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不尽,归何处

2020-02-04陆瑶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秋景异同对比分析

摘 要:王绩的《野望》使朴素自然的五言律诗格局日渐成为诗坛的中流砥柱,杜甫的《野望》是五言律诗的集大成者,二者在写秋景、抒愁思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写景技巧、内心取向等方面又各有所长。本文在简要分析两首《野望》的基础上,找出两诗的异同,探究王绩、杜甫二人登高远望,一派秋景尽收眼底后的复杂心境,以此让我们对这两首诗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秋景 异同 内心取向 对比分析

王绩虽不如李、杜盛名远扬,但他摒弃了南朝靡丽浮夸、极尽铺陈雕琢之诗风,开创了朴素自然的五言律诗格局,因此他的《野望》历来为人传诵;杜甫在秦州题咏的《野望》,更是在成熟的格律技巧下,以壮阔秋景极尽情感之浓,堪称后世典范。两首《野望》在写景抒情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细究后又各具特色。

一、王绩、杜甫的《野望》之简析

王绩一生三仕三隐,最终他将在官场上不得志的郁闷寄托于山水之间,但他的家人皆在朝中为官,哥哥王通又是大儒,他自小生活的环境促使他渴望在政坛上一展雄姿。“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的思想他自小便有,而在官场上他又无所作为。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在《野望》中得以体现,“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看似写景,实则点出他在政治上进退两难的复杂心境。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呈现出一幅山色秋晚图,将光与色、远景与近景、动与静搭配得恰到好处,树树与山山、牧人与猎人、犊与禽……将静中萧瑟的秋景与动中归返的喧吵结合,渲染出一种巧妙的意境。尾联两句直抒胸臆,既然无人相识,那就自己长啸高歌,寄怀《采薇》。这首诗开成熟的五言律诗之先河,语言流畅,将情感寓于秋景之中,给读者带来直观的艺术美。

“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四十八岁的杜甫因生活所迫,“高秋”时节来到秦州,在秦州不到半年时间就给我们留下了近一百二十首诗,实则是“杜甫之不幸而秦州之幸也”。杜甫的秦州诗大都是五言诗,以五律为主,《野望》是杜甫在秦州郊外傍晚漫步的题咏之作,首句“望”字总领全篇所望之景,从遥远重叠的阴云到远水再到孤城,杜甫的远望视线被渐渐拉回。“孤城”使得壮阔的远望之景开始变了味道,颈联“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将秋意之浓表现得更热烈了。尾联以“独鹤”自喻,“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但细究杜甫的飘荡经历,这哪里是晚归,简直是无处可归,联系唐朝时局直抒对安史之乱的痛恨。整首诗以壮阔的秋景为开端,将我们的视线由远及近拉回至忧国忧民、孤苦漂泊的愁绪中。

二、王绩、杜甫的《野望》之同

1.秋景易望,归路难寻

王绩和杜甫二人都是在异乡望秋景,抒愁情。王绩在东皋望见染上秋色的树林、披着落日余晖的山岭、驱赶牛群回家的牧人、带着猎物回归的猎人。此时的王绩并没有成为像嵇康、陶渊明一般心无旁骛的人,他的心中还是带着杂念,儒家出仕的思想依然蠢蠢欲动,然而到底该重入仕途还是继续隐匿在这有些凄清的山林之中,王绩是无法做出决定的,因此眼前的秋景易望,自身归宿却摇摆不定。杜甫在秦州郊外,所见秋景清旷无极,云雾缭绕的孤城也多了几分辽阔,笔锋一转,秋意渐浓,目光聚焦到摇摇欲坠的枯叶和渐渐下沉的太阳。杜甫看到晚归的孤鹤,想到自己因安史之乱和生活拮据被迫流于蜀地,回家不知归期,内心愁绪愈加浓烈。

二人政治上不得志,身在乡野所见的满目秋色不仅不能慰藉他们的内心,反而会因触景生情而深陷“悲秋”之中,这与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所传达出的释然欣喜之情是截然不同的。王、杜二人观秋景之萧瑟,添思绪之浓愁,对于接下来的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走及走向何处,是迷茫的。

2.动静相衬,远近相宜

二人的景色描写中并不只写自然秋色。王绩引入牧人、犊、猎人、禽后,冷寂的秋景瞬间动了起来,添了几分热闹。他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牧人驱犊、猎马带禽……此时全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下,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动中有静、远近恰如其分的意境。杜甫在单纯的景色描写中就已营造了动静相称的意象,首、颔两联描写了静态的秋景;颈联秋风起,枯叶落得尽兴,夕阳隐在高山中慢慢下沉,直至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中;尾联的孤鹤和昏鸦飞来飞去,整首诗的动静处理也十分得体。作者远望看见“远水天净”,从云到水,从水到城,再将视线拉回到风吹落叶,转而又远望落日,形成了“远——近——远”的视角。总体来看,二人在描写技巧上,打造出动静相衬,远近相宜的格调。

