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的眼光纵论天下美酒

2020-02-04李寻张旋张春丽胡纲

休闲读品·天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浓香酱香酒厂

李寻 张旋 张春丽 胡纲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龙总,您好!

龙则河(以下简称龙):您好!

记:来之前我了解了一下,您最开始是在习酒厂工作的,那您为什么离开习酒厂呢?

龙:茅台兼并习酒的时候,我跟茅台过去的一些领导观念不同。以前我在科研所有两个实验车间,一个浓香、一个酱香,1997年他们进来以后把实验车间全部划给生产部门了,科研所没有实验基地了,搞科研没实验基地还搞什么,那就成了吃白饭混日子了,我就出来了。当时贵州有一家广州来投资的贵府酒业正在招人,我就顺便投了一份简历,后来就留下了。

记:1997年离开?

龙:1998年春节过后,我真正上班是4月1号。那时候我还没到30岁。我进习酒厂是1991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现在跟年轻人说可能都不理解,那时候我们是包分配的,我是抗分的,档案、户口什么都没有,后面在习酒公司重新登了户口。

记:当时把您分到哪了?

龙:分到老家,黔东南。

记:您为什么不回去?

龙:那边没酒厂,我就想酿酒。

记:我看您办公桌上堆了好多书,都是正在看的吗?

龙:现在正在看高中物理和高中数学,之前在研究一个数学体系的时候,我发觉一些概念忘了,就翻看高等数学,看了之后发觉不行,还得从高中开始,这几天就在看高中数学。

记:您这么忙还能看看书是不容易的。我们对于酒的兴趣源于喝酒,喝的多了就想喝明白,开始专门去参观酒厂。我们上个月来过茅台镇,专门出了一辑介绍茅台镇的十大名酒,当然都是我们自己主观评选的,肯定会引起争议。去年我还出版了一本《酒的中国地理》。我最早对酒的理解是一方水土一方酒,酒是跟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实际上酒的状态已经完全脱离了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尤其是新工艺酒出现之后。

龙:削弱自然地理条件对酒的制约的不光是新工艺,其实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首先,工业化生产淘汰掉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传统的铁锅蒸馏。其次,中国的名酒的评比,也让以前所谓的一方水土一方酒的说法,被人对名誉的欲望所取代。第一届(评酒大会评出的)名酒,实际上就是中国白酒历史上几个风格的典型体,几届评出结果后,浓香占比很大,很多酒廠就抛弃了自己的特色,都开始学浓香。洋河的老厂长梁邦昌说,当初他们洋河的酒是地方土酒,当地所谓的高粱酒,第一届评酒会后开始挖窖池,学四川烤浓香,第三届就拿到了国家名酒。再比如以前东北的木制酒海,红松木做成四方形,里面贴上7层纸,刷猪血,防止外渗,现在很多东北酒厂都没有了。我当年去东北考察,只在一个叫爱新觉罗的小酒厂见到过,是传承下来的。还有北京通州的一个二锅头酒厂里也有十几个,都不用了,劈了不少当柴烧。按东北以前的酿酒工艺,红松木窖池就是它的一个特征,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东北的冻土层厚,用红松木能保温,采用小曲清香的工艺,做烧酒。因为大家都在学名酒搞浓香,就把这些东西全部扔掉了。这些都是一方水土一方酒的风格的,但是为了评名酒都破坏了。

记:东北地区是好粮、好土、好水,但是没好酒。

龙:实际上以前贵州省的两大香型,一个是酱香,一个是兼香,后来才跟着四川发展浓香。我记得大学毕业之前,贵州的专家和四川的专家在讲浓香酒的时候,我们这边酒的己酸乙酯高,比例是1:0.6~0.8,因为四川名酒多,浓香普及度高,就按照四川一些专家的意见,把我们以前的风格给改掉了。以前贵州的浓香型酒风格,我可以举个例子给你,20世纪90年代末突然起来的小糊涂仙,最开始就是用贵州周边的浓香酒厂的老酒。

记:小糊涂仙是浓香酒?我记得是搞酱香酒的?

