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对比思辨色彩浓郁的高歌

2020-02-04朱前珍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命题考查文本

朱前珍

202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都观照现实生活,注重考查语文核心素养,着眼应用能力,弘扬家国情怀。细究浙江卷,在此基础上稳中求变,守正创新,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把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作为考查关键能力的突破点。具体而言,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以同类材料并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题目的命制上,通过让学生完成多重对比分析来检视思维能力的高下;在情境的创设上,命题者也有意设置矛盾,形成张力,以此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样的考查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一、材料选择:并置对比

最典型的是诗歌鉴赏题,选取了王勃的《秋江送别》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两首送别诗。诗的题材相同,情感及表达特点却不尽相同。以《秋江送别》为代表的传统送别诗,悲苦伤感是主流的情感;而《送柴侍御》在情感表达上“翻新妙脱”,“不觉有离伤”。两首诗歌的情感,一悲伤一旷达,几乎囊括了所有送别诗的情感,极具代表性。两诗并置,自然构成了一种对比的张力,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又如语用题第6题,图一和图二的构图元素古今有别,两图并置,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相映成趣。近年流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这种题型本身就包含二至三则材料,必然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和综合分析能力。不仅如此,浙江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取了以分析文字阅读与图像阅读不同特点为主要内容的对比性阅读材料,契合学生的阅读体验,揭示了“读图”时代的阅读活动与既往不同的特征,提醒学生对人类的现实生活状态进行深入思考。

二、考题命制:分析对比

在命题形式上,直接从对比角度设计考题的就有三题。分别为:第9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第20题诗歌鉴赏,“比较《秋江送别》和《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第22题《论语》题,将“居敬而行简”和“居简而行简”两种不同的为政原则进行对比,要求考生进行分析。对比题分值达14分之多,我们从中不难窥出命题导向。

此等“一比一”式的对比,命题者犹觉不足,于是在题干设置上再添比较,如诗歌鉴赏19题,除了将《秋江送别》和《送柴侍御》在抒发的情感上作对比,还引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作情感上的类比。面对此类比较分析题,考生若能求其同而析其异,勾连教材,迁移比较,必能展现出不凡的鉴赏能力。

如20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考生首先需要从“意象”的运用上入手分析,这就很有难度;因为一般情况下,学生只会注意比较意象的选择,据此分析不同意象的不同象征意义,而很难注意到意象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及由此带来的迥异的表达效果。第二点,考生需从“空间处理上”去对比分析,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考生想要答出传统写法,需勾连平时所学知识;若要答出创新表达,则需在两诗的对比观照中生成答案。第三点是抒情方式上的区别,“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答出这种对比,考生需对诗歌抒情手法作一个系统回顾和概括。由此可见,在对比中设置题目,易于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考生的答题过程就是一个将原有知识系统化、全面化的过程。

综观全卷,还有许多题目的设置暗含对比。第6题的图文转换,实际上暗含着对比赏析,它要求分析传统年画和现代宣传画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评价各自不同的“创意”。又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具体到答题过程中,学生需在整体把握三则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复位、对比、辨析的方法,确定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信息是否对应,从而判断正误。这些题目的设置,对高中语文教学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三、情境创设:矛盾對比

高考卷不能只突出知识方面的考查功能,这是青年人生成长与转折期的一次大考,本身也是青少年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一课,对于青少年有着多方面、多纬度的教育意义。因此,命题者不仅要在内容的选择上慎之又慎,在试题的命制上考量周全,更需在情境的创设上精益求精。在万众瞩目的高考卷中,任何一个文本的选用,哪怕简短到字音题、病句题里的一个句子,也有价值观上的意义。

四道语基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原则上所有的文本都不具备唯一性,完全可以替换。然而我们依旧能从中读到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浙江诗路文化”“生态文学”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蕴含人文关怀;“新冠肺炎”“长征5号”“汽车影院”反映现代生活,关注热点事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整份浙江卷的情境设置上,我们依旧能发现命题者想通过建构矛盾,在对比中引发学生的思考,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如词语题和标点题所选择的文本是对“弹幕文化”的评论,而对“弹幕”的评论有褒有贬,揭示弹幕文化的双重特征,这些都指向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卷中篇幅最长的文本是现代文大阅读题的选文。细品今年浙江卷现代文大阅读题的选文,你会发现战争的残酷破坏性与人性的温暖修复性,两大主题,一暗一明,一隐一现,构成对比,相互映衬。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诗歌、小说等大多从属于一个主题——保家卫国。《雪》则与众不同,一方面读者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弥漫的硝烟,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伤害——家人分散,妻离子别,身体和心灵双重受伤;另一方面,女歌唱家和海军中尉丰富而纯洁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动人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战争的残酷和人情的温暖构成对比,情感的张力就呈现得特别饱满。考生们只有感受到这一点,才有助于深度解读文章意蕴,进而准确答题。第13题问“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修复”的前提是“受伤”,谁受伤?受什么伤?女主人公爱情生活受伤,海军中尉在战争中饱受亲人生离死别之苦,可以想象战争中的人们家园残破、生活被毁、心灵受伤。由“受伤”而观照“修复”,不难理解钢琴修复的三重寓意:心理创伤的修复,爱情的修复,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钢琴修复了,爱情乐章、战后家园和美好生活重建的乐章都可重新奏响。文章明写男女主人公热爱生活、拥抱爱情的美好,暗写战争的毁灭性,振奋人心之处就在于强烈的对比。对此,我们要理解命题者的匠心:引导考生观照现实生活。2020年的考生们刚刚经历疫情的重大考验,面对病毒肆虐的严峻形势,也该用这种祸福相依的辩证哲学观去反思现实。无论面对多大的灾难,人性人情是战胜它的最佳武器,任何时候都不该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摧毁”之后可以“重建”,获得新生。学生在研读这些文本时,应能通过对比的方式,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说到情境设置,作文题也是不能不说及的。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的情境设置也充满着强烈的对比,需要考生构建出一种思维的张力。材料一讲“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材料二讲“家庭和社会”——“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材料三指出矛盾错位,这就是一个对比明显的情境,它不是让考生简单地思考如何实现个体的期望,也不是简单地讨论个体期望是否要服从于家庭与社会,而是让考生思考:当个体期望与家庭、社会的期待不一致时,如何审视自己的期望?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对个体预期的落差、错位,将考生置身于充满矛盾的情境中,要求考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立足于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更要求考生善于辩证地看待问题,注意开掘多重的层次,写出深度和广度。

比较是一种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我们再举文言文选段《上曾子固龙图书》和作者张耒为例。张耒把上至屈原、司马迁,下至唐宋的韩愈、欧阳修等人,纵横对比,层层剖析,表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处世时,他有强烈的悯农意识,因而政治观点上追随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军事上主张开边御敌,反对司马光等人因循守旧的做法;文学创作上,提倡平易词达,反对曲折雕琢。

对比思维是通过对两种相近或相反事物的比较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特性与本质的异同。在对比思维的过程中,会产生评价、反思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体验式的思维模式。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因而我以为今年的浙江卷是一曲思辨色彩浓郁的高歌,求同亦求异,于对比中提升思维品质,命题者用心良苦、匠心独运。

猜你喜欢

命题考查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