3.暝色起愁,愁绪繁杂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暝色起愁”的说法,日暮之下,一天的喧闹归于平静,文人骚客们的激荡内心也沉了下来,这时远眺夕阳西下,在落日余晖的一派静谧中,他们内心的愁绪和感慨很容易顺势而发。王绩和杜甫的两首《野望》都给读者呈现了他们在暮色中自然流露出的愁绪。王绩真的可以在这乡野之中心无旁骛地看夕阳西下、山树相映之景吗?若是如此,又怎么能寄怀《采薇》,怀念伯夷和叔齐?此时的他依旧挂念唐朝的世事变迁,因此内心的进退两难、郁郁不得志在暝色之中跃然而起。“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树叶本就稀疏,秋风乍起更是加快了稀叶脱落,正如杜甫本已郁郁不得志,而如今生活的贫苦使他暝色起愁的感觉更加深刻,于是在这种环境里感叹自己如独鹤晚归,甚至沦落到无处可归的悲凉。在“落晖”和“日初沈(沉)”的渲染中,两位诗人的政治失意、孤苦漂泊、归路难寻的愁绪积郁心中,无法摆脫。

三、王绩、杜甫的《野望》之异

1.五律技巧之异

王绩生于隋唐之际,当时盛行浮艳轻靡、采丽竞繁的梁陈之风,而王绩摒除当时潮流的影响,独辟蹊径,写出风格清新的《野望》,打开山水田园诗的新世界。颔、颈两联虽然有些刻意,但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开创了五言律诗的新格局,为之后“初唐四杰”的律诗成就奠定了基础。《野望》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追魏晋高风,早于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的律诗时代六十年。王绩能写出《野望》这般成熟的律诗,已是创举。“诗圣”杜甫经过整个盛唐成熟律诗的熏陶,加之自身成就颇高,在《野望》的颔、颈两联体现出了他成熟的五律技巧。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唯工部诸作,气象巍峨,规模巨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在五律技巧方面,先人王绩的成就不及杜甫,但不可否认王绩在这一风格上的开创作用。

2.抒情表达之异

两首诗虽都是借景抒情,但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同。杜甫的视野更开阔,写景方式更灵活多变。首先从写景视角来看,杜甫的《野望》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中间将视线拉回到风吹落叶的细节描写中,转而又着眼于落日、独鹤和昏鸦,形成了“远——近——远”的视角。王诗中虽然也将视角从落日余晖转到了牧人驱犊、猎马带禽的特写上来,但是视角的变换并不是很明显。再从抒情的直接、间接表达来看,王绩在首联中直接点出了“欲何依”的迷茫,尾联直抒胸臆,发出“长歌怀采薇”的感叹,王绩的这种失意迷茫很容易被读者捕捉。杜甫以“望不极”统领全诗,全篇都是所望之景,没有描写自己的愁绪,但从景中却能体会到杜甫漂泊秦地、生活拮据、忧国忧民的苦闷。以上两点就是这两首诗在抒情表达上的差异。

3.内心取向之异

王绩一生三仕三隐,《野望》既写出他当时在山水田园中无法放纵的顾忌,又写出他在出仕做官上的进退维谷,因此“欲何依”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基于对政治的不满,出仕的王绩屡屡想从官位上撤退,渐渐靠酒逃避,“斗酒学士”的称号难免让后人看到他无奈之举下的一种消极态度。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哪怕他的《野望》无一字提及安史之乱,但诗中所写到的昏鸦已占据树林,实则晦涩地批判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杜甫的内心一直被国家的兴衰命运牵动,他在内心取向上很明确,他关心国家,有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私,我們能看出他内心的积极。

四、小结

王绩后半生于山野中纵情琴酒诗歌,哪怕与陶潜等人相比,他的归隐看起来更像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但看他第三次归隐后的生活与心境,已然将自己从出仕与归隐的犹豫不决中解脱出来,更何况还有志同道合的“野妻临瓮倚”相陪。王绩断掉仕途的念想,隐入山水田园中,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归宿?杜甫离开秦州后,流寓蜀地,生活贫苦,他的政治抱负虽然没有机会实现,但是他心系天下、心怀人民的初衷从未改变。靠着这份初衷,他的人生归处也可以被我们窥见。这两位诗人,秋景已望,愁思已展,归路已寻,此生足矣。

参考文献:

[1] 王绩.王无功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刘雁翔.杜甫秦州诗别解[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

[3] 侯文华.隐者的秋悲与暝愁——读王绩的《野望》[J].语文建设,2018(15).

[4] 王振琦.洗六朝铅华 开一代新声——王绩《野望》赏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5] 李琨.试论王绩隐居思想根源——从《野望》说开去[J].理论界,2004(5).

作 者: 陆瑶,浙江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 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秋景异同对比分析
摄影·美好安徽
秋景
画秋天,写秋景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羊艾茶园秋景