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和对策探究
2020-02-04李婷婷董国皇
李婷婷 董国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中,尤其在文物的保护、复原等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可以为其传承提供支撑。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为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保障。
关键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保护现状;保护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逐渐引进了很多高新技术,以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科学合理地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处理,还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便利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率的提升,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一、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尤其是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及自由贸易港后,海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形势非常好。当地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动,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得到深入开发,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更多人可以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和认识,也愿意融入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这对于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宣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流量持续增加,黎族的原始文化环境将会受到旅游行业的影响,进而遭到一系列不可逆的破坏。这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的依赖性而言,将会造成一定的冲击。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年轻人普遍投入到旅游产业當中,在这种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将会受到一定影响,真正愿意留在村落当中传承传统技艺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在选择传承人方面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海南当地各级政府采取了不同类型的措施,根本目的就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数字化保护方面,以拍摄宣传片和宣传图册等方式为主,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一系列记忆展开数字化的记录等。尤其是在目前电商以及直播带货越来越流行的形势下,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紧跟时代的脚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1]。除此之外,海南还建设了“云游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以及文物数字化的3D模型建设等进行展示,让人们可以通过线上真实有效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浏览和欣赏。
二、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存问题
(一)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结合目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时发现,虽然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有所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以及管理等方面,主要依靠地方性法规的支持,只有数字资料片的制作规范作为参考。整体的覆盖面非常狭窄,只制作了数字资料片,并没有意识到数字化之后的版权保护以及传播是否规范等[2],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为管理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对于一系列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要想实现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合理应用,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规范化的标准体系。
(二)没有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分类体系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种类相对比较丰富,尤其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护法当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的形式,包括传统的以口头文学记忆为载体的语言、美术和书法等传统技艺,医药,传统礼仪和节庆等一系列民俗以及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各自的优势特点,所以在表现形式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在蕴含的思想意识上也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受到这些不同点的影响,在具体应用数字化技术时,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种类的基本原则进行适当的改变,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3]。所以在实践中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编制数字化保护分类体系,在不同的层次合理构建多类型的数字化保护数据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三)数字化技术应用过于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很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尤其是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的虚拟现实技术等。通过对先进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人们可以在虚拟营造的环境当中看到生动形象的数字模型。除此之外,通过3D模型技术的有效应用,还可以为文物的修复提供辅助,但是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发现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呈现。在数字博物馆的参建方面,也局限在参观介绍等方面,还有进步空间[4]。尤其是海南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构建。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在实践中应用的数字化技术过于单一,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针对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一)对现有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与目前的发展现状相结合,还要对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引进和应用,以此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有序的开展。通常情况下,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要具有覆盖面广等特征,还要保证其自身结构的严谨性,确保能够实现统一的协调管理。所以在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上,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作为基本原则,对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同时还要保证该体系与相关实施细则及一系列解释性文件的有效落实,这样才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各方面提出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尽可能避免数字化技术在具体应用时受到严重的阻碍,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和保护效果。
(二)科学合理地构建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实现保护数据库的建设。在实践中,数据库可以被看作电子化的文件柜。针对科普当中涉及的一系列数据库定义进行分析时,发现数据库主要是指根据具体的数据结构来组织和储存数据的仓库。在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中,涉及的数据信息全部都要按照具体的标准原则和规定进行储存。在数据库的实际应用中,其主要作用并不只是单纯地对数据信息进行储存[5]。人们可以结合数据库的具体操作方式,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对所需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找和使用。由此可以看出,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数据信息作为支持,尤其是对于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而言更是如此。在整个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海量的数据信息。在实践中,要想对这些数据实现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就要保证数据库的建设效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和有效储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度以及实际情况,同时还可以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但是在建设数据库时,需要意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有专业人士给予一定的帮助,还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相关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够保证数据库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数字化技术辅助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要实现有针对性的創新和改革,不能局限在摄影或者录音等一系列传统手段上。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对新兴的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引进和应用,比如3D扫描和重建等,有利于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复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的合理应用,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大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这些技术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当中,通过动作捕捉技术等对整个制作工艺进行记录。同时还能够对整个过程进行视觉化创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具体应用时,要重视数字化技术造成的一系列局限性。数字化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并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时也无法将其自身代表的文化意义呈现出来。
(四)通过新媒体技术加强对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不能只注重宣传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保护工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只看重传承保护而忽视宣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要想从根本上对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传承,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的合理应用来实现。比如利用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能够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由于微信等平台用户的数量非常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对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相关游戏进行开发。在现代化社会中,游戏不仅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社交的平台。在游戏当中创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情、人物等,能够让人们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特征,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宣传而言具有实质性意义。
四、结语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其展开保护时,可以在应用传统保护手段的基础上,对数字化保护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引进和应用,这样能够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能够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认识和了解。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可靠的数字化技术作为支撑,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有利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李婷婷
1989年8月出生,女,汉族,重庆大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
董国皇
1987年6月出生,男,黎族,海南三亚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海口经济学院校级科学研究课题“建设自由贸易区(港)背景下黎族文化资源化实践路径研究”[HJKY(YB)19-13]
参考文献:
[1]王康媚.人工智能时代民间手工艺数字化保护开发的路径研究[J].艺术教育,2020(09):175-178.
[2]吴蓉蓉,李倩.浅析海南黎族非遗保护交流平台的可行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2):41-42.
[3]张琰群,赵慧,万芷含,等.新媒体环境下海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品牌研究,2020(02):14-15.
[4]叶钰泽,杨婷婷,徐文静,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3):37-38.
[5]杨玲,吴萍,黄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基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调查[J].延边党校学报,2017,33(0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