龙:现在开始搞酱香酒了,原来是浓香酒,用的就是最典型的贵州浓香酒的风格。贵州这一带的浓香酒有一个特点,有人参的那种味道,参味。以前的平坝窖酒,还有安酒,都是讲自己的风格,走出了贵州,很是风行了一段时间。包括当年的习酒,也是保持一种风格走出去的。还有以前的董酒,它能成为名酒,也是因为它的风格很独特。八大名酒里面贵州占了两个,也都是很典型的风格。现在又起来了一个六盘水的人民小酒。

记:对,人民小酒我们去参观过。

龙:人民小酒,它那个地方是真正的一方水土一方酒。它就把当地几百年的工艺扩大,酒坛换成大的,铁锅改造成不锈钢,其他都没改。

记:它用四种曲,属于“多曲型”了,而且糖化和酒化实际上是分开的。

龙:实际上他们真正在用的主要还是坨坨曲,比小曲大,比大曲小,但严格说还是属于小曲。糖化跟酱香有雷同,但不是彻底糖化完,糖化过程当中也在培曲,也在培菌,二次制曲。

记:二次制曲主要是增加微生物种类?目的是增加酵母菌的种类?

龙:不是酵母,主要是细菌。如果拿高温曲去做低温发酵,是不产酒的。像今年的气候,温度偏低,那么今年很多酒厂产酒的数量和质量肯定是不行的。我跟踪研究过,入窖的时候窖里温度没有38℃,那酒出来就好不到什么地方去。如果发酵温度达到45℃,酒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很好。针对今年温度偏低,我们采取了补救措施,在第一次温度起来且还没有完全糖化好的时候,马上进行翻堆。

我的导师曾告诉我整个酿酒综合下来就是4句话:厌氧制曲、恒温发酵、等温蒸馏、加速胶溶。厌氧制曲,就是在制曲过程当中必须全部让它厌氧。酿酒实际上需要的是厌氧菌,制曲的时候如果厌氧度不够,那么进入生产的时候,耗氧菌多,厌氧菌少,堆积的温度起不来,必须靠厌氧菌在厌氧条件下发酵来糖化。整个糖化过程当中,细菌代谢的液化酶是非常高的。液化酶是什么?支链淀粉有一个α-糖苷键和β-糖苷键,液化酶就要砍掉β-糖苷键,断键,这时候就是要直链淀粉,直链淀粉的糖之间是α-糖苷键,支链淀粉这个糖是β-糖苷键,那么液化就要砍掉这个东西。最后靠霉菌产生的α-糖化酶来糖化产酒。因此在整个堆积的过程当中,细菌代谢液化酶的时候,它就已经升温了。然后入窖的时候才靠霉菌代谢的糖化酶来产酒。

记:您判断在堆积发酵的时候,升温的主要菌种是细菌?

龙:细菌。表层这一块可能是酵母和霉菌占主要,因为有氧气,进入深层以后,厌氧菌就没用了,酵母在厌氧情况下发酵、产酒。

记:除了产酒,产热吗?

龙:产酒也产热,酵母在厌养环境下发酵能够使温度升到三十几度,酵母能够存活的最佳温度是32℃,35℃开始老化,所以堆心温度35℃就可以了。下窖池后里外有混合,大概在38℃左右就可以了,

记:如果低于这个温度呢?

龙:低于这个温度,发酵率不够,细菌活动不够,代谢的不够。1993年我在习酒公司做科研的时候,我们实验车间就有科研人员比较严格的做一些基础数据,当时测高温曲的时候,用教科书上的28~32℃之间来让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然后根据产生的二氧化碳计算它的发酵率。我们高温曲按这种方法做的时候,测不出来,在这个温度区间内没有发酵率,后面把温度提高到42℃的时候,发酵率比酵母发酵率还厉害。我就去问老师,老师说这个现象是细菌发酵产酒。世界上用细菌发酵产酒最好的是巴西,他们的酒精是用细菌代谢的。

记:原料是什么?

