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是怎么流到我家的
2020-02-04陈彩霞甘璐
陈彩霞 甘璐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孩子们都居家防疫。5月中旬,江苏泰兴市泰黄一线自来水的主管道爆裂,造成城区大部分小区停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时隔一周,孩子们分批复学,大班孩子先回到了幼儿园。许久不见的朋友见了面,自然要分享假期里有趣的事情。毅毅说:“你们知道自来水管爆裂的事吗?我妈妈在家里存了很多水,连洗脸盆里都装满了水。”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多数孩子的共鸣:“我家也停水了。”“我家也没有水,菜都没法洗!”“我妈妈手机里也有这个新闻呢!”“我们小区里还有消防车来送水呢。”孩子们热烈讨论着,参与讨论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教师敏锐地意识到,“泰兴停水”这一社会热点事件能够引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便加入到孩子们的讨论中。通过简单的统计,教师了解到,对于这次停水事件,班里绝大多数孩子是了解的,只有3个孩子不是很清楚,因为他们小区有专门的储水系统。停水事件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在停水期间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感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教师引导孩子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停水事件引发的一连串问题
为了帮助孩子们回顾三天停水的生活,教师提问:“没有水时,你们有哪些烦恼呢?”当当说:“我家连续几天都没有洗碗,只能把碗全部留在水池里。奶奶听说水来了,赶紧帮我洗澡,可是刚抹上沐浴露,水龙头就不出水了。”“那你是怎么洗完澡的?”教师问。当当回答说:“我奶奶只好用矿泉水把我从头到脚浇了一遍。”孩子们听后哈哈大笑。大家继续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奶奶都不能洗菜做饭了。”有的说:“我家舍不得用储存的自来水冲马桶,妈妈只能到河里去挑水。”有的说:“因为没有水洗碗,那几天我家都到饭店去吃饭。”有的说:“我还吃了方便面!爸爸说这样可以不用洗碗!”成人在停水的日子里烦恼多多,孩子们却获得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长时间的停水,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储水方法,孩子们也获得了相关的生活经验。于是,教师又一次提问:“你家是如何度过那段停水的日子的?”孩子们纷纷发言:“我爸爸到超市里买了好几箱矿泉水。”“家里所有的锅碗瓢盆都接满水了。”“我家的浴缸里放满了水。”“我家是到水井打水的。”……他们还发现,没有火灾,消防车却开到小区给居民送水来了。看到孩子们讲得津津有味,教师让孩子们将自己家的囤水情况记录下来,并将调查表展示在走廊的墙面上,供孩子们随意翻看,互相交流。
在交流时,汐汐提出了新的疑问:“停水的时候水流不到我家,水龙头里也放不出水,那以前不停水时水是怎么流到我家的呢?”孩子们也都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教师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可是孩子看不到地下的水管布局,要帮助孩子了解,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孩子们有哪些经验呢?教师又该如何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呢?
尝试从绘本中找答案
教师根据汐汐的问题,提出“自来水是怎么流到我家的”这一话题进行谈话。有的孩子说:“我家的水龙头连着水管,水就从水管流到了水龙头。”有的孩子说:“我家院子里有水管,澆花的时候水是从管子里流出来的。”有的孩子说:“我们小区的地下有许多水管,它们排好队,把水送到了不同的人家。马路的地下也有水管。”有的孩子说:“我亲戚在自来水厂工作,水就是从那里流到每个小朋友家的。”有的孩子还在美术区用图画的形式将自己的猜想表现出来。有些孩子则提出了疑问:“水管在地下,那水是怎么爬上楼的?自来水厂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带着问题,孩子们开始和爸爸妈妈讨论,并通过网络、书本寻找答案。
教师考虑到孩子们没有直接经验,准备寻找契合当下问题的绘本,让他们通过阅读获取一些知识和信息。幼儿园的阅览室里有系列绘本《神奇校车》,其中有一本《水的故事》,讲解了有关水循环的内容,于是教师就将该绘本投放在班级阅读区,并对孩子们的阅读情况进行观察。
教师发现,由于这本书的内容有些深奥,孩子们个体阅读、同伴讨论的效果不是太好,对书上许多内容搞不明白。于是,教师就利用集体活动时间,带着孩子们阅读。通过绘本的阅读,孩子们对水的输送过程有了一些认识,也逐步解决了前期的一些困惑。比如,知道了雨落到河里,河里的水流进了自来水厂的管道,水厂就有了水;连接水龙头的水管在地板下面,等等。但对于绘本中的一些词,如“明矾”“杂质”“过滤”“沉淀”,孩子们缺乏经验,并不太明白,由此又生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于是,教师鼓励他们先把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画下来,大家共同来解决。有些问题可以由孩子们互相解答的,教师就做些补充;对于孩子们自己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教师便将其张贴在黑板上,鼓励大家继续去寻找答案。张贴在黑板上的问题有:“水为什么要净化?”“什么是水循环?”“为什么滤水池有那么多的石头、沙子?”孩子最疑惑的问题是:“我们在沙池区玩沙子时,沙子都把水弄脏了,那滤水池里的沙子怎么能把水变干净呢?”
