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2020-02-04苏丽
苏丽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是一节守正创新的课。初品,仿佛看到了余老师化繁为简的淡定大气;细读,体会到了余老师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科学取舍。掩卷深思,不禁感叹: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如此简约而优美、灵动而扎实。
一、课堂教学中的“守正”
先来谈谈这个课的“守正”。“守正”体现在守住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从余老师的这堂课来看,全课共分为三个板块:“诗意地说话”旨在训练学生的概说能力;“细腻地品析”旨在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深情地背诵”旨在积累语言、涵养语感、感悟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这节课中,学生的每一分钟都在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充满着朴素、丰满的教学韵味。
这其实就是“板块式”教学设计的魅力。“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运用,打破了常规的“线性”设计,使教学内容呈“块状”推进,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课中实践,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再看看余老师其他课例,无一不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例如,在寓言《蚊子和狮子》的教学设计中,能力训练一:情节分析;能力训练二:语言赏析;能力训练三:寓意解析。三个板块,三次能力训练,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所有的学生都有课中收获。
“守正”体现在守住了教材的单元目标。此篇课文选自部编版初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的导语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可见,朗读和体味情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
余老师的这节课有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两个目标?朗读在余老师的课堂中自始至终都是美的存在。开课即读,并且课中还有教师细腻的朗读指导。
在细腻地品读教学板块中,首先,学生自读、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其次,教师强调要读出些微的停顿、叙事的语气;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再次指导朗读的语气要更深沉、语速还要慢一点;再次,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学生齐读;最后,教师再进行范读,引领学生进入品读环节。这样分层推进、分步指导、读中有析,学生自然而然读得有情有味。
体会情感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是在第二板块的教学中,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精读课文第三、四段,圈画关键词句,品析细节描写中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深情。精读课文,任务驱动,圈点勾画,细细品析,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句中深情。学生安安静静地读书、品析、批注,学生沉浸在自我努力、自我训练的氛围中,活动扎实,特别高效。
“守正”体现在守住了传统的学习方法。我国古代历来非常重视背诵,背诵是课堂上增加积累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帮助理解文意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必由之路。这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板块就是背诵,但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背中有析,教师指导学生在背诵中品味其表达作用。最后一段表示着岁月中时间的流逝,象征着母爱的热烈与深沉,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挚怀念,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照应首段揭示了全文主旨等。
二、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再来谈谈这节课的“创新”。创新体现在科学的教材处理上。这篇课文是经典名篇,可以用于训练的点非常多。如分析课文标题的好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评说人物形象、赏析细节描写、品味穿插的作用、寻找贯穿全文的线索、简析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好好活儿”的含义,还有品析第一段的作用、第三段的美点、最后一段的意味……这么多的训练点,需考虑学情,甄别比较,科学取舍。余老师曾说:“如果能确有心得进行课文的‘精读,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教学上便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余老师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这个课的教学提炼出了三个训练点,即 “根据课文内容诠释母亲的爱”“品析第三段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它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篇到段,简约而不简单,扎实而不单调。
创新体现在课中提问的设计。这堂课做到了“无提问”,三个教学板块中全是学生的课中实践活动。第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有一种爱叫作……第二个活动:精读课文第三、四段,圈画关键词句,品析细节描写中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深情;第三个活动: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品味其表达作用。
说到“无提问”,是真的不让学生有阅读品析的动力吗?不是,是余老师“主问题”设计的魅力更大,更科学,更彰显了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安排。
教学中三个话题的设置呈现出以下特点: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持续较长时间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在教学节奏方面,具有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形成动静有致课堂教学氛围的调节力。这样的“无提问”的课堂,实际上是没有了“就课文问课文”式的浅层提问,从而彻底摒弃了教学中碎问碎答的陈旧习惯,使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活动充分的优美氛围。学生在静思默想中深度学习,学生高雅说话,教师精要点拨,课堂生成丰富,这就是“主问题”设计的魅力。
创新还体现在课堂上的巧妙穿插。在这节课上,余老师有三种类型的穿插。第一,在课堂的开端和结束时穿插了与课文主旨相关的文字。开课时,学生朗读“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唤”;下课前,学生朗读“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是母亲的呼唤。 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回音,那是孩子懂得了母亲的心”。首尾呼应,深情咏叹,入情入境。第二,穿插是用于教学板块之间的过渡,每一个板块结束之后都穿插、引入了史铁生在其他文章里写母亲的语录,分别出自《我与地坛》《合欢树》《故乡的胡同》,这样的资料穿插,调整节奏,形成美感,深化理解。第三,穿插是教师的小结,每一个活动结束之后都会穿插教师的小结,文字精美,概括精要,既显示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底,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的“守正”,表现出教师科学严谨的教学理念。
课堂的“创新”,表现出教师教学艺术的深刻魅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淮阳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