龙:巴西是蔗糖,但是酒精的生产是由细菌代谢的。像俄罗斯、欧洲,包括我们中国做的这些酒精都是小酵母代谢。中国有一个南阳项目,南阳最老的酒精厂,当发酵液里面温度达到8℃的时候,酵母就不能发酵了,但是细菌可以达到13%。

记:据说最高的可以达到25%,日本的清酒据说就是25%?

龙:没有,日本的清酒,它发酵出来大概在8~10°之间。它是低温发酵,发酵温度不会超过4℃,就像啤酒一样,发酵完以后酒渣要蒸馏一次,把蒸出来的酒回进去,来提酒度,可以达到18~20°。

记:那等于半蒸馏了。我们的黄酒好像也有25°的?

龙:黄酒也要用酒渣来重新蒸。这个工艺还在用的是青岛的即墨,有个黑米酒厂还用这个方法,我亲自到厂里面喝过它的酒。清酒只有几度,黄酒也是几度,但是我们中国的黄酒有个问题,发酵温度一般都超过20℃,酒会偏苦。

记:北方的偏苦,南方的还好一点。

龙:发酵温度高了,酒会偏苦。低温发酵相对就要绵甜一点。说到堆子温度,像今年氣温高不起来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翻堆,实际上就是二次耗氧,第二次再接触氧气,24小时左右温度就起来了,今天发酵明天就可以下窖了。

我遇到过一个制曲师,他跟我说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初高温制曲的时候,每一块曲药都要用以前的水泥袋子的那种牛皮纸包好。现在茅台酒做的就非常好,他的(包裹曲药的)稻草扎得很紧的,这也是隔氧的一种方法。稻草扎的很紧,起到封闭作用,有一点氧气很快就耗完了,尽可能的厌氧。最近这几年在制曲这块大家是没注意到的,比如像茅台镇小酒厂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老百姓做曲药,包括他们在外面买的那种曲药,根本不管这些东西,所以很多酒厂都出现产酒率低的问题。这是我们酱香酒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难题。而且二次翻堆以后也有问题,出酒的质量比以前要差了。

记:二次翻堆以后质量差?

龙:是的,原因找不出来,我们现在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原料里面补充豌豆,补充氮源。

记:是在曲里加还是?

龙:在制曲粉碎的时候加,加进小麦里面。

记:加的比例大不大?

龙:不大。

记:说到曲,我们到茅台镇看曲的时候观察到一个现象,咱们的包包曲曲蚊特别多,北方大曲没有,四川浓香酒的曲有曲蚊,但是比较小。

龙:庄名扬老师跟我讲过,从生命科学来讲,曲药里面不能少曲蚊,它是给酒里面提供动物蛋白的。

记:对,说曲蚊越多越香。

龙:是这样的。曲药里曲蚊是先从里面产生的,曲里面蛹很多,而且蛹很细,慢慢就变成虫,都是动物蛋白。

记:我推测,茅台酒独特香气和动物蛋白的关系非常密切。

龙:有可能。我们继续说人民小酒,它的工艺是很震撼的。首先是它整个酿酒工业的规模,其次是蒸馏。一般人只注意到它蒸馏是用铁锅,但是没看到里面所有酿酒工都是女的,男的在蒸粮食那边。我研究过他们的整个流程,他们一个班8个小时只烤一甑酒,上一次甑至少要4到5个小时,很慢。中国的正统蒸馏法总结出来就是蒸馏过程的传质和传热。蒸汽上来首先要把热量传上来,热量传上来以后把酒糟里面的酒精成分先汽化,汽化以后酒精把糟醅里面的香味物质给萃取了,然后再慢慢上来,是连续的一个过程。为什么上甑要慢?因为我们现在的这种工业化生产,传热比传质快,热量来快了,蒸汽跑太快了,传质滞后,酒的尾酒多,所以要慢。这就是最古老的传统和现代的东西相结合。