通过课程审议,教师意识到,初读绘本,孩子们对许多问题是一知半解的。对于没有太多经验的孩子,可不可以进一步让他们去实地探访呢?教师对周边能够为孩子提供相关经验的资源进行了筛选,觉得可以带孩子到自来水厂去参观,让水厂的专业人员为孩子答疑解惑;也可以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路面改造的施工现场观察地下的水管;还可以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正在装修的住宅去看一看水管是如何入户的。这些活动都是可以实施的,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直接经验。
实地参观探真相
教师在班级微信群里向家长介绍了这一活动,并提到了孩子们面临的问题,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们积极回应。由于疫情防控期间不宜太多人聚集在一起参观,教师号召家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借鉴以前春游时组队的经验,采取临近社区的孩子相对集中或彼此关系不错的孩子相对集中的方式,组成探索小分队去探访,并提出了一些建议:(1)和孩子一起给小分队取一个名字;(2)和孩子一起厘清探访的重点;(3)要求孩子记住要问的问题,鼓励孩子主动向专业人员提问;(4)注意影像资料的保存,及时记录孩子在现场的行为表现和观察的细节,以便后期大家分享。
很快,家长们迅速组队,家长、孩子、教师一起商讨,根据参观的地点,确定了参观的重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灵动小虎小分队”和“水源探秘小分队”分别到向阳水厂和杨庄水厂参观,主要探究自来水厂的一些建筑布局和过滤水的方法;“楠楠和姐姐的水管整修观摩队”参观大庆路路面改造现场,重点观察承担水的输送任务的主管道;“自来水管装修小队”选择参观正在装修的邻居家,重点观察家中水管的铺设及水龙头的连接;“阳光小分队”参观靠近他们社区的泵站;“彩虹小分队”去了长江边的水闸站。家长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非常配合,会实时发送一些参访的照片、视频到班级微信群里,随时与教师交流互动,教师则根据现场的情况给予指导,与家长探讨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
参观经历的再现与调查结果的分享
周一,孩子们带来了照片、调查表和日记本,他们在语言区、美术区甚至建构区,分享了自己实地探访的见闻。待他们陆陆续续地自由讲述后,教师组织大家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用电脑和投影仪播放了一些家长提供的视频和照片,让孩子们不断回忆参访的细节,以便没有参访的孩子也能了解真实的场景。
“灵动小虎小分队”和“水源探秘小分队”向专业人员咨询了什么是“过滤”和“沉淀”,弄明白了“明矾”就是绘本中那一大块一大块白色的东西,它们会形成胶冻状的物质,把灰尘和泥土都粘在上面。孩子们了解到城市中水的净化要经过好几个池子,水厂里有很多先进的设备,要变成可以饮用的水需要经过很多工序。专业人员还向孩子们介绍了泰兴自来水的生产和输送过程:从长江取水—加絮凝剂(类似明矾的物质)—通过反应沉淀池—通过过滤池—通过活性炭吸附池—通过清水池—通过配水泵—通过各种管道输送到各个家庭。在分享交流环节,当当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解释:“我们饮用的水是从长江过来的,长江里的水不干净,先要消毒。第一步先放入明矾,把脏东西吸出来。第二步到沉淀池沉淀,再消毒两次,到泵房,最后到各家。”“楠楠和姐姐的水管整修观摩队”发现了埋藏在城市道路下面的管道。楠楠介绍道:发生爆裂的主管道就是这些粗粗的管道,也就是绘本里提到的通往各家的水管,它们承担着通往各个小区的水源输送任务,如果它们出现了问题,水就不能顺利送到我们的家里了。“自来水管装修小队”观察到了正在装修的家庭的水管铺设。
经过各小分队孩子的介绍,大家对城市中生活用水的来源有了更真实、立体的认识。实地探访后的经验分享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不仅有机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而且能了解别人的经验。但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建构的知识和经验还是零散的,不够系统。于是,教师鼓励孩子到阅读区,再读绘本《水的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一次阅读时产生的问题。
再次阅读时,孩子们对画面更加关注:“你看那些白色的明矾,像一个一个棉花糖。”“哈哈,我看像爆米花!”“一团团脏东西都沉到了底部,干净的水是在上面流动的。”“过滤池第一层是石头,下面一层是沙子,再下面一层更细了。”孩子们重点观察画面,教师读出其中的文字,让孩子们了解书中“滤水池”的部分,深入了解滤水池里各种石头、沙子的作用。“原来石头和沙子不像我们玩沙子搭城堡一样呀,它们得一层一层铺好。”“水是从石头的缝隙中流下去的。”“大的杂质就被石头挡住了吧!”“沙子比石子细,小的杂质也被沙子挡住了。”孩子们讨论着。
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初次阅读—引发思考—实地探访—分享交流—再次阅读”,孩子们已将零散的经验整合起来,对“自来水是怎么流到我家的”这个共性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操作验证发现的知识
