活动。由于B中学大部分学生家境相对较好,有的学生在将来有出国读书的打算。B中学所开发的课程无论从生活能力、社会经验还是生活态度都有所涉及,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需要。因此,B中学所开发的实践型校本课程属于以学生中学论为基点的过程发展模式。
(5)课程本身的因素。A中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升学生专业学科素养与兴趣,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学科能力的学生,重点是拓展学科的广度与深度。B中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2.校外因素:
A中学老牌的学校名气与良好的声誉,学校举办的关于校本课程内容的比赛会得到社会资助,不仅在资金上协助校本课程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加强。
B中学由于直接受一中(市重点高中)的管理,每年招生时,一中(市重点高中)在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生计划后,将特别为B中学提供50名招生名额,这一定程度上减小了B中学的升学压力,为其开展综合实践类课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区域发展方向影响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市政府各部门的东迁使经济中心东移,开发区成为优质小区的聚集地,B中学生源质量大大提高,面对学生群体的教育需求,综合实践类的校本课程更符合B中学的发展目标。
三、结论
(一)两所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成功的因素
1.校领导的支持与推广。两所学校校长对于校本课程的态度都是积极的。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理念,面对课改形势积极转变观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领导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为实施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A中学走班制校本课程会引起学生浮躁的心态,对此学校加强了行政人员对学生的管理,严格的校规传统对学生有一定的规诫作用。B中学教师耗费大量的精力来设计校本课程,老师的业务压力与精神压力都非常大。校长对此设立了班主任激励计划,根据评课的优秀等级来阶梯进行奖励。激励机制给B中学参与校本课程的每位教师带来了荣誉感与发展的动力。以上两所学校都是针对自身问题利用现有资源来解决。
2.根据教师技能发展课程类型。一所是学科历史背景强大的A中学,一所是拥有较多年轻活力教师的B中学,两所学校根据教师不同的擅长技能,发展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B中学也发挥了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校本课程系统的逐步完善。
3.根据学生需求发展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教学必须始终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基准,除课标要求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外,应当实际考察和深度挖掘本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目标导向性原则为基准来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A中学根据学生学科知识发展需求设置拓展型课程,B中学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需要设置实践型课程。
4.因地制宜地利用潜在资源。发现与整合有效资源,从而利用在校本课程当中。两所案例学校都整合了校内外有效资源来辅助发展校本课程。A中学在充分利用学校设施的基础上,运用学校品牌效应进行社会合作,B中学利用政策优势与区域资源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质的校本课程。
(二)如何创造优质的校本课程
1.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相互观课和提升的平台,教师要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升和改进校本课程质量的保障。
2.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遵循目标导向性、整合性、个性化和适宜性原则。首先要确立课程开发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校本课程。
3.校本課程应注重创建学校的文化与品牌,促进内涵发展。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整合而开发出来的特色课程,不仅仅要靠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探索实践,同时也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延续性发展,使其成为极具区域代表性和优越性的特色课程。
4.建立校本课程的长效保障机制。校长协调好与行政、教师之间的关系,对于开发的课程门类与课时保障做好基本的统筹工作,保障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7.37-50.
[3]蔡清田.课程领导与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4]刘丽娜.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改进的个案研究.西南大学,2014.
[5]罗厚辉,林碧霞.学校课程领导的发展.香港:香港优质教育基金,2004.
[6]罗耀珍,容万城.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国内地、香港与澳门的经验分享.香港:港澳儿童教育国际协会,2008.133-134.
[7]莫礼时,卢敏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打破相互倾轨的循环[A].钟启泉.课程范式的转换——上海与香港的课程改革[C].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