记:我们昨天到你们的车间去看了一下,发现你们的压力管不太一样。

龙:压力管是我改良过的,以便更好的控制热源。以前我们当地很多酒厂拿一吋管来接蒸汽,大厂是拿6分管接,然后把大厂6分管的参数用在一吋管上面,蒸汽是人家两倍以上,因此人家上甑40多分钟,他们20多分钟就完了,还必须两个人一起上甑。我以前当工人的时候,上甑就是一个人,保持传质和传热的均衡。反过去看人民小酒,4个小时才上完一甑,传热和传质肯定是均衡的,而且最后还有一道工序,上完甑要取酒的时候要闷5~10分钟,实际上就是等着后面来的慢的,再开始取酒,因此他取出来的酒70度左右的要流一个多小时,不像我们前面70度酒哗哗一下就断了。把这些细节看完以后,我说这个厂的这套东西真的是中国白酒的化石。我们现在都已经进入工业化了,人家那里还是真真正正的最传统的东西。

记:我们中国传统白酒的精华,叫纯粮固态双边大曲发酵,而且是开放式发酵,这是形成我们独特风味的一个特征,在这个前提下,就会有一方水土一款酒的情况,特别是人工酿造的酒。

龙:是的。就拿酱香酒这一块来说,看周恒刚当年在茅台试点的手稿就会发现,茅台以前的酱香酒是三家工艺,每一家的窖池结构都是不一样的,一家是全石窖,两家是碎石窖,其中一家是石块和泥巴垒的,一家是石块和石灰。

记:周恒刚他们进茅台改革是1964年,五几年的时候有一批苏联专家也到过茅台。

龍:苏联专家到过茅台,但是没留下任何资料,就知道有这么回事。我跟周恒刚的女儿周心明比较熟,专门到他家去看了他的日记和手稿,包括以前用的曲药里面加了中药,这些东西都有记载。

记:现在曲药不加中药了吗?

龙:现在不加了。现在很多都是买曲药,加了成本太高。但是加中药确实有好处,加的中药里面有些核心成分是激活微生物发酵的,有些是酒里面的一些香味成分的前体物质。

记:中国白酒的现代科学体系是从苏联引进的,实际上受苏联科学的影响很大。

龙:其他类型我不太了解,酱香酒研究这一块,在某些领域里面,日本人是走的比较好的。2018年我在中日发酵食品交流会上和日本人交流的时候聊到酱香酒,对方告诉我,他们研究中国茅台酒不是想做一瓶茅台酒出来,而是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主要研究茅台酒里面的哪些活性成分对人体有用,研究出有用成分以后,再从微生物角度去分离这种成分,可以做一些比较高端的保健品。对方给我寄过他们做的成品,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大概700多毫升2万多元人民币。如果每天饮用的话,大概一毫克就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有一款扩张血管、软化血管的,10毫升是13万8千元。这些都是从茅台酒里面发现的,靠发酵提纯的。

记:这个成分是从哪里提出来的?

龙:从维生素发酵液里提取的。他们研究茅台酒的出发点跟我们不一样。

记:实际上就是酵素,现在市场上高级营养品的一个类型。

龙:酵素是一种统称。日本这方面做得特别细,比如说酱酒里面的乳酸和乳酸乙酯,其实分左旋和右旋,左旋是活性的,右旋是有毒的。

记:国内还没有区分?

龙:没有区分。日本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禁食右旋的乳酸或乳酸乙酯,不允许存在,只能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左旋。右旋人体吃进去以后排不出来,左旋是活性的,可以参加人体代谢。

记:众所周知,影响酒质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储存年份,白酒在市场上卖的时候都说年份长就好,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同一年份出酒的数据、发酵数据都是不一样的,酒厂是如何区分的?

龙:分型定级。

记:我看酒厂正在做一批宝石坛酒,是您调的,这个酒在宣传的时候说是老酒多,除老酒多一点,还有什么特点?