又到了区域游戏的时间,几个孩子围在一起用“大日记本”记录实地探访中发现的有趣问题,并相互交流着。宇宇问:“滤水池真的能让水变干净吗?”轩轩说:“肯定能变干净啊!自来水厂就是这样过滤的!”宇宇又问:“那能变得多干净呢?像我们喝的水一样干净吗?”孩子们的对话又一次引起了教师的关注。教师看到孩子们对滤水装置这么感兴趣,觉得在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时,应该支持和鼓励他们去操作、去探究、去发现。孩子们带着清单去幼儿园的角角落落收集滤水材料,他们把水与泥土混合,制作出了需要过滤的脏水,又收集了一些石子、沙子,投放到科学区,为“滤水实验”做准备。
第一次实验开始了,孩子们结合绘本中滤水池的画面,根据自己的猜想,将石子和沙子铺到玻璃瓶中,但是他们发现,由于玻璃瓶底没有出口,不能将过滤完的水分离出来,实验没有成功。
孩子们又仔细翻看了绘本,觉得需要一种像筛子一样可以将水漏出来的材料。于是,第二次实验又开始了。他们找来矿泉水瓶,请教师在瓶身上戳出一排排的小洞洞,这样水就可以从洞洞里流出来了。孩子们发现,水是干净了一些,可是容易洒出来。怎样才能不让水洒出来呢?有孩子想到了玩水时用的漏斗,他们将矿泉水瓶的口朝下,做成漏斗状,形成了“简易滤水装置”。在实验初期,孩子们发现只提供石子和沙子过滤,水还是不干净。孩子们又去翻看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发现过滤池后面还有一个活性炭吸附池,于是又去了解什么是活性炭。他们发现,原来爸爸的车里、家里的柜子和冰箱里都可以放这种活性炭,用来吸附脏东西。可是,活性炭应该如何加入呢?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教师把活性炭投放到科学区,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有孩子将所有材料一股脑儿地放在了一起,可是水还是有点脏。有孩子认为石头和沙子已经让水质有了变化,活性炭可以放在最下面,结果水质跟原来差不多。有孩子用湿纸巾包住活性炭,在第一步粗过滤后再将水倒入湿纸巾里,他们惊喜地发現,水渐渐地变得透明起来了。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中,孩子们惊喜不断,“哇”声不断。他们细心操作,反复尝试,记录结果,建构经验。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接纳孩子们的想法,鼓励他们探索。活动后教师又帮助他们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分析成功的原因,这样孩子们对水的过滤环节就渐渐清晰了,也容易理解了。
在这场由“停水”引发的探究活动中,还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知道了干净的生活用水来之不易,因此需要珍惜水资源。他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了许多节约用水的小贴士,并在生活中付诸行动,不仅从自身做起,还在幼儿园、家中自发地对一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说“不”。
再次通过表征重现经验
建构区里的孩子也在忙碌着。铭铭搭了一个方形的水池,介绍说这是他参观的水厂。“自来水厂有很多水池,你搭的是哪个?”浩浩提出疑问后建议道,“我们可以搭水厂里很多的水池呀。”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搭建自来水厂的沉淀池和滤水池。参观向阳自来水厂的孩子最多,他们对建构自来水厂也很感兴趣,铭铭和浩浩与同伴进行了分工。程程和舟舟的绘图能力较强,担任图纸设计;轩轩和熙熙负责搭建。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用长条状的积木来划分每个水池的区域,用很小的积木表示吸附的杂质。对于如何搭建连接每个水池的阀门,孩子们的争议较大,他们先用半圆形积木,发现不够准确,经过几次调整,用了“Y”形积木,能够让“水流”分成两部分,以表现沉淀物的分离。活动后,教师请孩子介绍自己的建构作品,以方便没有参观水厂的孩子理解。
建构区孩子的表征引发了其他孩子的兴趣,他们也开始积极尝试,用桌面玩具、水彩笔、报纸等材料进行表征,使经验的呈现更加丰富多样。孩子们在交流、合作中生发了新的同伴学习。
课程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相互学习,共同体验探索的快乐。在“自来水是怎么流到我家的”这一探究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获得成长。教师对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程要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儿童在真实的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课程应基于儿童当下的生活,它在儿童的生活中,在儿童的行动中展开。
在活动结束后的审议中,教师也发现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比如,应该更广泛地去寻找绘本资源,不应该拘泥于一本,其他很多优秀的绘本,如《自来水从哪儿来》《水是从哪里来的》等同样适合;由于疫情推迟入园和举行大班毕业活动等原因,该活动进行得仓促了些,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充分探索,也没有更好地追随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表现灵活地作出回应,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使探索过程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