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专题博物馆建设与运营研究
2020-02-04李昕
李昕
摘 要:文章以非遗专题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界定了非遗专题博物馆的概念,指出相关特性与意义,分析了其类型和存在模式,并对建设与运营的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和突围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遗专题博物馆;保护与利用;建设与运营
目前中国正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尤其是建设博物馆的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当前主要的非遗博物馆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综合性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其中,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设正逐渐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1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概念界定与突出特性
1.1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概念界定
非遗专题博物馆是征集、保护、陈列、研究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遺产项目及其档案资料的场所,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的分类,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非遗知识教育和欣赏的专业机构。
1.2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突出特性
非遗专题博物馆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现阶段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展示是依托综合博物馆进行的,囿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难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全方位地展示。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设可以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展示,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2 非遗专题博物馆建设与运营的突出意义
目前,各地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各地建立的非遗信息管理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而且在内容上也不够全面,其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立,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建立相对统一而又全面的管理系统。与此同时,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立也可以将相关方面的人才进行集中,并继续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这对于非遗的系统研究与保护是大有裨益的。
3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类型及存在模式
3.1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相对比较复杂的地区或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般而言具有独特的地区特色或民族特色,其类别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目前我国非遗专题博物馆主要围绕表演艺术类、手工艺技能类和民俗类非遗项目进行建设和运营。
表演艺术类非遗博物馆展陈的内容基本为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戏曲等,包括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体育、传统舞蹈、传统音乐。 ①上述非遗类别主要是为了契合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不断增长的需要,它们是人们在最基本的生活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满足以后创造出来的别具特色的、层次更高的文化艺术形式。
手工艺技能类非遗是人们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经验的总体概括,因此手工艺技能类非遗博物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大部分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比如酿酒技术、井盐制作工艺、陶瓷制造技术、传统的医学知识、传统的纺织技术等,这些内容都属于手工艺技能类非遗博物馆的业务范围所在。
民俗类非遗与上述两种形式的非遗相比较,显得较特殊一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它是人们生活中基本熟悉的类型。另一方面,表演艺术类非遗与手工艺技能类非遗的传承大部分需要以民俗类非遗为传播依托。譬如民俗服饰的制作工艺、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它们基本上都是依托民俗类节日的存在不断发展的。
3.2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存在模式
相较于综合性博物馆或生态博物馆,非遗专题博物馆开展的各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更加专业。非遗专题博物馆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资料相当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我国各地建设非遗专题博物馆对于非遗的保护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四川省夹江县的手工造纸博物馆展示了明清时期夹江县手工纸的样纸,以及用夹江县手工纸做成的各种书籍、契约等,甚至还有科举考试的试卷。同样在四川地区,蒙山茶史博物馆以专业的方式向民众陈列展示出蒙山茶的发展历史。
4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我国非遗专题博物馆作为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非遗博物馆,正处于良好的上升发展势头,通过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及展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民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强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它必须依靠具体的、有形的外在媒介才能充分进行展示。与此同时,非遗项目对传承人的依赖性,决定了保护非遗项目要充分重视传承人这一关键要素。目前,我国许多非遗专题博物馆凭借当地的有效资源及鲜明的管理特色,逐渐成为非遗保护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4.1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保护工作
鉴于非遗自身的与众不同,各个非遗专题博物馆在开展保护工作方面展现出了不凡的智慧。
搜集整理非遗:对于非遗的保护,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完善搜集整理方面的工作。搜集整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该项非遗的内容、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和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采用访谈的形式,直接与南京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专业对话,详细了解南京市非遗传承的状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资料的搜集能够为后期非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重要的指导。
非遗传承人保护: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工作在于保护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没有了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消失。①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执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活态方式最大化地保护非遗传承人。例如为非遗传承人营造相对比较舒服的工作环境、发放生活补助等,这些措施能够给予非遗传承人较好的生活保障,让他们更加专注于非遗的传承工作。