龙:这款酒整个勾调设计都是我,它的胶溶性特别强。

记:胶溶性特别强?

龙:我们酿出来的酒是一种溶液,好的酒胶溶性就比较强,可以看到丁达尔现象。

记:宝石坛酒的胶溶性好,原因是什么?

龙:这个得从酿酒开始说了。产生胶体一定要有物质基础,必须有胶核,且要带电。酒是液体和液体的胶体。在酒里面,带负电的是杂环类化合物,它的每个分子在形成的时候有电子层,电子层只要不饱和的时候,会从基态跃迁到发射态,整个分子带负电。酒里面很多酸,比如乳酸,电离常数是10-5级,在酒精里面,每升2.0克的总酸实际上只有两微克的酸能电离出氢离子,剩下的都是以分子存在,分子有一头是正电,一头是负电,正电被胶核给吸引过来,负电在外层,然后一层一层,1纳米的时候就成了胶体。必须有足够的胶核,胶溶性才好,因此制曲里面必须要产生足够的杂环类化合物,杂环类化合物是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那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美拉德反应的物质基础。美拉德反应是氨基酸跟糖的反应,那么必须有足够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也就是我此前说的要加豌豆,提高氮源。胶溶性好的酒特别顺口。

记:为什么?

龙:因为一旦形成胶体微粒,它的结构在1纳米左右,整个胶团可以自由进入细胞,不用任何酶的携带,一旦进入人体细胞分解的很快,代谢快,酒醒得也快。这又跟人的生理研究有关了。

记:相当于增加了代谢的面积和代谢的器官,细胞直接代谢?

龙:它可以在胃里面就进入细胞,不用进入肠道、肝脏。当然原理大致是这样,暂时没有数据支撑。

记:有可能减少了肝脏代谢的负担?

龙:这是肯定的。主要的还是进入肝脏细胞里面代谢,但它进入血液,进入血红细胞的速度很快,又不要什么酶。这个问题也是日本人研究的,人代谢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血红细胞代谢,一条是肝脏代谢。靠血红细胞代谢的人,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现在我总共只碰到过4个。

记:怎么喝都不醉的?

龙:不是不醉,也要醉。喝了酒全身都是红的,红到嘴皮都发紫,发黑,但由于是血液代谢,睡1个小时、半个小时就没事了。这是日本人的医学原理,有一本书里讲过,叫《肠胃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记:实际上解决了酒的舒适度的问题。这个酒就属于高舒适度的酒了,醉的慢、醒的快,而且口感还柔顺。

龙:对。就是说只要产生胶体的物质基础多,酒肯定好。

记:这是您发现的,还是别人发现的?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龙:这个是我以前和庄名扬老师一起研究的,主要是他提出来的,我们去验证。庄老师是原来习酒的顾问,江苏南通人,1966年北大化学系毕业的,化学功底很深,对一些化学知识我们说了不对的他会马上批评。跟着他学习的时候,我重新学了北大化学系的教材。我写过一篇文章《碱性酒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像我们现在做的宝石坛酒就是碱性食品。

记:碱性酒,碱性成分高,您这个碱性是拿什么来衡量的?是ph值还是别的?

龙:不是ph值,叫PKa,或者叫PKb。

记:PKa、PKb是什么意思?

龙:是讲里面带的电子,酒能提供多少电子。其实酸碱理论的发展也是有时代的,比如说ph值,这叫电离酸碱理论,电离出氢离子了,是酸,电离氢氧根,就是碱。后面发展到电子酸碱性理论,能提供电子的,是碱性的,能接受电子的,是酸性。酒好喝不好喝,喝了好不好,要有理论支撑。(注:PH值是从酸碱电离角度来说的,酸在水中能电离出H离子,酒中有酸,尤其是乙酸和乳酸的含量高,酱香型白酒用PH试纸测量一般PH值都是在5~6之间,酸电离的很少,属于弱酸。酒中酸电离后有游离的氢离子(H+),因此是酸性。龙总还谈到酸碱质子理论: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酒中也能接受质子,是酱香酒中的羰基、杂环类等化合物,这些是接受质子的,因此是碱性。所以它同样具备酸性和碱性的特点。化学中有强碱弱酸的物质,也有强酸弱碱的物质,酸碱性都具备,就是共轭的概念,共轭酸的酸性越强,共轭碱的碱性越弱,反之,共轭酸的酸性越弱,共轭碱的碱性越强。)

