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细节 透真情
2020-02-04唐德云
唐德云
【内容摘要】作文时,将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写出来不一定具备真情。真情其实渗透在环境和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之中。叙事时,有了含有各种修辞手法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才会生动,情节发展才能扣人心弦,主题意境才有可能深远。
【关键词】环境 外貌 动作 心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始于“行”,情感亦源于“行”。让情感徜徉于文字之中,是每一位作者的梦想。可是,有部分学生误会了,他们认为作文时,只要所叙之事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之事,那它就一定会流露真情。
其实不然。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模拟虚构的,可当我们阅读名家笔下的小说时,我们的心情常会跟着主人公的曲折经历而变化起伏,甚至潸然泪下。可见,文章真情的“得来”还需艺术处理。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作文时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故事发生时及发生前后的各种细节。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即使这件事确实是在他身上发生过,也会使故事显得虚假和牵强,致使文章内容空洞,让读者感觉这是无病呻吟,从而缺乏真情。
可以说,细节描写是初中生作文叩响“真情”这扇大门的敲门砖。那么,细节描写指什么?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段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的作用是使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如果将它渗透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甚至还能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使文章真情满满。笔者就以初中生记叙文习作片段为例,谈一谈细节与真情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由环境觅真情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而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的描写。环境,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叙事时穿插适当的环境細节,能烘托场面气氛或人物心情,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的真情。如一名学生在《难忘的那份优雅》中写道:
窗外,没有一点儿风,鸟儿也停止了叫声,仿佛都被这炎热的夏天吓住了。班上只有老师还在那不辞辛苦地讲着。
这段环境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对人物的形象刻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用了“吓”这种拟人的笔法,极力烘托夏日的闷热安静:“没有一点儿风,鸟儿也停止了叫声”,万物都被“吓住了”。可想而知,在此环境之下,老师“还在那”“讲着”,身上的奉献精神又显得多么的难人可贵。
另有学生在作文结尾处这样写道:
夕阳微微落下,但天空中的红色依然还在,如一位害了羞的孩子。我在身后看着她,她的背影被夕阳映红,与无边的云彩融为一体,渐渐消去,但那份美丽、那份优雅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田。
这段文字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于一体,大红的背景与人物背影相重,人物的美丽优雅在自然美景的衬托之下更加深入人心,而作者对人物的赞美之情也在这环境描写中流溢出来。可见,记叙文中的适当环境细节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
二、由外貌看真情
外貌描写指对富于特征的人物外形——容貌、姿态、精神、服饰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和性格,字里行间往往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情感。如一位初中生在《难忘的那份优雅》中的片段描写:
和蔼的面容,宽大的手掌,微胖的身材,给人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他的笑容常挂嘴边。每当他那硕大的身躯从我身旁经过,总能掀起一阵微风,给人无比的清凉。
这段文字道出了人物的外貌特点——微胖,但由内而外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和蔼亲切、优雅而令人舒心的。这种胖不令人讨厌,作者对人物的尊敬喜爱之情便在那一次“从我身旁经过”时的细节描绘中流露了出来。
再如另一学生《雨中的她》中的片段:
屋檐下,有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避雨。那位母亲穿着薄薄的呢子外套,头发有些许凌乱。她看起来只有三十来岁,算不上白皙的脸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些雀斑。她的眼睛缺乏光彩,眼眶里的血丝将她浑身都笼罩在疲惫之中。
由这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未老先衰的母亲形象。因为要带孩子避雨,慌忙之间那位母亲的头发有些凌乱是可以理解的,但她眼睛里的血丝以及满身的疲惫,却让读者多了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这位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在这里,外貌的细节设置了文章的悬念,也让读者多了对这位母亲的疼惜与关爱,而这正是普遍存于世的人之常情。
三、由动作感真情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这就要求写人的记叙文要善于捕捉一些动作细节,进行必要的动作描写。动作描写要求生动、具体、细致、完整地描绘出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由于人物的每一行动都受其思想、性格的制约,因此,具体细致的动作描写能显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如学生作文《雨中的她》中的一个片段:
过了十几分钟,雨不但丝毫没有减弱,还越下越大。小女孩已经不耐烦地哭闹起来。这时,母亲似乎下定了决心,脱下外套,严严地,密密地裹住了小女孩,抱起了正在哭闹的孩子,而自己只着一件衬衫,便一头冲进了雨幕。豆大的雨珠狠狠地打在她身上,不一会儿,雨幕就完全掩盖掉了她那娇小的身躯。
在动作描写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有时需要加一些修饰语,如母亲的“裹”是“严严地”“密密地,“冲”时“只着一件衬衫”;雨珠的“打”是“狠狠地”,雨幕则是“完全掩盖”。而这些带有修饰语的动作或从正面或从侧面表现出母亲对孩子舍己式的爱护,也让读者对前面介绍的母亲沧桑面貌描写的用意豁然开朗。对文中母亲的疼惜之情,作者自然地将之升华为赞美之情,真情的流露在这动作细节中水到渠成。
四、由心理悟真情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的描写。它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使文章显得更为完整,人物情感显得更为真实。
如有学生写老师的一个片段:
太阳从门缝里照射进来,照在她的身上。她的长发披在肩上,她不热吗?讲那么多,她不渴吗?她的脸被晒红了,头上也有了汗水,她不累吗?她还一直站那,她的腿不疼吗?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了满是心疼的情绪,听课的姿势也坐得更端正了。
连续几个内心的反问构成了排比,澎湃的情感喷薄而来,既有对老师奉献精神的惊异之情,也有对老师劳累的心疼。作者虽着墨不多,却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情感描绘得异常细致,心理描写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当然,描写仅是表达方式和手段,不是目的。写作时,不论是选择哪一种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突出文章主旨。细节处描摹适当,可以给人以栩栩如生和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毕竟人无全肖之人,景无全同之景,个性的情感需要依托在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之中。而这就是同一类主题的优秀作品却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真实感受的原因。
可以说真情源于生活的细节,而细节又是人类真实情感的具体呈现。如果说,缺乏真情的生活是一张白纸,使人们失去了对所有诗情画意的描摹和想象,那么,没有细节描写的记叙文就只是一个无血肉的骨架,让人感觉作者仿佛不曾真正生活过。
美丽的风景需草木、蓝天来装扮,需高山、流水促灵动,需鸟、兽、虫、鱼等来充实。如果说鸟、兽、虫、鱼是联想、想象、修辞等手法的话,那么,草木、蓝天、高山、流水则是细腻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自然界的生物伴随着草木、蓝天、高山、流水而生活,正如各种修辞手法自然蕴含于细节描写之中。叙事时,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人物形象才会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作品本身才会拥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不断拨动读者的心弦,使其与真情相伴。
【参考文献】
[1] 张会恩、范湘其. 写作学基础[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王莉. 初中作文教学创意[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