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奉献社会
2020-02-04郝幸田
郝幸田
什么是奉献,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就其核心而言,笔者认为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我们的职业行为是否有价值,就是看是否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奉献社会就是要求我们把自己的职业活动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乃至人类进步联系起来,从职业的社会责任和意义这一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价值,通过职业劳动为社会作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那么怎样才能奉献社会,其实我们都有共识,因为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奉献社会。清人袁枚在《续诗品》中有云:“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意思是说学问的根基就像弓弩,人的才能就像箭头,只要依靠足够的知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短短十六字中,用一个比喻讲述了学习、才能和见识的关系。学习是基础,基础越牢,用时才能劲道十足,否则就会“学到用时方恨少”。才能是显现出来的能力,磨砺出锋利的箭头;见识就是射箭人高明的视野和目力,如此方能射中天上飞的鸿鹄。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时也需要积累厚实的知识,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才能,完成工作目标,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有人认为才能源于天赋,不用学习;还有的人认为只要肯学习就能增长才能,不用实践,这都是割裂了二者的联系。正如这句古语所说,学识是才能的引导,才能是学识的发挥,一个是基础是过程,一个是表现是结果。只有当学习的弓弩弯如满月,才识的箭镞才能飞似流星。
奉献社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真才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然而,埋头苦干的前提是必须有过硬的本领,只有拥有真才实学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本职工作。一个不具备基本职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的人,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比如:一名车工,如果没有过硬的车削技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不可能给他人提供优质产品,给社会创造价值,甚至有可能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潜在危害;一名教师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学生,甚至会误人子弟,等等。所以,我们每一个职业岗位上的人,都必须具备在本领域本专业过硬的本领,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首的第一艘核潜艇研发团队,最初只有29個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没有知识积累,他们就大海捞针、遍寻线索,甚至靠“解剖”玩具获取信息;担心调整不出一个理想的艇体重心,他们就到设备制造厂去弄清每个设备的重量和重心。他们爱岗敬业,埋头苦干,一门心思扑在学习研究核潜艇上,最终让我国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为我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大国工匠李万君几十年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练就了超一流的焊接手艺,成为国内外专家钦佩的高铁焊接大师。他无私奉献授技能、教绝活,开展技艺传承,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如今经过他培训的员工也已成为时速380公里动车组的生产主力,使长客公司焊接技术整体水平和欧洲西门子实现同步。
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黄旭华、李万君和他们的同事们这些“幕后英雄”。他们就是靠着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过硬本领,不仅自己铸就成了科技精英、大国工匠,也为企业打造一批“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奉献社会需要过硬本领作基础,当今社会和国家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职业劳动者的努力奋进。只要我们努力培养勤奋学习的精神,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打好思想基础和品德基础,踏踏实实积累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好好打磨好自己这张“弓”,就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奉献国家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