记:好酒坏酒一定要用科学来讲明白。

龙:电子酸碱理论是定性用的,我做了一款定性用的東西,这个东西加在酒里面,显紫色是碱性的,红色就是酸性的。

记:相当于测试剂,是什么东西?

龙:一种植物的果子里面提纯的东西,对带电、不带电的反应很清楚,如果电荷越强,它会从紫色变蓝色,蓝色变黑色。带负电是紫色,带正电的是红色。

记:来衡量酒的酸碱性,偏碱性的酒还是偏酸性的酒。

龙:测酱香酒是酸的,酒的ph值永远是酸性的,但是用电子酸碱理论进行解释,它是碱性的。

记:从基础电化学来研究,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评价酒的好坏,甚至普通消费者都可以用您发明的这种固定的试剂来直观了解。这已经不是调酒了,而是对酒的科学基础的研究。

龙:对。从生理角度去研究碱性的东西,它叫生物碱,生物碱给人体提供电子,人体产生自由基是正电的东西,那么负电东西进来,可以把自由基代谢掉。为什么喝酱香酒?如果你长期喝酱香酒,碱性的酒就把你的自由基去掉了,只要自由基去掉,人就会健康了。

记:浓香酒、清香酒就没有这个功能?

龙:我研究了八几年的浓香酒,没有这个碱性效果。

记:八几年的没有,那现在的呢?

龙:现在更没有了。酒精酒也没有,因为酒精酒没有形成负电的胶核。这些我们都在研究,有些东西是尚没有完全搞明白的,只是说这个现象是存在的。

记:了解它是什么物质得做分析,主要靠什么?色谱还是质普?

龙:色、质谱连用的。

记:您现在研究的兴趣很多,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什么?提高酒的质量?提高出酒率?

龙:都在研究。

记:现在有很多如何鉴别好酒坏酒的方法,有鉴别年份的方法吗?

龙:有,也是用一种显色剂。年份酒有个问题,两杯不同的酒,这个是10年时间,那个也是10年时间,但它们可能产生的效果不一样,胶溶性强的酒,可能5年的酒跟一般的8年的酒的胶溶能力是一样的。比如说两杯酒检测出的胶溶性是一样的,但有可能这杯是5年的酒,另一杯是10年的酒,就是说年份酒也跟胶溶性有关,胶溶性跟酒的基础物质有关。正常情况下,一个厂的酒的年份是有规律的,但是不同厂的规律肯定是不一样的。

记:我最早听到碱性酒的概念,是卖葡萄酒的人讲的。

龙:对,葡萄酒是碱性的,是碱性食品。

记:一般葡萄酒本身是酸,那么酸的东西怎么叫碱性食品呢?

龙:它里面含有能够提供电子的物质。

记:也就是您说的电子酸碱理论,对不对?

龙:离子酸碱和电子酸碱是不一样的理论,电子酸碱是很多人不理解的新的理念,但这个现象实际上是存在的。我想要研究碱性酒的标准,以及检测方法。

现在大家都说酱香酒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有一种说法是酒里面含有金属硫蛋白,这是不对的。酒里面有四甲基吡嗪,可以激活人体金属硫蛋白,预防肝纤维化,这个医学原理印度的医学家发表过论文。当然也必须考虑到剂量。茅台酒里四甲基吡嗪每升可以达到20毫克,茅台镇的酒超过5毫克的不到15%,宝石坛酒在15~20毫克之间。

记:除了酱酒,我觉得黔派浓香和川派浓香在色谱和质谱分析上,微量成分的数量肯定不一样,种类也不同,能鉴别出来吗?