4.2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展示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地区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反映,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性。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虽然知道非遗项目的价值与重要性,但是他们对其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当他们参观非遗专题博物馆时,基本上都需要借助良好的空间语境,才会逐渐对非遗产生兴趣。也就是说,非遗专题博物馆在进行展示的时候,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感染力,以此加大对参观者的吸引力。
4.2.1 营造良好的意境空间
良好的意境氛围能够激发民众的想象力,因此,非遗专题博物馆往往会营造氛围良好的意境空间,帮助民众更好地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所在,向民众传达非遗内涵。如浙江省的兰亭书法博物馆在意境空间的营造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具有特色。兰亭书法博物馆在馆内设计上,利用光和影的布局,采用灰色转换,通过半透明的特殊材质,增强馆内空间的层次感和进深感,给民众充分展示了“墨分五色”的精妙。
4.2.2 增强场景的可读性
场景的可读性,指的是民众可以在具体的场景中领略相应的精神内涵。非遗专题博物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馆内场景的可读性。
①情境还原式场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中的情境还原,首先还原的是使人情动于衷的当时环境,它是具有依据的还原,并不是凭空虚拟和臆造的,是建构在真实情境基础上的再现。②
这种方式有助于参观的民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知非遗的历史意义与重要性。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主要是采用传统工艺美术为主题的非遗博物馆,馆内的展陈十分注重情境的还原。其中的扇博物馆就运用了情境还原的方法,将扇子巷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完整的再现。参观的民众可以直接了解传统街道的布局、扇子的制作工艺流程等,而且还可以通过声音元素,感受传统街道中热闹的场面。
②动态展演式场景
非遗具有活态性,这也就意味着单纯的静态式展览难以将非遺的历史价值彻底地展现出来。因此,许多非遗专题博物馆通常会借助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活动,展现非遗的特有魅力。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不仅设有静态的陈列,也设置了诸多颇具动态的展览和表演,如木偶戏表演、手工技艺创作流程现场展示等。在南捕厅17号展区,建设有10多间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工作室,到此参观的民众可以从他们的“绝活”中感悟到非遗的精妙。
③互动体验式场景
动态展演式场景的建设,能够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较好的环境,但很多时候并不能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而互动体验式场景的出现,为非遗的有效传承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在互动体验式场景中,民众可以更加直接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去。2019年春节前,中国印刷博物馆举办了富有新意的非遗互动式体验活动。他们邀请学生在博物馆里面亲手印刷《金榜题名》年画。这种灵活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十分直观地了解了印刷术这一非遗。又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2018年2月份举办了“体验南京的传统民俗”活动,让民众亲自参与剪纸以及秦淮灯彩等非遗的传承中来。
4.3 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宣传工作
宣传与普及非遗相关方面的知识是非遗专题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非遗专题博物馆在宣传工作方面,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不断扩大影响力与覆盖面,推进非遗的进一步继承与传播。
4.3.1 利用媒体,举办主题展览
非遗专题博物馆可以和当地主流媒体合作,定期举办相关的主题展览。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主题展览进行实时直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也可以提升该专题博物馆的关注度。位于扬州的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原先的宣传途径主要依靠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 2017年与光明网合作,从5000个常用木活字的字盘里挑出“山雨欲来”四个字的在线直播,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又如位于广州的潮州抽纱博物馆,与触电新闻“铃儿响叮当”直播间合作,成立了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传播平台,旨在不断推进非遗事业的发展。
4.3.2 突破自我,进行馆际合作
非遗专题博物馆在丰富自身展览的基础上,可以与其他博物馆合作,将本馆的特色展品送至其他博物馆交流,以此提升地区性和民族性非遗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如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与昌兴·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了“2018年东莞·云南茶文化博物馆馆际交流活动”,推动了民众对普洱茶文化的认知。这种馆际合作的方式正逐渐成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3.3 紧跟潮流,发展文创产业
当前社会经济正在不断腾飞,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在不断丰富,水平在不断提升,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层次也正在逐步增强。非遗专题博物馆应当抓住机遇,从非遗中提炼相关的设计元素,制作成为文化创意产品。这既能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使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有利于非遗的传承。
5 我国非遗专题博物馆建设与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突围路径
5.1 我国非遗专题博物馆建设与运营的突出问题
5.1.1 展品相对单一
社会公众一般都会产生这样的观念,即博物馆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虽然非遗专题博物馆陈列的展品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许多人认为只需去一次即可。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与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展品相对比较单一有关,不易让人产生新鲜感,不利于非遗的有效传承。
5.1.2 专业人才缺乏
随着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也在不断地丰富,但各博物馆在专业人才建设与培养方面难以跟进,不能够满足博物馆正常建设与运营的需求。这问题一是源于就业观念的偏见,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该项职业,二是经费比较有限,难以招募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5.2 我国非遗专题博物馆建设与运营的突围路径
5.2.1 不断丰富馆藏,创新展览方式
非遗专题博物馆要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与保护工作,不断地对馆藏展品进行更新,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借助前沿的学术研究与科学技术,力图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向公众展示非遗的文化魅力与价值。
5.2.2 进行馆校合作,大力培养人才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博物馆可以利用文化教育资源,与邻近高校进行专业合作,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为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有生力量。如南京云锦博物馆与南京师范大学通力合作,共建了南京云锦学院,加强云锦人才的培养。馆校合作的方式既能满足社会对非遗人才的需求,又能推动非遗的系统研究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