龙:它是这样的,定性好定性,但定量不好定量。因为定量的话就得有比对品,纯品,分级比对,成本很高。

记: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开始分析白酒成分的?是现代化学引进之后吗?据我所知,建国后第一批酒的化学实验室是在红星酒厂、二锅头酒厂,还有内蒙。

龙:最开始是用纸张层析来检测白酒,都是在内蒙那边开始,用苏联科学家教的方法。色谱仪是在1991年到1992年才开始使用的。

记:咱们继续之前的问题,除了您说的四甲基吡嗪,酒中还有什么成分是对人体比较好的?

龙:我做了一款治疗糖尿病的酒,主要成分是小分子肽。

记:喝酒能治糖尿病?

龙:不是简单的酒,我研究的那个酒是早晚两次,早上喝10毫升,晚上喝10毫升,半个月就见效。我认识一个酒老板就是糖尿病,我送给他一箱,一天喝二两,现在血糖已经稳定在空腹7以下了。

分子量在1000道尔顿以下的小分子肽,能自由进入细胞,激活胰腺里面的β细胞,产生胰岛素。我之前参观了一个中石化的炼油厂,那边沥青都是通过蒸馏出来的,我模仿他的方法采用高压蒸馏,把酒糟蒸出来,扔在下面勾调柜里面,一个多月后找那个酒来尝,里面有一瓶酒,颜色比茶还黄,就送到上海去测里面的成分,结果说里面主要含的是小分子肽,分子量大概800~900之间。我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每年我都做几吨来做调味酒。

记:没当做药酒卖?

龙:我开了个朋友会,当时来的人我都送了,大概有90多个人,最后坚持下来的有70多个。

记:他们吃降糖药吗?

龙:不吃。它没有其他降糖药的副作用,是蛋白质的一种小分子肽。平时人正常吃饭,只要每天吃进去5毫克这个物质,就不会有糖尿病,一旦有糖尿病了,想修复细胞,每天就要100毫克。这个多肽物质主要存在在我们吃的东西的胚芽里面,我们现在吃的大米都没有胚芽了。其实我对糖尿病不是有意去研究的,就是无意中撞上去的。

记:这款酒做好了可以专门作为一款产品生产了。

龙:这些东西都是之前做备胎用的,我做研究工作必须走在生产和需求前面,什么时候要我就能马上拿出来。

记:在整个酒的酿造过程中,发酵池里的气体成分是含氢的,甲烷、氢气都有,资料中介绍是发酵产生的。

龙:甲烷要产生就跟芽孢杆菌有关。如果对这个有好奇心的话,可以去看看《最初三分钟》这本书,讲宇宙形成的三分钟,跟质子、中子有关。

记:实际上还有一个前沿科学,微生物学,酿酒也讲微生物学,但是现在的前沿是研究人体微生物学,人体就好像是一个大的发酵池,我们所有的消化代谢广义上讲就是发酵。

龙:你说人体微生物学,人体有一种寄生虫叫弓形虫,弓形虫在所有动物里面都有,而且只在瘦肉里有。我有一个朋友,应该是老前辈,75岁了,但他跟我称兄道弟,他对这个研究很深,他研究的什么呢?喝酒去除弓形虫。弓形虫特别喜欢酒,酒是它的一种代谢物质的基础。比如像我们喝酒,就会出汗,马上拿汗液去测,就能测出弓形虫。弓形虫很聪明,你喝酒的时候它出来,人醒酒或者没有喝酒的时候,它就回到原来的地方去。老先生是一个老中医,以前是某位高层领导的生活秘书,他就研究这个,说弓形虫喝了他的酒,找不到回家的路。

记:我个人的观点,酒有一个重要作用,是非常好的抗抑郁药物。人得抑郁症主要原因是体内的微生物菌群出问题了,比如现在已经有一个治疗技术,小孩得了抑郁症,给得抑郁症的移植其它菌群,矛盾调解好了,也不用吃那么多抗抑郁的药,抗抑郁药物多是刺激神经的。酒中也含有各种菌群,我爱喝酒,心情不好了,喝一喝就能放松一下。

龙:我现在给我女儿做一款酒。我女儿澳洲大学毕业回来,本来要回去读研,现在因为疫情去不了,在家里面呆着没事,我说总得做点事,就给她做一款中国从来没人做过的酒去卖。我女儿给它取的名字叫“跟大师用眼学品酒”,眼睛能看出酒的好坏的。我给自己定了个计划,明年花一年时间,要推出一个耳朵能听出酒的好坏的方法。

记:应该要外加设备的吧?

龙:有个小设备。设备打进去,然后测声波反射,介质不同,波长频率什么都不同。也可以研究酒对声波的吸收有多大。我就喜欢搞这些,这个东西看起来像江湖术士,但是是有科学依据的,能够用科学理论解释。

记:我学过一些地质学,觉得地质学和酒有某些的关联性。

龙:我正在学的地电学其实跟你们地质学有关系。2018年的时候,网络上说土埋酒好,过去有些老的酒库保管员也知道一楼的酒比二楼的老得快。我做过实验,买酒埋过,效果确实好,但原理找不到。我不懂地质,就去找贵州省地化所的老师,他们也搞不懂,但跟我说可能跟电、磁场有关,给我推荐了《地电学》这本书,现在我已经搞清楚了。电场,包括地表电场和土壤电场,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加速胶溶的。比如我现在在贵州,明天跑到北京去,那么我的身体在这边还可以,到那地方就不行了,可能会水土不服。像我们小时候在农村,在土里面爬行,它就形成了自身的负电场,负电的东西上病毒活不了多少。

记:那有可能。220伏的电可以把人电死,可能2.2微伏电就可以把一个小生物给电死。

龙:对。世界上最强的负电场在巴马,巴马的水碱性最强。

记:巴马是长寿之乡。

龙:我研究完以后,發觉以后可以选择在什么地方养老了,因为有些局部地区,它附近负电场也很强。这个是养老概念。

记:跟您交流学到了很多新东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Ω

采访手记

采访龙则河先生是极其烧脑、也极其愉快的事情,他对自然科学有着原教旨主义般的迷恋和追求,所述之理论与实践已深入到现代科学如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的深部前沿,和一般酒厂科研人员围绕某种具体生产目标而进行的研发大为不同。他通过“酒”这个切入点,突出现代科学的前沿阵地,纵横捭阖,自由驰骋,很多观点看似惊世骇俗,但均有科学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撑。他自由地选择方向。除了酒厂的实验室,家里还建有一座小型的个人实验室。我对龙总的采访从上午持续到中午,意犹未尽。这样的人物在中国酒界是非常罕见的,与之游,如见天际真人!他研发的可治疗糖尿病的“酒”(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小分子肽酒溶液),送了我两瓶。我有糖尿病,按常规治疗方法服用各种降糖药,指标控制的尚好。关于小分子肽是否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目前看到的报道是从科学原理上讲有这种可能,临床上尚未推广到系统治疗方案中,应该属于科学前沿的探索,我当然有兴趣作为这类实验的志愿者。反正要喝酒,喝这种酒如果能实现对血糖指标的控制,可以少服用其它降糖药。龙则河先生非常严谨,反复提醒我饮用这种酒时,要随时进行血糖指标检测,防止发生降糖过度导致的低血糖,要注意与服用降糖药的效果作对比。这可能也是采访一位酿酒科学家的意外收获。

猜你喜欢

浓香酱香酒厂
王旺球
劳动的本质
降落
羿神:神奇之地的一家诚实的小酒厂
酒厂工人
酱上皇酒:以品质、科技、知识产权护驾食品安全
论茅台镇酱香酒发展前景及投资分析报告
酱香永存
二月来了,请许愿
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